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的位置: 周礼 >> 周礼名言 >> 周文化知识赏析

周文化知识赏析

三千多年前,“古公亶父,来朝走马,率西水浒,至于岐下”,在“周原瞴瞴董荼如饴”的岐山,经历三代共一百多年的艰苦创业,翦灭商王朝,建立了强大的西周政权。为了巩固新政权,周王朝吸收商文化精髓和周原民俗,通过“制礼作乐”,建立了各种典章制度、礼乐制度和思想道德规范,也就是今天我们所说的“周文化”,其核心概括起来主要有四个方面:

1.以人为本。周人始祖“弃”,幼时好种植“黍”“麻”“菽”等农作物,遂好耕种,后为“农师”,号曰“后稷”。周太王古公亶父,继承先祖以农为根,以闵为本之遗风,在古“豳”地受外族侵扰之时,随率部族由“豳”迁岐等典故,都是周人以人为本的真实写照。周公根据文王“怀保小民,惠鲜孤寡”的思想,提出“安民、息民、康民、保民、裕民”的观点,首先废除了“人祭”“人殉”制度,充分体现了周文化“以人为本”地思想智慧。”以人为本“,这也可以说是民本思想的源头。

2.以德治国。“天命靡常,唯德是从”。这是周人最早确立的以“德”为先的价值原则,后来经过不断完善,形成了涵盖诚信、仁义等的道德范畴。“德”的价值原则,被孔子升华为“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的王道原则:被孟子发展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原则,“德”逐渐成为中国伦理的核心概念,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核心概念。德,既是一种品质,更是一种智慧。无论是文王所作性格九德周公所做伦理九德,还是武王所作民本九德,都体现了以德治国、以德做人的基本要素。据史载,在元代和明代,岐山境内所设乡的名称就有栖凤、崇德、尚善、怀贤等,从这些取名来看,我们不难领略到古人对和“德”的尊崇,也说明岐山的确为周文化的发详地。

3.以礼立序。“德”的外化即为礼,在心为“德”发之于心而表现为行为即为“礼”。“礼”是用来约束人们生产、生活的规范。周礼的内容非常广泛,涵盖了政治、经济、军事、宗教、婚姻、家庭、伦理道方面、以及人们在吉、凶、军、宾、嘉等各种礼节中的仪式要求。周人以井田经济制度、封建政治制度、宗法社会制度和礼乐文化制度,四大典章制度作为核心,演绎出敬天、尊祖、护宗、保民、尚贤、无逸、慎罚、教化、贵老、明德等十项礼制。周公对西周和整个中国封建社会最大的贡献就是制礼作乐。周人系统整理审定了社会礼仪规范,严格规定上至奴隶主贵族,下至平民百姓的各种社会行为准则。用礼乐制度安民心。

4.以乐致和。周公提出了“取和去同”“以它平它”的基本理念,创造了一套使差异、对立、矛盾达到和协的礼乐制度。在中图古代,人们欣赏音乐不仅是一种娱乐方式,也是人们修身养性的一条重要途径。“乐”主要包括乐曲、诗歌、舞蹈等多方面内容的艺术活动。周人之乐舞主要用途是为祭祀天地、山川、祖先和以乐制礼,即以乐舞艺术化手段唤起人心向善,让人们在潜移默化崇尚礼制、移风易俗。“乐”的核心是通过陶冶心性,促进生理上的协调、科学上的适度、伦理上的中庸、哲理上的中和、心理上的和悦,实现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完备的西周礼乐制度,成为中国几千年封建统治的思想、政治基础和儒学思想的源头,影响了周以后年的中华文明史。

供稿:岐山县周公庙管理处刘亚周

编辑:岐山县周公庙管理处任永娟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grrz/327.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