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三千年前的中华大地上,正处在一个非常关键的变革时代,双方军队展开了激烈的厮杀,这场战争决定了之后天下的命运,这次朝代的更替不仅仅是权利中心的转移,在思想上也是一次解放,困扰着远古华夏人民两千多年的天命学说随着这次政权兴亡第一次在统治者的心中产生了动摇,这就是著名的兴周伐纣,武王克商,虽然周族人成功的取代了商人的地位,但是有一件事始终困扰着周人,这就是为何庇护商朝年的天命会抛弃商朝,自己如今得到天命的青睐,那么天命真的可靠吗?它又是根据什么来选择君王的呢?周人开始了对天命的思考。
在当时浓厚的宗教信仰和天命学说的氛围下,周人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疑问呢?这件事情可能起始于牧野之战的前夕,相传牧野之战前夕武王姬发命祭祀占卜,得到的卦象显示此次战争大凶,并且天象也在此刻发生变化,一时间狂风怒号飞沙走石,这使得武王心生退意,毕竟在当时天命就是指示人间所有活动的指令,如今天命不允许伐纣,那么自己要逆天而行吗?武王内心已经开始动摇了,此时姜尚力劝武王伐纣,商朝已经是强弩之末,一鼓作气灭掉商朝才能一劳永逸,否则之前的努力都会功亏一篑。在姜尚的劝说之下,武王姬发誓师发兵,于是牧野之战如期爆发,商朝亡。
虽然周人赢得了战争的胜利,但是接过了商朝权柄的周人从这时起已经开始思考,天命究竟是什么?商人自立国以来对祭祀敬神前所未有的恭敬,而这样的商人却被天命所抛弃,统治中原年的商朝顷刻就灰飞烟灭成为了历史的尘埃,如今的周是否是天命新选择的主人,如果是这样,天命依据什么选择天下之主,这一系列的疑问始终萦绕在周人的心间,虽然他们并没有质疑天命的存在,但是他们提出了新的关于天命的学说,这在当时来说已经是非常先进的思想,于是他们借用周文王之口说出了这样的结论,正是《诗经》中收录的一首诗歌。
《诗经》有一篇诗歌《荡》描述了这样的内容,天命是无常的,它能够使国家兴盛,但是兴盛的国家并不代表永享天命,正如夏朝失去了天命灭亡,如今商朝不吸取夏的教训,压迫残害天下的百姓,失去天命也灭亡了。天下之民都是上天所生,上天也为人民选择君王,上天因为商朝人的德行而青睐他们,也因为他们暴虐无道而毁灭他们,所以商的灭亡时咎由自取。而周能够取代商正是因为周文王的德行使上天降命于周,才会出现周取代商的结果,这完全是因为德。所以想要永保天命并不是祭祀和敬神就可以的,应该广施恩德,只有自己的德行能够与天命匹配,敬德保民才会国运永久。
这也是为什么在殷商时期非常兴盛的祭祀文化并没有传承到周,周人已经开始思考天命,他们的以德配天的思想就导致了宗教祭祀活动将不再是国家的主流,商人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的思想已经随着商王朝一起湮灭在里历史洪流之中。周开始建立礼制,这也是对后世影响巨大的周礼,周族人正是用周礼来教化天下万民,尊崇礼仪,注重德行。这是三千年前先民的一次思想大解放,人们逐渐开始从虚无缥缈的天命之中解放,开始有了道德的意识,这在当时来说对固有思想是巨大的冲击,但这次的思想变革给后来的百家争鸣,文化争奇斗艳开奠定了基础,人们开始去思考去探索,而不是继续固执的坚持天命,只靠祭祀等宗教活动来控制国家和人民,这是一次非常重要的思想解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