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古代女子的妆容,
《洛神赋》有“云髻峨峨,修眉联娟”,
《木兰辞》有“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这些诗文引发今人的无限遐想,
但她们究竟是如何梳妆打扮?我们并不清楚。
先秦、唐、汉妆容复原图
五代、汉、唐妆容复原图
真实的杨贵妃是什么样的?
北宋的珍珠妆是从何而来?
额黄、红妆、花钿、远山眉又指的什么?
……
宋代三白妆容复原
武周时期妆容复原
仙蛾妆复原
碎妆复原图
8月,《中国妆容之美》一书出版,
豆瓣评分高达8.6。
书中展示了自先秦到清代女子的妆容,
其中29组真实复原的妆容图特别抢眼,
从发型到首饰,从唇色到眉型,
每一处细节,都经过了翔实的考证,
虽风格迥异,却各有千秋,
让人有想立刻穿越的冲动。
我们来到北京,
见到了作者之一陈诗宇,
他是《国家宝藏》和《清平乐》的服饰顾问,
从事中国古代服饰复原研究和工艺美术调研十多年。
在他的眼中,复原古人形象的过程就像破案,
曲折复杂,却乐趣无穷。
自述
陈诗宇
编辑
余璇责编
倪楚娇
陈诗宇为模特画复古妆容
陈诗宇绝对是个“斜杠青年”。
过去十多年,他是出版社编辑,也是服饰史学者,做过影视剧的服饰顾问,也干过博物馆展览策划,一边研究传统工艺美术,一边搞历史人物的形象复原。
在《国家宝藏》节目中,由杨紫饰演的文成公主、由佟丽娅饰演的张怀寂之女丫丫,打破了人们对于唐朝女子的固有印象,观众直呼太美了!而这些人物造型的复原者,就是陈诗宇。
《清平乐》剧照,徽柔公主的珍珠妆
宋代女子服装复原
在电视剧《清平乐》里,他指导设计的后宫嫔妃的“珍珠妆”扮相,也给广大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宋徽宗可以穿黄龙袍吗?萧后的凤冠为何没有凤?回到唐朝需要带几件衣服?……有关于古代服饰方面的问题,网友们总会第一时间想到他。
而把所有的问题归拢到一块,就是:真实的古人究竟是什么样子?
在京郊,我们来到了陈诗宇的工作室,看到了大量由他复原制作的古代服装和首饰。
新疆出土墓葬壁画《树下美人图》局部
画中人物的妆容为开元样式
以下是他的自述
了解妆容,也是了解文化的流变
妆容通常会有几个重点,像眉妆、眼妆、唇妆,都是一些大家希望突出的部位。但我们的古典审美是比较东方式的,不喜欢太夸张的五官,比如太大眼睛,太大的嘴唇。
所以古代女子化妆,主要是描眉和涂胭脂,极少修饰眼睛。画眼线就细细长长的一条,夸张的会长到鬓角处。
明唐寅《嫦娥执桂图》局部
画出了明代人心中标准的美人模样
唇妆偏好小唇。比如“唇珠”,只在下唇点一小点。比如《延禧宫略》里头的“咬唇妆”,只简单地在唇内侧进行一点点晕染,像咬破了的嘴唇。
此外就是“以白为美”,自古至今,无论男女,都推崇面白。甚至在魏晋时期,一些文人雅士也会敷粉,比如曹植。但大多时候,男性的对妆容的需求是远远不如女性的,在今天也同样如此。
汉代慵懒妆复原
考证:李芽
汉代女子多爱白妆,眉型是平眉或者细弯眉,这是因为汉朝是汉民族文化初步定型的阶段,审美偏好庄重、大气,所以妆容也以沉静为主。
与这类妆容相对应的,是汉代人曲裾绕襟的三重衣,里外共有三层,通常用交领,领口很低,以便露出里衣。发型主要是垂髻,末端留有一缕头发,当风吹起来的时候,会有一种飘逸感。
初唐服饰与妆容复原
我比较喜欢唐代。这是一个交融、开放的时代,在审美上也比较张扬、外放,因此女子妆容的变化也最多最丰富。
初唐,女子会在额头上画花钿,一朵小花或者小的装饰,在脸庞两侧画上斜红,嘴角边再轻轻点上一点“假靥”,模拟酒窝。
新疆出土的天宝年间仕女图屏
盛唐女子妆容复原
盛唐的时候,会用非常强烈的红妆,整个脸都涂满了胭脂,这在当时的壁画和出土陶俑上看得很清楚。李白写“妇女马上笑,颜如赦玉盘”,就是指当时贵妇涂了赤红胭脂的圆脸,非常形象。
中唐血晕妆复原
甚至还有从吐蕃、西藏那边学来的“血晕妆”。就是在眼睛上下划上几道横道,如同被划伤的血痕。这些妆容今天看起来非常夸张,但在当时都是非常时髦的画法。
晚唐五代女子妆容复原
到了晚唐,女子脸上各种的装饰就越来越多,叫“满面纵横花靥”。不仅画了,甚至昆虫的翅膀、翠鸟的羽毛、云英,甚至各种宝石都会往脸上贴。我们去看今天保存在敦煌莫高窟里的壁画,那些供养人汉族女眷的妆容,可以看得清清楚楚。
由此说明,唐代妆容的整体特点就是丰富盛大,而且交融性特别强,有很多少数民族和异域的元素在里头。
北宋妆容复原
宋代是一个崇文的时代,对文教和古典制度都比较尊崇,因此,宋代女子在妆容上也是逐渐收敛的,回归到淡雅、精致的妆容。
上:明唐寅《孟蜀宫妓图》中着“三白妆”的女子
下:南宋妆容还原
此时“三白妆”开始出现。女子会在额头、鼻梁和下巴敷上白粉,作用相当于今天的高光。
甚至还出现了一个特别的妆面——“泪妆”,表达出相对哀愁的一种情绪。这个泪妆,近似于今天的高光卧蚕。
眉型上,更加纤细、低调,基本以蛾眉为主。所谓“蛾儿雪柳黄金缕”,“蓦然旧事上心来,无言敛皱眉山翠”,虽然称谓不同,但基本都类似“蛾眉”,细细弯弯的两根。
《清平乐》中的宋代珍珠妆复原
不过,宋代也会有盛大的妆面,比如在《清平乐》里还原的皇后的盛装——“珍珠妆”。
其实珍珠妆就是在唐代女子画花钿、斜红、颊靥的地方,改用珍珠来装饰。在“台北故宫”收藏的宋代历代皇后画像里头,几乎都有看到这种妆面。
因为《清平乐》中有很多宫廷礼仪的场景,比如说皇后大婚,或者是皇家祭祖等隆重的典礼,我们就按照宋代盛装的要求,给她做了珍珠妆,大家看到以后也觉得很新奇。
明代侍女妆容复原
相较于宋,明代妆容更加低调,明代的命妇甚至基本接近于素颜。但是她的侍女会打扮的比较俏皮,比如在眼角贴一两个小珍珠、小花,欢喜时贴脸上,烦恼时贴眉梢。
“珍珠妆”到了明代继续保持,头上会搭配大型的龙凤花钗冠,一般适用于最隆重的一些典礼仪式。
与简洁的妆面相反,是明代女子繁缛的头饰。她们通常会把头发归拢至头顶,带上一个金银丝编织的网胎,上面插满了各种簪子,钗子,这一套头饰有个专有名称——髻头面,非常珠光宝气,彰显着身份和地位。
嘉兴出土的明代髻头面
一次形象复原,就像是一次破案
还原古人的真实形象,我们通常会用到“多重证据法”。首先是查找相关的文献材料,比如一些关于礼制的典籍——《周礼》《明会典》,或者是一些图文书、笔记小说。
第二会借助一些图像资料,像墓葬壁画上的人物造型,陶俑,或者是传世的人物绘画,等等。
晚唐贵妇妆容复原
举两个例子,中唐到晚唐时期流行一种薄片式的花钗,上面会有一些浪漫的动植物图案,或者是飞禽走兽。但是在博物馆里展出的花钗,总是静静地平放在那里,它怎么插戴呢,戴一根还是两根?我就很好奇。
后来,我在敦煌壁画里头看到大量晚唐时代的贵妇盛装画像,她们的头上就正好就插了一整圈这样的首饰,这才明白是要戴一圈,而且是左右对称的,像孔雀开屏那样。
但因为壁画的呈现还不清晰,我需要找到未被扰动的出土材料来印证首饰具体的位置和方向。
唐代绢画,原存敦煌莫高窟,现藏大英博物馆
正好前几年,在西安附近发掘了一波女性墓葬,属于晚唐时期的,女性头上的花钗都一一保留在原位,这就正好和壁画上的位置进行一个对应。我才明确了这一整套首饰的具体插戴方法。
明代命妇画像
另一个例子是明代的髻头面。
一开始,我们只会把古人的那些首饰统称为钗、簪或者梳,但其实每件饰品,都有它特殊的专名。
明代头戴金丝髻的命妇妆容
比如《金瓶梅》里,李瓶儿打了一个金丝的髻,然后顶上戴了一个分心,但它具体是指的是什么,我们并不知道。
一些笔记,像《云间据目抄》里写“顶用宝花,谓之挑心”,我们就知道顶部可以有一个宝花叫“挑心”。
明代还有一些有图的书,比如《三才图会》,它里头就会画出一些首饰的样子,然后在旁边进行标注,戴在鬓角两侧的首饰叫“掩鬓”。
根据这些描绘,大体就能推测出一套完整的明代髻头面的配置。这个时候我们再去找明代的画像来印证,就比较科学。
《簪花仕女图》局部
《国家宝藏》中文成公主的形象复原
在《国家宝藏》第二期,由杨紫扮演的文成公主造型,也是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设计。
提到唐代的公主、后妃,大家第一个会想到的,可能是《簪花仕女图》,画中的女子身着薄纱大袖,拖地的长裙,顶着一个大高髻,插满了金钗和大花,雍容华贵。早期的《杨贵妃》《唐明皇》等几个以唐代为背景的影视剧里,大体都以此为基础。
但《簪花仕女图》描写的是唐末,甚至是五代南唐时期的一个潮流。它距离文成公主生活的时间,隔了两三百年,所以并不适合作为参照。
咸阳唐墓葬壁画中的侍女形象
依照一些出土的长安一代的贵族墓葬中的壁画和陶俑,可以推断出初唐长安的流行服装样式:一件初唐风格的窄袖短襦衫,一件条纹的间色裙,腰间再加一条短裙作为装饰。
面料选择了唐人最喜爱罗类、绫类的暗纹面料,还有当时流行的粟特风格联珠纹锦。公主的额头上会装饰有花钿,发型则是当时贵妇流行的双刀半翻髻。
至此,一个初唐版本的文成公主才得以完成。
不少朋友会说,这个文成公主是杨紫最好的古装扮相之一。这给了我们很大的信心,说明大众对于历史真实的接受度是越来越高的。
新疆出土唐长安三年张礼臣墓乐舞屏风上的女子画像
与妆容匹配的东方服饰审美
与传统妆容相对应的,还有我们的古代服饰。
中国古代大多数时候,人们的服饰观念比较保守,宫廷礼制也是家长式的,所以我们不太会去凸显身体曲线,衣服的剪裁也以平面剪裁为主。
武周时期妆容复原
尽管如此,也有一些例外,其中最重要的一次例外,就发生在武则天时期。
当时可以算是女权巅峰的时代,女性地位空前的高。女人们想要竭力展示自己的美,所以唐初用来遮挡面目的幂篱、围帽都被抛弃了。大量的壁画、陶俑都体现了这一点,特别是在公元年到年之间,这个阶段女性展露身型的程度是很强的。
不过,到了玄宗时期,又开始往雍容拖沓和相对保守的方向去发展了,裙腰又开始提高了。
汉代三重衣复原
因为不重剪裁,人们会尽力在面料和织造工艺上下功夫,因为这也是财力和地位的体现。东方几个国家都是如此,包括日本、韩国、越南,等等。
再加上我们是季风性气候,四季分明,需要有不同的材质适应不同的温度,所以很早就发明出不同质感、厚薄、软硬程度的面料,夏天会有纱和罗,冬天则是不透风的缎、绸、织锦等等。
可以说,绝大多数的丝绸织造品种和工艺,都是中国人率先发明发展出来的。
唐代盛唐女子服装复原
前年,日本新天皇登基,举行了一次典礼,天皇穿的是一件赭黄色的“黄栌染御袍”,它其实就来自唐朝的帝王的常服袍,无论颜色还是基本样式都比较类似。但又在这个基础上,演变出一个非常大的大袖和拖沓的形态。这也说明中国的文化传播到日本,然后再在当地生根发芽。
日本皇后和一些贵族女性穿着的“十二单”,他们把外衣叫作“唐衣裳[cháng]”,其实也是来自于唐代女性的日常着装,只是演变到现在,已经几乎看不出和唐代的关系了。
明唐寅《陶谷赠词图》
另外一个很典型的案例就是朝鲜半岛的韩国和朝鲜。他们与我们土地接壤,历史上也长期是中国的藩属国,服饰、习俗受我们影响更大。
不止明代,包括宋金时代,甚至更早的一些时期,高丽、朝鲜的国王都要接受中国皇帝的册封和赐服。所以他们的正式着装,包括官服和盛装,是持续地受到了中国服饰制度的影响的。
只是到了清代以后,中国人自己的服装有了一个很大的演变,变成了旗人的系统。而朝鲜半岛依然还部分延续了明代传统,所以今天看来,他们传统服装与中国明代的服装更接近。
中华文明其实是一个绵延不断的文明,我们的语言、汉字都和数千年前是同一个文化系统。我们的服装和礼仪,也是其中的一部分。
所以研究古人的妆容和服饰,不止可以满足我们的好奇心,更能让我们了解传统的中国文化和审美潮流,熟悉我们中国人过去的样子。同时也可以想想,未来中国人该是怎样的一个形象,不一定是复刻,但是可以有一些借鉴的思路。
图片来自:李芽陈诗宇(主笔唐、宋、明)著《中国妆容之美》
部分图片由陈诗宇提供均获得授权
文中复原造型参与者:
造型师:迦陵千叶、杨骁琪、张晓妍、裘悦佳、吴娴、李依洋、刘永辉、纳兰美育
摄影师:吴西羽、文华、华徐永、陈劲、杨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