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里的国风真的是民歌吗

《诗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在中国文学史上,以及在后世的文学家和文学爱好者心中具有极高的地位和深远的影响。

历来相传,周代设有采诗之官,每年春天,摇着木铎深入民间收集民间歌谣,把能够反映人民欢乐疾苦的作品,整理后交给太师,负责音乐之官谱曲,演唱给周天子听,作为施政的参考。

而《国风》又是《诗经》里最为现实主义的一部分,是《诗经》中的精华。历来学者研究认为,《国风》出自各地的民歌,有对爱情、劳动等美好事物的吟唱,也有怀故土、思征人及反压迫、反欺凌的怨叹与愤怒,常用复沓的手法来反复咏叹,一首诗中的各章往往只有几个字不同,表现了民歌的特色。包括劳动与爱情、战争与徭役、压迫与反抗、风俗与婚姻、祭祖与宴会…是周代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

那么《国风》当真是像多数学者所说的,是我国周代的民歌吗?

孔子,曾以“搏于《诗》、《书》”贵重于世,并“以诗、书、礼、乐教弟子”。所以,《诗经》的成书于流传,与孔子就有着极大的关系。

子曰:“如人而不为《周南》、《召南》,其犹正墙面而立也与?”意思是说君子要修身,如果不效仿《周南》、《召南》”,就意味着不能自觉进行道德修养,就像面墙而立一样,寸步难行。

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在上古时代,礼与乐是相互配合,共同起到教化作用的。可见诗与礼乐是密不可分的。《诗经》的每一首诗在周代都配有乐曲,可以诵读,可以演奏,可以歌唱,可以舞蹈。

孔子是儒家学派集大成者,春秋时代的儒学开创者,他生活的时代,周王朝名存实亡,诸侯间争战不断,“王道哀,礼义废,政权失,家殊俗”,社会矛盾的激化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人的精神和信念也发生了前所未有的摧残。完全不同于西周初期,周礼盛行的时代,夜不闭户,路不拾遗,子曰:“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所以孔子生平最大的政治主张就是复兴周礼制度!

什么是周礼制度呢?简单的来说,中国自上古进入“文明”时代以后,逐步在上层人物中形成一套,包括饮食、起居、祭祀、丧葬……一系列社会生活方面的礼法规制,方方面面都影响深刻!

到了周公时代,又创建了一整套具体而可操作的礼乐制度,尤其是上层贵族,诸侯,公,卿,士大夫的行为,都必须以合乎“礼”的要求,进行制度化法制化。核心就是:礼乐征伐自天子出!

所以至少当时诸侯宫廷的歌舞音乐都是经“批准的”,诸侯贵族如此,那么民间呢?民间就可以越过“礼法”随意“作乐”吗?

如此情况下,就算真有很多民歌,官方出版持有的《诗》也不太可能有专职负责去收录!如此情况下,坚守周礼崇尚周公的孔子更也不会为此大唱赞歌的,不是吗?《诗经》的成书于流传,孔子是非常积极的,不是吗?难道孔子对于民歌的流传是有如此大的兴趣吗?

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季氏》,主要是利用诗歌表达情意,揭露真相,进行政治外交等活动。

他说“《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之事父,远之事君,多是与鸟兽草木之名。”以兴观群怨涉及修身、交往、政治多方面的功能。

所以《诗经》,包括《国风》部分都不可能是民间诗歌!

而且,只要我们细读《国风》中许多篇,大多数都有明确的人物指向,如“君”“夫人”“公侯”“伯”…,乃至“君子”都绝不是一般的人可用的称呼。

实际上,关于《国风》很多篇的作者是谁,或者该篇是关于谁的诗歌,,早在战国时四大经学家之一的毛亨早已经解释了不少,此时距离《诗经》成书也并不远,是很近的事情。《毛亨·诗序》说:“从《关雎》至《麟趾》系之于周公”。“《鹊巢》至《驺虞》系之于召公”!匪夷所思的是,历来学者不知为何不能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grrz/36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