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女性地位的变迁史男尊女卑的政治地位,

北京中科皮肤病医院 https://mip.yiyuan.99.com.cn/bjzkbdfyy/a/284647/

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女性的地位大致经历了三个历史发展阶段。在最早的原始社会时期,短暂的母系氏族社会是以女性为尊的社会阶段,再到后来的封建传统社会,普遍以男子为尊,女性地位低下,基本人身权利诉求无法得到满足,直至当代,社会中男女平等的思潮盛行。其中,因为封建制度在我国存在发展了几千年,所以长期以来,我国女性地位的发展停留在第二个阶段,并且随着封建礼教的发展受到的压迫渐深。

一、原始社会至商代,父权制取代母权制

氏族是原始社会最初的、基本的社会组织形式,共经历母权制和父权制两个发展阶段。母系氏族社会实行群婚制,财产公有,生产和分配以集体为基础。男性一般负责打渔捕猎,但由于社会生产力低下,没有合适的工具及足够的技巧,难以满足基本的生活需求,而女子采集的果子往往就供给了整个部落的人,且因为女性在人口繁衍方面的重要作用,女性在部落中享有崇高地位。

图1

原始社会发展到野蛮时代后期,人们渐渐学会了农业种植,捕猎技术也越发成熟,男性的生理优势逐渐显现,妇女转而从事家务活动。另外,各种农业与捕猎工具出现,使物品在集体分配后往往还有富余,人们开始有意识地明确私人物品的概念,逐渐转变为以家庭为单位进行分配,婚姻关系也逐渐趋向固定,世系由母系转为父系。

氏族之后,就是夏商两朝,因为时间相近,不免较多地保留母系氏族时代的遗俗,商代的女性拥有比较独立的个人财产与人格自由,女性可以不受过多限制地与男性一起进行社会活动,直接参与王朝的军国大事并担任职务。

图2

以商高宗的王后妇好为例,她是我国有历史记录的最早的女政治家和军事家,铜器铭文中又称“后母辛”。她不仅南征北战为商朝开疆拓土,而且还主持各种祭祀活动。妇好墓中出土的现藏于河南博物院作为其“九大镇馆之宝之一”的“妇好”鸮尊,是中国商代青铜器中的精品,这种青铜器在当时只有有身份地位的人才能拥有,而作为一个女子获得鸮尊,这无疑体现了妇好在商朝的地位。

二、周代至春秋战国,礼教的萌芽

吸取商朝亡国的教训,周代更注意限制女性参政议政,礼制逐渐完善后,妇女的社会活动领域缩小,但地位并未随着殷商的崩解而迅速下降。一方面有《礼记》所载的“男不言内,女不言外”,表明当时严禁女性参政,另一方面,太姜、太任、太姒婆媳三代助周开国立朝,成为周人歌颂的对象,如《诗经·大雅·思齐》里有:“思齐大任,文王之母,思媚周姜,京室之妇。大姒嗣徽音,则百斯男。”夸赞文王母亲太任雍容端庄,祖母太姜贤淑美好,妻子太姒继承美誉,生子众多。

图3

在西周,后妃们为了在国家中拥有较高的地位,往往通过慰问诸侯、赏赐众臣等参与国家事务以期获得权利,其他贵族妇女也积极参与社会事务,体现自己的价值。

春秋战国时期进入封建社会,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派继承濒临崩坏的周礼,推行“礼治”,要求遵守严格的等级制度,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规定女性要“三从四德”,并提出七出“不顺父母去,无子去,淫去,妒夫,有恶疾去,多言去,窃盗去”,在制度上承认男性休妻,牺牲妇女利益来稳定家庭伦理关系,为秦汉以后男尊女卑的社会发展提供了进一步的理论依据。

“女子无才便是德”是儒家最初奉行的礼教观念,可见在古代,女性没有正式受教育的机会。儒家学说中认为女子的天性就是喜怒无常的,且任性、嫉妒、懒惰,想要培养女子的美德是极其困难的。在中国古代的书写体系中,很多包含“女”字偏旁的汉字大都具有贬义,例如奴、嫉、妓、娼、奸、妖、媚等等,似乎都暗示了“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的儒家学说理念。

三、秦汉至隋唐,礼教的成熟与完善

秦汉时期是妇女从相对自由到逐渐被礼教束缚的过渡时期。由于秦始皇以法家思想建国,对儒家思想并不欣赏,因此尽管轻视女性,但并未达到儒家那种对女子要求苛刻的地步,妇女在婚后仍拥有独立的财产权,并受到法律的保护,只有在妇女犯罪的情况下,其财产才能归丈夫所有。

图4

同时,秦朝在防止家庭暴力及对妇女权益进行保护方面也有比较明确的规定,于湖北出土的秦简《法律答问》记载,如妻子因太过凶悍而被丈夫殴打,耳朵被撕裂,手指被折断,丈夫依律要处以耐刑,剃光头发和胡须。

西汉时期,董仲舒提出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在伦理方面,利用阴阳家的神学观论证了“王道之三纲可求之于天”,奠定纲常名教的基本理论,建立了“贵阳贱阴”、“男尊女卑”的观念。社会中的基本人伦,如君臣、父子、长幼关系,都是男性之间的关系,唯一涉及女性的关系只有夫妻,但要求夫为妻纲,即妻子必须绝对服从丈夫的权威,女性受到的束缚由此加重。

图5

汉代的儒家礼教对女性的禁锢教条尚在初级阶段。以吕后为例,汉朝夺得天下后,吕后曾协助刘邦诛杀韩信,汉惠帝死后,吕后摄政八年,统治期间实行黄老之术、无为而治,为后来的文景之治奠定基础。之后,汉朝外戚干政的情形屡有发生,这使得女性在婚姻和家庭生活中占据了更高的地位,有名的女子不但可以封侯,还可以拥有爵位和封邑。

但儒家对妇女地位的压制仍然存在,从相关文学作品看,东汉女文学家班昭的作品《女诫》宣扬“女以弱为美”、“男有再娶之意,女无再适之文”,认为女子应当以夫家为先,男性可以随便娶,但寡妇不能再嫁人。魏晋时期有《列女传》出书,也有人认为此书为西汉刘向所作,要求妇女遵守礼法三从四德,两本书都成为儒家教化女子的工具。

图6

隋唐是封建社会发展的全盛时期,礼教在以前的基础上继续发展。具有鲜卑血统的皇室有着兼容并包的胸襟,儒、释、道三教并行,文明开放的社会风气营造了一种宽松的社会氛围,因此女子的地位相较于其他封建王朝来说是很高的。从服装的大胆开放,就足以看出唐朝女性的社会地位,且唐代女性在家庭生活中也拥有一定的法定继承权,可以立女户,具有较为独立的经济地位。

安史之乱后,为稳定社会秩序,强化原有的家庭伦理纲常,在统治阶级的支持下,宋若华编《女论语》,对妇女的言行规定更加具体,要求也更加苛刻,成为妇女行为的标准,促进了女训思想的拓展和实用,对女性思想的恶劣影响,决不低于班昭的《女诫》。

武瞾是我国五千年历史中唯一的一位女皇帝,政启开元,治宏贞观。尽管其在位时统治成就不输男性,但在儒家的历史叙述中,武瞾常常被塑造为一个负面形象,后世提及也多是其统治时期的负面影响。司马光虽然在《资治通鉴》中对她在政务处理方面的功绩做出了肯定,但全文在涉及她时,称谓一直是“武后”、“皇太后”,意在暗示武瞾作为后宫之人,把控政治权利并不正统。

图7

武瞾的伟大之处并非仅在于她的统治成就,在女性地位方面,她努力提高妇女的整体地位,虽然并未使女子参与朝政成为长久惯例,但明确拓展了儒家的传统观念所认为的女性应该做什么的范围,为女子运用政治权利创造了广阔的空间。与此同时,武瞾的统治导致儒家的“女主内”思想迅速膨胀,并在后世逐渐发展成对女性正式出现在公共和政治领域的完全反对,为宋代妇女束缚加重埋下了伏笔。

四、宋以后,礼教彻底成为束缚女性的桎梏

北宋以后,由于理学的发展,儒家成为唯一正统,统治阶级对封建伦理道德更加重视,规定女性不许问政,彻底杜绝了妇女参与政治的机会。女性地位一落千丈,缠足盛行,贞节观念严苛。

朱熹提倡“存天理,灭人欲”,《近思录》中载程颐“饿死事极小,失节事极大”的观点,宋仁宗甚至在嘉枯四年规定“宗妇女丧夫,虽无子,不再嫁。”时人对贞节观念的重视可见一斑。而缠足是中国古代对妇女的一种最残酷的折磨,一般女性在四五岁时,长辈会用布紧紧裹住双脚,直到成年后才解开,这种陋习始于南唐后主李煜,在宋末趋于普遍,品评小脚甚至成为当时文人的一种风尚。

图8

明清处于封建社会的晚期,皇权集中达到顶峰,礼教也发展到登峰造极的地步。女子地位同样不高,女子无私产、私宅吃“绝户”严重。贞节观念成了普遍的社会道德认同,朱元璋诏令中提到,如民间寡妇守节二十年起,则免除本家差役。一方面,贞节观念的宗教化,导致节烈成了妇女的外在行为准则,因而主动自绝以证节烈;另一方面,家族为荣耀门楣逼迫妇女“节烈”的例子不胜枚举。清代的节烈,根据学者统计,其数字比明代要多10倍。

与此同时,商品经济悄然发展,人们看到商品经济给生活带来的改变后,便开始重视经商,并渴望通过商业行为来积累财富。这种社会风气,给妇女们创造了参与经济活动的时代条件。其中手工业发展最为迅速,擅长手工业的女性成为了家庭主要的经济来源,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经济独立,短暂地提升了家庭地位和社会地位。

结语:

女性政治地位和社会地位的丧失与儒家伦理的正统化大致是同步的。随着封建礼教的成熟乃至鼎盛,社会对妇女的束缚和压迫越来越残酷,儒家礼教伴随着封建制度产生与发展,最终走向腐朽没落,在辛亥革命时被推翻。

图9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随着社会主义思想普及以及教育水平的提高,女性的文化程度和意识观念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国家也号召男女平等,女性不仅可以从事各种社会活动,还可以参政议政,在社会生活中发挥了不可多得的作用,地位也逐渐向男性看齐。

参考文献:

《儒家礼教与妇女地位的边缘化》

《殷墟妇好墓》

《武瞾》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grrz/3361.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