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政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他本可挽狂澜于既倒

贾政:“惟朝乾夕惕,忠于厥职外,愿我君万寿千秋,乃天下苍生之同幸也。”

上面这句话是元春省亲时贾政含泪说的,向外人塑造了一个忠臣形象。

贾政

贾政,字存周,“周”乃《周礼》,意思是他要承载儒家正统道义“周礼”。贾政身为儒家读书人,身上也有一股“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豪气。但他名不副实、道貌岸然,只学到了儒学中的古板,学问只在表面,经不起推敲。

贾政自诩清流之臣,他不屑于阿谀谄媚上官,为人正气,朝中大臣皆赞叹他有先辈遗风。他妹夫林如海曾经这样评价他:“为人谦恭厚道,大有祖父遗风,非膏粱轻薄仕宦之流。”

然而,贾政真的如此吗?他到底是什么样的一个人?从以下几点或许可以看出。

01贾政无识人之明

贾政是先荣国公贾代善与贾母的二子,他深受父母的喜爱,虽没继承爵位,但却居住在正房荣禧堂中。

古人常言:“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政”则是贾代善对他的期望,他希望贾政可以读书从政,做一个文官。至于荣国府是武勋家庭,为什么贾代善要子辈做文官,有更深层次的原因,这里就不再过多赘述了。

贾政自幼酷爱读书,身上很有读书人的风骨。原本他应当读书参加科举,一步一步入朝为官的。但贾代善临死前一本奏章上书皇帝,皇帝感念贾府的功勋,便荣恩提拔贾政去户部为官。

贾政在京城为官不温不火,一直做户部员外郎的官职,算是中层官员。贾政身上没有纨绔子弟的习气,与贾赦、贾珍等人相比更是出类拔萃。他平常只好两件事,一件是与手下的清客相公读书清谈,另一件是下棋。表面上看贾政很有文人风骨,但实际上贾政却无识人之明。

在《红楼梦》第8回中,有一段贾宝玉与贾政聘请的清客相公的对话。

偏顶头遇见了门下清客相公詹光、单聘仁二人走来,一见了宝玉,便都笑着赶上来,一个抱住腰,一个携着手,都道:“我的菩萨哥儿,我说作了好梦呢,好容易地遇见了你。”说着,请了安,又问好,劳叨了半日,方才走开。

君且看,书中每个人的名字都是大有缘由的,贾政的清客相公一个“沾光”、一个“善于骗人”,可知其人品性究竟如何。

在大观园题诗中,贾政为了试探贾宝玉,让他给每个景点都题一副对联。在贾宝玉题完对联后,贾政的清客相公们都交口称赞,竟然称呼贾宝玉为世兄。这种谄媚的嘴脸让人不齿,由此可见贾政平日与这些清客相公们都在谈什么,无非都是在奉承贾政罢了。

02贾政做不到“齐家”

儒家学说中,一个人的人生阶段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可贾政远远没能做到“齐家”。

贾政娶妻“四大家族”之一王家的大小姐,他最高官至“学政”。可以说,贾政是贾府文官中官位最高的一个人。他本来有机会能光宗耀祖,重续贾府的辉煌,可最终却亲眼看着贾府被抄家。

荣宁二府是从里面开始败的,上有贾赦、贾珍的胡作非为,中有王熙凤的肆意弄权,下有赖大等管家的贪污腐败,最终使贾府这个大厦一昔坍塌。

贾政有学问,他本应该明白管理一个大家族是多么重大的事。可他怕麻烦、诸事不理、做甩手掌柜,这种毫无责任心的思想加速了贾府的衰败。

贾政宠幸赵姨娘,致使生出了很多风波。

赵姨娘是《红楼梦》中最令人厌恶的妇女形象,她自私愚昧、低俗狠毒,到处惹是生非,一副蛮不讲理的奴才嘴脸。如此愚蠢低贱的女子却被那身份尊贵、自命清高的贾政喜爱,的确让人匪夷所思。

贾政或许是平日里道貌岸然,神经紧绷,太过劳累沉重,他在渴求着释放、发泄。他只有在赵姨娘这样对自己唯命是从的女子面前,才能放下面具,彻底得到解脱,从而得到内心的抚慰、平衡。唯其如此,那些情侣之间所谓的志同道合、所谓的高雅情趣,都显得苍白无力、不是那么重要了。

综上所述,贾政无识人之明,也无治家之才。他不关心爱护子侄,为人虚荣,他本可挽狂澜于既倒,却眼睁睁地看着大厦将倾,让人唏嘘不已。

文|弈读书

参考资料:

《脂砚斋重评石头记》

《红楼梦》甲戌本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grrz/37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