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作为儒道的创始人,孔子一生所建议的就是儒家的系统,而儒家的系统就是恢复周礼,或者说改良周礼。
为何要穷尽一生去恢复周礼?周礼有什么用?因为孔子认为,西周初期确立的经世治国制度及相关的人文文化,是最接近他认定的人与社会理想的状态。
《论语卫灵公》有个对话:“颜渊问为邦。子曰:‘行夏之时,乘殷之辂,服周之冕,乐则〈韶〉舞。’”这是孔子有关他自己理想社会生活图景的一个著名且集中的象征性描述。
这段话都是用符号性象征性的物,来代表一种设计理念。其中,“周之冕”代表周礼。周礼的特点是它是一种全国推行,以身份认定人的阶层、资源分配、权利和责任,以身份贯带德行的等级制管治方式。
按照《道德经》的论述,礼仪就是一个高度文明社会下滑到很危险的境地,而忠信是一个社会不可救药境地的最后一根救命稻草。
《道德经》第三十八章,原文: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无为而有以为。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上礼为之而莫之以应,则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义。失义而後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
在孔子建立起来的仁义礼智信的系统中,老子认为:上德>下德>上仁>上义>上礼>忠信,而智这个品性,老子是直接抛弃的。
孔子却把智捡起来,建立了仁义礼智信系统。
五常为五行之德,五行之本性也。木主仁,金主义,火主礼,水主智,土主信;是故,木性仁,金性义,火性礼,水性智,土性信,此天地造化之真性,万物一致之定理也。木行东方,金行西方,火行南方,水行北方,土居中央,以成五行之位也。五行发散,行而不止,循环往复,周而复始,是故,五行有生有死,有起有落,有盛有衰,有成有败,千变万化,无休无止。而自天地开辟以来,万物生生不息以至于今,天地还是天地,万物还是万物,大体不变,造化照常,何也?究其源本,必有相反相成之势,以牵制五行无端之形,以使五行流行有道,万变不离其宗也。
仁者直,属木。仁这个品性,在孔孟看来是很重要的品性,木大生而其德在仁,阴阳配而仁成。
义者刚,属金。义气是会伤人的,需要付出代价,如金器刀兵相向。金大成而其德在义,阴阴合而义成。
礼者明,属火。礼貌,仪式,让人有温馨的感觉。火大长而其德在礼,阴阳贯而礼成。
智者聪,属水。智慧如水般清澈,如寒水般冷静。水大藏而其德在智,阴阳别而智成。
土者厚,属信。儒家对信这个东西是很重视的,土大化而其德在信,阴阳浑而信成;而老子直接采用契约的形式,一个人到了强调讲信用的时候,其实已经没有什么信用可谈了,不如用契约。
到底是老子高明,还是孔子更懂人性呢?
其实,几千年来的人来,大家体体面面,本质上,让这些圣人们是操碎了心的。
西方社会一样遇见同样的问题,那么西方世界怎么办呢?
其实,就更简单,就是现在很多心灵鸡汤鼓吹的仪式感。
大家可能觉得挺好,比较是西方国家流行的,所谓的仪式感,和孔子儒家的那一套,还有老子对人性的提醒,其实没有什么二样。
当人们在评头论脚的时候,其实,就是大家的劣根性汇集在一起,才需要这一套枷锁和约束。
就像朱熹的女人缠足布条一样。
不过,大家肯定不会觉得没有什么不舒服,因为,形成了品牌效应。
文人们早已经形成一张流水线的美化工程。
哇,这是三寸金莲啊,美;
哇,这是仪式感啊,不懂吗?
这是西方上流社会流行的,吃牛排方式,还不懂,就像土鳖一样。
如果,真的不能感觉到人性卑劣的一面,那么注重仪式感是很必要的,是一项很好的防痴呆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