在历代学者、史官笔下,中华思想的来源可以有多种多样,然而,有一个源头不可不提,那就是中国农业从未间断地经历了“四个进程:耕种、养殖、纺织、作坊”。农业的发展与工业化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而且中国独创性地开创了农业科技发展的先河。以下讲三件事可推断农业发展的先河就是“四个源头”,请问各位听听谁的意见?
一是农耕,农业不仅是我国农业社会的基础性工业,更是现代的基础性工业,有“生产力是发展的基础”之说。中国古代农业社会形态是“田制”,即是一夫一妻、一人一口食田,农耕工具是耒、耙、,农业结构是“土、牛、耕、锄、豆”四种职业。《史记·鲁世家》中记载:“鲁人耕耨五十亩。”《礼记·礼器》中说:“食牛。”“谷熟。”等等。这些就是人们所说的农业,但是这些不是中国古代所特有的,西方的农业也有。所以说我国古代的“耕种”是对西方农业社会的模仿。二是养殖,这从古到今都很普遍,历朝历代都极重视养殖。在古代的《管子》中,即讲到“食”。
又说“养畜”,“畜牝”等等。养畜说的就是牧业。在《礼记·乡饮酒义》中,即讲到“以畜牝牡,以畜犬鸡,以畜雉鸡等畜畜畜畜猪牛羊,以畜牛牛与猪狗,以畜马马与狗,以畜鹿马鹿,以畜牛()”。又如在《尔雅·传》等都讲到:“以畜牛羊”,当然,以畜畜猪牛羊、以畜畜马马鹿等是有区别的,但那么多的牲畜哪有必要像西方的那样只为人们供给食物和生活的必需品,因此,在中国古代养殖不仅包括饲养动物更包括其家畜(例如家养的猪以及家养的牛马等)甚至“畜骆驼,以畜马”(骆驼“牧”)。所以说古人说的“养畜养家畜”是不准确的,应该讲的是从饲养牲畜开始慢慢发展起来的人们对牲畜进行养殖驯化工作。这是中国古代“四个源头”的第一个源头。
三是纺织,这是中国古代“三农”工业之一的重要产业。古代农业的发展导致了劳动力需求量巨增,因此,“工匠”的出现就产生于纺织业。在《周礼·天官冢宰》中有“设工师三人,其一在织田之舍,工;其一在商丘之舍,工”等记载。古代的工匠分布甚为广泛,从河南、山东一带到江浙一带,到南京(或称南京为“南方”)、南昌(或称南昌为“南方”)等地都有,而且每种工匠有不同的性别、阶层的划分。(图片来源)这是中国古代“三农”工业之一的重要产业,就像西方的纺织业一样,在中国古代纺织业也有着完整的体系,分布甚广。但由于古代纺织业没有产业化,只作为边缘的产业并为人们有限地重视,所以当时纺织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