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诸子百家思想对华夏文明起到了什么

文化是指什么?广义上是指人类的社会实践过程中所获得的物质、精神和生产能力的物质、精神财富的综合。狭义上又是说社会意识形态、自然科学、技术等等。

实际上文化就是一国或者是一个地区的主要价值观,以及每一个人的追求,行为准则的基础。文化繁荣的唯一标准就是百家争鸣,百家讲百家话,最后形成一种主流的思想,其他思想以此为基础进行附着的关系,也就成为了统治阶级执政、教化民众的思想认识。

为什么说春秋战国的百家争鸣,奠定了秦汉盛世的基础?

原因就在于,春秋战国的思想流派众多,在历史的长河中,形成了以法治为基础,以儒学仁政为统治思想、个人理想追求,以黄老道学、阴阳等杂家为行事的综合为基础的文化融合。

一、孔孟之道,如何构建文化思想高峰?

诸子百家中,以孔子儒家思想为第一。孔子生于公元前年,卒于公元前年,孔子的儒家思想起源于古代的先贤治世之道,以尧舜禹、周公等周朝的官学思想,最终形成了仁的思想。

子曰:克己复礼为仁。孔子所说的礼是周礼,《周礼》即周公旦所属的古代书籍,对于礼法、礼义等进行了记载和解释,也就是制礼作乐。

对于整个社会、风土民情都进行了规范,按照现在的逻辑来讲是集合了大百科全书、官吏的职责权力、风俗、文化等等方面的思想。

因此,孔子的仁强调的是礼崩乐坏后需要重建秩序,恢复礼乐的秩序。但是礼乐是基于仁的思想来进行的,因此可以得出,孔子的礼乐本质上是仁的思想。仁的思想主要是针对统治阶级的思想,周礼是实行的分封制,对于普天之下皆是王土思想,官僚各司其职,克制自己欲望,尊崇周礼实行仁政才是孔子的中心思想,也就是儒家的中心思想。

可以想象,孔子身高八尺,佩剑,游学天下,怎能是推崇周礼复辟而已?那么完全可以讲周礼,行周礼即可!但是,孔子的思想是仁政思想,弟子三千共建了古代社会的思想文化高峰。

儒家思想至孟子成型,孟子处在战国时期,其思想为:仁者,人也!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思想,就是说仁政是为人民所服务。在治国中,小民众、为重,江山社稷次之,统治者为轻。

结合孔子思想,孔孟之道可以设定为:作为统治阶级要克制自己的欲望,行仁政,爱护百姓。作为百姓和官吏则恪守父父、子子、君君、臣臣的思想。也就是父亲要做父亲的事情,儿子要做儿子的事情,君需要做合格之君,臣子要想着王君以及百姓的整体观念。用现代思维讲,就是行事上各司其职,为人上履行自己的责任。

但是,理想的社会并不是这样。特别是在春秋战国时期,个人的欲望不能够因为信仰所能够克己,更不会应为某一个能够改变整体,只能说孔孟思想是整个社会的追求,是上层建筑,需要具有经济的基础。

这一基础是什么?法家思想!只有将人们的欲望关在笼子里,然后进行思想教育才能够实现社会的大发展。文化的基础在于符合时代的背景,孔孟儒家思想是一种超过现实但又是影响现实的思想,超脱了整个利益关系的思想,是世界性的思想。其所倡导的和为贵、民为重、孝、仁思想构建了中国的主流价值观。

二、法家思想的利益,结束了纷争百年的华夏

法家作为诸子百家之一,其主要的思想是以法治为核心,以富国强兵为己任的思想,其着眼于法律的效应。法家的思想是建立在人性观的基础上的诚信观念,可知徙木立信。利益观念,即能做则得到什么,不能做则惩罚什么。弱秦公元前年行商鞅变法,公元前年统一六国,历时年建立大一统秦朝,就可知道法家之坚利。

秦二世而亡的原因?

一是在于秦朝堂强调利益所致。公元前年,秦始皇嬴政死于沙丘,奸相赵高为己之利,伙同李斯更改诏书,立胡亥为帝,降诏杀扶苏。李斯为保丞相之位,毅然选择嬴胡亥,而后宦官赵高罗织罪名腰斩李斯(公元前年),此后,秦之朝堂为赵高指鹿为马。

二是诸侯复国之心不死,诸侯贵族阶级与统治阶级(郡守)矛盾严重。核心就在于帝国政令无法下达州郡,州郡政令无法下达庶民。商鞅变法年在秦朝的生根发芽,才有了秦人守法的意识。秦朝享年仅仅14载,官吏不足,对于秦法的落实解释不清,最终导致了秦朝历二世而亡。

是不是秦朝制度不好?法律不好?

非也!

秦实行三公九卿制,

汉实行三公九卿制。

秦法严苛?

非也!

秦法自商鞅以后也在不断的完善和更正,以适应统治。秦朝统一六国的基础还是在于庶民的自由以及生存的权力问题。如果秦法严苛,动不动就杀、罚,那么这个基础也就没有了。综合起来,秦朝的法令是基于抑恶扬善来进行的。庶民可成百姓,种地纳税、以纳税来控制兵员、经济,有军工者免税。根据诸多的学者考证,我国最早的土地革命可以追溯到秦朝了。所以,秦法严苛更像是历史的抹黑!但是,秦法应有不合时宜的地方,需要出土秦之文物才能够验证!

而且,汉之法律是依据秦律法而来的。西汉初年,萧何依据秦朝法律,制定了汉朝基本法律,即《汉律九章》。

因此,所谓的秦法严苛只是幌子和噱头,是由于朝局的动荡影响了律法的更改效率和速度,也是由于法家利益文化产生的后果。

三、道家思想的现实,是结束纷乱的最好执政思想

根据道教的说法,有孔子拜道家始祖老子为师的传说。但是,就实际的情况而言,不存在这一说法。因为《道德经》的作者是老子,而孔子则是修订《诗》、《书》、《礼》、《春秋》等。孔子的主要言行也只是弟子整理而成的《论语》。因此,可以说明,孔子的思想是借助修订的材料进行表达的,也就是说孔子当时的思想是没有形成辩证思想的,存在逻辑上的漏洞。

反观,《道德经》中大多数关于执政的思想是针对孔子的儒家思想进行了批评和批判的,其思想更具有兼容性。所以可以知道,兼容性一定是在已有思想文化的基础上来进行的,才能够兼容。也就是说,思想成型越晚,效果和质量就越高。比如,家中的二胎往往比一胎聪明,就是这个道理。

以《马王堆帛书》中的内容开头来看:

马王堆帛书中,有两个版本的帛书,即《老子五千言》甲乙两本,也就是现在通行版本的《道德经》不同,德经在前,道经在后。现在版本的《道德经》则是经过西汉文人更改过的。

《老子五千言》曰: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名可,名非,非恒名也!道是什么?道的思想可以说并非道家独创,而是华夏几千年文化中都在探索的内容。老子认为:道是什么?道是可以认知的,同时是有规律和方法的,但是不是恒久不变的;名是理论分析,是可以讲清楚的,用于理论用于实践都可以,但是解释和应用也不是恒久不变的,是需要变化,因时而变。

不上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也,为腹而不为目,故去彼而取此。

...

老子的整个思想是宠信无为而治,是早期的无政府主义思想,追崇的是现实主义,而非理想和礼制礼法。与儒家思想形成了对立。但是,在汉初阶段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以民为基础是道儒的共性思想。

四、西汉儒家思想的确立,百家思想的融合,推进华夏进入到第一个盛世

待续: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grrz/30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