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里面读周易系列这个古鼎上的铭文证

历来传说,《大象传是解释《周易》的易传之一,与《彖》、《系辞》、《文言》、《序卦》、《说卦》、《小象》等多篇易传一起被称为“十翼”。

然而事实上,易传“十翼”是一个大杂烩,它们不是同一个作者所写,也不是同一个年代的东西,甚至有的易传本身就是一个大杂烩。

这其中,《大象》应该是水平最高,材料最古老的一篇易传。

我们在一个西周的古鼎上,便发现了最早的易传《大象》。

不信?不妨细细读来。

一、中方鼎上的卦画

北宋徽宗时(公元年),孝感出土的安州六器中,有一件方鼎上刻着两个卦。

铭文的大意是说,周昭王十八年(前年)年,昭王在寒地驻军并接见了中,并命令太史把一块领地赐给他。中为此特地铸造了鼎作为纪念。

中方鼎铭文摹本

鼎上的铭文最后,刻着两个数字卦。

第一个卦是七八六六六六,按《周易》为剥卦。

第二个卦是八七六六六六,按《周易》为比卦。

有人认为这两组数字卦是筮占的筮数记录,然而我们从上回说到的西周陶拍上已经可以看出:古人在器物上铭刻的卦象,百分之百不是占筮的结果,而是作为特殊纪念意义的标志,是精心选定的卦象,而不是随机生成的筮数!

二、为何是《剥》和《比》?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中这个人选择了把《剥》和《比》的卦象刻在鼎上作为纪念呢?

答案,不在《周易》卦爻辞里,而是在易传《大象》里面!

为什么?因为这个时候还没有《周易》!!!!!!!!(《周易》的成书在战国早期,春秋之前无《周易》,大量原文证据包括考古实物证据详见本号系列文章。)

我们翻开《周易》的《剥》和《比》卦爻辞,就会发现里面的卦爻辞没有一句可以和中被赏赐封地这件事沾得上边的。

反而在《大象》里面,我们可以看到两句完美贴切的句子:

山附于地,《剥》;上以厚下安宅。——《大象》

地上有水,《比》;先王以建万国、亲诸侯。——《大象》

《大象》里解释《剥》的这句话,引用了《诗经》里面的一句诗:

鸿雁于飞,集于中泽。之子于垣,百堵皆作。虽则劬劳,其究安宅?——《鸿雁》

这首诗的大概意思就是辛苦经营之后可以安居乐业,正好体现出昭王对于中的功劳之肯定,也寄托了要求中厚待新领地百姓的期望。

《大象》解释《比》卦的这句话,则是引用了夏王大禹会万国诸侯,并诛杀后至的防风氏这个典故。句子中透露出昭王“建万国,亲诸侯”的用意,同时与赏赐领地给中的事实完美印证。

所以,中方鼎的这两个卦,以铁一般的事实证明了易传《大象》远在西周昭王时期就已经存在——这个时候,《周易》的卦爻辞还远没有成型。

三、周公之德

在《左传》里面的一则记载,也证实了《大象》的成书在春秋之前。

《左传·昭公二年》记载:

晋侯使韩宣子来聘,……观书于大史氏,见《易象》与《鲁春秋》。曰:周礼尽在鲁矣,吾乃今知周公之德与周之所以王也。

按:鲁昭公二年为公元前年(当时孔子只有十二岁),所以《易象》这本书在孔子之前就已经存在,而且应该也就是中方鼎的铸造者见过的,其内容应该与我们今天所见的《大象》相近。

韩宣子看了《易象》就感叹周公之德,可见《易象》一书里面应该有不少德义之言,这一点与我们在今本《大象》中频繁看到的道德劝诫是完全吻合的——更重要的是,《易象》的作者很可能就是周公本人!

本文为文物里面读《周易》系列不造第几回,欲知前后事如何,且看上下回分解。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grrz/36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