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常用“鲤鱼跳龙门”来比喻飞黄腾达、平步青云之事,
可若是在礼制森严的西周时期,小鲤鱼若想跃过龙门混进“贵圈儿”,
老鲤鱼就会跑出来告诉它这是“痴鱼说梦”,因为龙门高得几乎要碰到天了!
但是,一名叫做裘卫的小小皮货商做到了,
他步步为营,通过与大贵族进行土地交易,从社会的最底层华丽翻身挤入了西周“贵圈儿”,
为自己家族的崛起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因此,他铸造了四件青铜器——裘卫四器,
而我们也正是通过器物铭文,才得以了解青铜器主人裘卫的这一段奋斗历程。
01裘卫四器
年2月,陕西岐山董家村的村民发现了一处青铜器窖穴,考古人员随后进行了清理,
共出土37件青铜器,大多刻有铭文。
从器物形制、纹饰及铭文来看,这些青铜器是由西周时期同一个家族——可以称之为“裘卫家族”,
在不同时期铸造的,
制作时代,从周穆王二十七年一直持续到了周幽王末年,共年。
岐邑遗址出土青铜器位置,年《发掘简报》
董家村,位于岐山古周原,这一带是周文化的发祥地,
西周时期属于周公和召公的封地,一直都是周王朝畿内重要的政治和经济中心,由周王朝直接管辖。
这里先后多次发掘出这类窖穴,埋藏时间也都在西周末年,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很可能是犬戎入侵时奴隶主们仓惶东逃,不得已将无法携带的器物掩埋在了住所附近,
因此,从窖藏的杂乱程度来看,裘卫家族也正是在举家外逃前,匆忙挖筑了这个窖穴来存放器物。
在这批青铜器中,最为著名的是“裘卫四器”:一簋、一盉、两鼎。
董家村窖穴剖面图
这四件青铜器的主人都是裘卫,
他先于周穆王二十七年制作了“卫簋”(铸73字),
后分别于周共王三年、五年、九年,
铸造了“卫盉”(铸字)、“五祀卫鼎”(铸字)、“九年卫鼎”(铸字)。
值得注意的是,这四件器物中,
除了一件青铜簋是铭记裘卫受到周王召见和封赏之事,
其他三器,则是记述了裘卫与大贵族们进行土地交易之事。
裘卫将这几件事记载于青铜器之上,
是由于西周时期有着“凡大约剂,书于宗彝,小约剂,书于丹图”的约定俗成:
凡重大的契约券书,记在宗庙彝器上,
小事的卖约券书,则用红色书写在竹帛上,
如果有因契约而争讼的,就查阅契约原件,违约的人要受到刑罚。
从这个角度来说,可以将这三件青铜器视作契约的“原件”,永久保存,
大贵族想毁约是不可能的,
且后代若为此发生纠纷,这些可作为官吏断案的依据。
看到这里,有没有一种把“房本”留给子孙后代的感觉?
那么,能从大贵族手里交易土地的青铜器主人,裘卫是谁呢?
02小皮货商人
裘卫是什么人?
其实“裘”并不是他的本姓,而是一种官名,即“司裘”:司意为掌管,裘意为皮衣。
商周时期的官职,有很多种“司”,如:司徒是掌管民事的,司马是掌军事的,司空是掌管工程建筑的,司寇是掌理刑罚狱讼案的.......
以上几种都是一些治事类的职官,
但司裘不同,是西周王朝掌管皮裘生产的小官,专供周王室和贵族驱使。
而裘卫,在被称呼为“裘卫”之前,他只是卫,一名地位卑微的小皮货商人。
从他铸造的第一件青铜簋的铭文内容来看(译文):
王二十七年三月既生魄戊戌,王在周,到了太室,就位。南伯陪卫进门,站在庭里,面向北。王叫内史赏给卫黑色围裙和朱红色的带子,车上的铃。卫拜、叩头,敢称扬天子显赫的恩赐,用以做我的祖父们的簋,卫子子孙孙永远宝用。
卫在周穆王二十七年受到召见和封赏,此时还没有用“裘”姓,尚未任司裘之职,
且从他当时仅铸造了这一件簋来看,
西周统治者为了维护宗法分封制度,对各阶层享有的待遇有严格的等级规定,如“天子九鼎,诸侯七鼎,大夫五鼎,元士三鼎或一鼎”,
“士”阶层的三鼎要配二簋,
而卫未用象征地位的“鼎”,却用“簋”来铭记这么光荣的事,可知其地位比较卑微,要低于“士”的阶层,
或为庶人(有观点认为,从他能铸器作铭来看,是一个贵族)。
从裘卫诸器看,卫掌有大量的皮货,祖上应为皮货手工业者或商人。
西周时期,王室和诸侯拥有各种手工业作坊,占有大量的百工,即手工业者,
他们的食宿皆由官府提供,用当时的话说即“工商食官”,
商人和手工业者社会地位还很低下,主要为王室和诸侯贵族直接服务,
商人不仅不能自主经营,手工业者的产品也主要是为了奴隶主贵族的享用,
而不是用作交易的,
奴隶主贵族从他们所创造的大量财富中,拿出很少的一部分供给他们生活。
所以,《礼记·王制》说:“凡执技以事上者:祝、史、射、御、医、卜及百官。凡执技以上市者:不贰市,不移官。”
也就是说,以技术为奴隶主贵族服务的,既不可兼做他事,也不能改变行业。
由于王室和贵族的消费欲望愈来愈强,
这就造成手工业产品的质量要求,也就越来越高,
因此,一切具有专业技术的平民或庶人,被官府网罗在相关部门中,
而成为“在官之工”,
即有专门的技能,且世代相传,“工匠之子,莫不继事”,
有些身怀绝技的人,还被擢升为工师,负责组织管理生产,传授技艺。
而从裘卫于周共王三年铸造的第二件青铜器铭文,已经用“裘卫”来自称,
可见,他受到周穆王召见之后,
在周穆王二十七年至周共王三年,约三十年的时间里,由于技艺精湛升为了司裘。
司裘的职责为“掌为大裘,以供王祀天服”,以及“邦之皮事”,
大裘,即天子祀天时所着之礼裘,为黑色羊皮制成,无纹饰以示质朴,
此外,周礼中的“射礼”箭靶,也是用兽皮制成的,
可见裘卫的职责很可能也涉及紧俏的战备物资,
当然,以上只是裘卫升迁之路的第一个阶段,按照铭文来推测,
到了周共王时期,裘卫已是年过花甲的老人了,但他绝不只是满足于司裘那样的一个小官,
即使受到封赏,但周天子也并未给他爵位、土地、臣民,
那可是诸侯贵族身份、地位的直接象征,
显然,这些都需要裘卫自己一点点去争取,
于是就发生了卫盉、五祀卫鼎、九年卫鼎中的土地交易之事。
03华丽变身为“小地主”
从历史上看,庶民若想向上流社会流动,只有社会巨大变动的时期才有可能,
裘卫正是利用穆王、共王时期“王道衰微”、“自是荒服者不至”变动中,
把握时机,一步步努力,终于由西周时期下层社会的商人,华丽转变为上层社会中的贵族。
卫盉记载的是:
周恭王三年,庶人矩伯要去参加周王在丰京举行的礼仪大典,他用一千三百亩的土地,
在裘卫那换取了朝觐天子所需礼器:玉璋、两个赤玉的琥、两件鹿皮披肩、一件杂色的椭圆围裙,
裘卫将此事报告给了伯邑父、荣伯、定伯、单伯等执政大臣,
这些大臣就命令三有司会同矩伯和裘卫授田。
奇怪的是,矩伯既然称“伯”,说明他是伯爵贵族,
但为何铭文上又称其为庶人,也就是平民呢,
矩伯既然能够参加周王室的大典,可见身份确实是贵族无疑,
可堂堂一贵族,手里为何没有朝觐天子所需的礼器,却要用土地向裘卫换取呢?
从上面来看,矩伯应该是西周末期一名没落的贵族,
由于某种原因,身份下降到庶人的地位,即是平民,
可见贵族内部出现了阶层分化现象,一部分成员已向庶民群体流动,
矩伯仍然拥有封地,且保留着“伯”这一称号,还可以去觐见天子,
但他手头拮据,没有足够的货币,不得不用土地来换取礼器。
当然,这次交易究竟是裘卫有意为之,还是矩伯迫不得已,很难考证,
但受益的一方显然是裘卫,他通过这种方式成为了拥有固定资产的小地主,
且是在官员见证的情况下完成了土地变更,
这完全违背了周初“田里不鬻”土地不得私相授受或买卖的规定,可却又名正言顺,
矩伯去参加大典是必须要带着礼器的,可手头拮据,而“礼器”又不能无偿交换,
不难看出,精明的裘卫应当是花费了一番心思,
瞄到了这个“灰色地带”,最后得偿所愿。
同时,也反映出周共王时期,周天子已无力控制土地交易的现象,
名义上是“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即使双方交易变更还是“占有”土地,但实际上已算是“私有”了,
这也为西周“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在东周转变为“礼乐征伐自诸侯出”埋下了“伏笔”。
顺便要注意,
卫盉铭文中的“矩伯”,并非国宝伯矩鬲中的“伯矩”,伯矩鬲是西周早期的青铜器,
他们不是同一个人,有不少人走进了这个误区。
鬲,外观看起来很像鼎,但鬲的“足”是空心的,而鼎足则是实心的。商代早期的一般都没有小耳朵,商代晚期的口沿上一般有两个直立的耳朵,西周早期的,同商代晚期差不太多,但西周中晚期的时候,下方有门,可以打开烧火。所以,通过伯矩鬲的外型大体可以判断出,是西周早期的制品,也就是“伯矩”与“矩伯”不是同一人。
(具体请看:感受一下,面对令人眼花缭乱的青铜食器,你能猜出它们的用途么?)
04精明的商人
拥有一千三百亩土地之后,裘卫的地位已然得到提升,
从五祀卫鼎的铭文可看到这一点:
周共王五年,裘卫看中了邦君厉所占有位于昭太室东北、泾渭两条大川的土地,
并提出用自己的五百亩土地,“以多换少”来换取其四百亩,
但似乎是历反悔了,于是裘卫找来伯邑父、定伯、疎伯、伯俗父等大臣,
这些执政大臣向厉讯问,厉亦承认有这回事,
最后大臣们做出了裁决,并让邦君厉对此立下誓言,又交代官员前往勘定范围,现场交换。
事后,厉的叔父子夙、管家,以及卫小子(裘卫的弟弟或者儿子)等人,举行宴会并送礼。
这段铭文中,
邦君厉,一邦之君,即一名小诸侯国的国君,裘卫与他进行交易,足以证明他的地位已经提高了不少,
且作为一名掌管皮毛事务的职官,
生产皮革制品离不开水,因此,他才会提出以多换少来交换到利于自己经营的土地。
名义上,他还是为了周王室,
所以邦君厉无法从身份上欺压裘卫“赖账”,实际上周天子或者诸侯贵族,哪用得上这么多裘皮,
何况周共王经济拮据,勉强维持着天子体面,赏赐之物也大大减少了,
获利的依然是裘卫。
在“裘卫四器”中,还有一件“九年卫鼎”,
记述的是裘卫和矩伯的又一次交易:
周共王九年正月,眉敖来朝见周王,
这样的盛典,矩伯必须参加,
他叫妻子从裘卫那里取了一辆省车和车马器具:虎皮的罩子,长毛狸皮的车幔,彩画套子,鞭子,大皮索,四套白色的缰绳,铜马嚼等,
裘卫赠给矩的妻子六卷帛,矩伯答应把林地给予裘卫管理,但这块地上的树林是矩的下属颜家族的,
裘卫又给颜陈夫妇两匹大马、一件青黑色衣服,以及给颜家管事司寿商一件貉皮袍子和罩巾,才做成这笔交易。
事后裘卫给参与此事的人送了礼,
这与之前的交易不同,可见林地是可以通过私下交易的,由此可见土地私有,首先是从荒山野林开始的,
而裘卫又是通过手中拥有的实物换得了实实在在的资产。
总的来说,
裘卫从一名生活在底层的小小皮货商,利用自己的职务之便,通过与大贵族买卖土地、聚敛大量财富,
步步为营,最终提高了自己和家族的地位,翻身挤入了西周贵圈儿,
裘卫四器见证了他拼搏进取的历程,也包含了他取得的成果——“契约原件”。
而在这个过程中,世袭贵族矩伯竟落魄到要用土地换取裘卫的宝玉、车马来装点富贵门面的地步,
可想而知,他必然也从别处换取了各种礼器用品,或许付出了更加昂贵的代价,
足以说明周礼的开始动摇崩坏,西周王朝已走上了下坡路,
裘卫四器,表面上反映的是裘卫的发家史,实质上也为我们展示了这一时期历史变化的一个缩影。
05裘卫家族
再来说一下裘卫家族,
根据董家村铜器铭文,
裘卫家族真正作器的大约是七代,这些代世所延续的时间也大致与穆王至幽王的年数相合。
这一家族的进程大约是:
裘卫(任职司裘,占有土地)——俨(生僻字打不出来,子承父业)——仲南父(事迹不详)——公臣(厉王时期大臣虢仲的家臣)——谆(生僻字打不出来,事迹不明)——旅伯(毛叔的下属,担任膳夫一职,可以铸造3件鼎和8件囂了)——辑(荣氏的家臣)。
之后,大概就是犬戎入侵,匆忙出逃,再也不见铜器铭文了。
不过在这些进程中,裘卫家族已开始与大贵族家族通婚,
这些都为裘卫家族的崛起,打下了基础。
总之,裘卫家族最初只是一个小平民家族,后来通过一代代人持续的拼搏进取,最终实现了家族的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