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周礼制度下,标准的大家闺秀是什么样

北京知名青春痘医院 http://m.39.net/news/a_9323162.html

之前我曾经讲过一期《国语》,我们知道了《国语》是一部由道德名言组成的伟大德育教材,在这部书中有很多道德模范值得我们学习,在女性当中最著名的应该就是敬姜夫人了,她留下了“敬姜教子”、“敬姜犹绩”等诸多成语典故,成为了后世榜样。

不过,这位敬姜女士一生非常的悲催,先后经历了中年丧夫和老年丧子的悲痛,如果换做是一般人早就承受不住,精神崩溃了。我们的敬姜女士可不是一般人,她一直奋战在成为道德楷模的道路上,哪怕遇到如此悲哀的事情,也不能丧失道德的力量。

寡妇不夜哭

在敬姜女士的亲爱儿子公父文伯去世的时候,她强压着心中的悲痛告诫他儿子的所有老婆们说:“我儿子死的时候还很年轻,你们不要号啕大哭,最好安安静静的治丧,以免被别人听到,认为我儿子是因为贪图女色搞垮了身体,这样对我儿子的名声不好。”

公父文伯是不是被女色搞垮身体死掉的,我不知道。但是这段信息至少暴露了一点,公父文伯年纪轻轻就有了那么多老婆,肯定是贪图女色的。不过孔老夫子肯定不会赞成我这个凡人的看法,他老人家听说这件事后也做过一番点评,并且高度赞扬了敬姜夫人的智慧。还指点说:“敬姜夫人可以白天哭丈夫,晚上才可以哭儿子”。意思就是,敬姜夫人这样的道德楷模,在丧子这段时间里想起了之前与丈夫的甜蜜时光,所以白天哭的时候是在哭丈夫,晚上哭的时候是在哭儿子。

孔子说的这一套是《礼记》中关于“寡妇不夜哭”的内容,在古代人们认为寡妇夜里不能哭,否则会让人以为她情欲爆发,在想男人。

古人之所以有这样神奇的想法,不能全怪他们。这是由人以身俱来的特性所决定,男女之间的情欲是最难克制的原始冲动,在那个还没有亲子鉴定技术的年代里,为了能够让孩子真的是我的孩子,男女之间的关系总是防微杜渐。

以礼自防

在“周礼”当中并不要求女人三从四德,三贞九烈,但也不是完全没有约束,特别是身份为贵族的女人,一举一动都要合乎“周礼”的规矩,否则就很容易被人说闲话,遭到大家的抨击,这样一个家族都会名誉扫地。

像敬姜夫人这样的贵族女子,在遭遇最大不幸的时候都还能够克制自己,白天哭丈夫,晚上才哭儿子,所以被孔子表扬。这套规矩似乎有一点太不近人情了,但是只要我们再次细细品味一番,会发现这样的不近人情,似乎还带有一丝美感,至少不会让人在最恶劣的环境中丑态百出,这就是“周礼”的作用,以礼自防。

《国语》正是出于德育的目的,才从各个角度全面刻画了这位敬姜夫人,特别是在“礼节”方面更是细致入微。还有一个关于敬姜夫人的故事:说的是季康子,一天到敬姜女士的家里聊天,敬姜夫人将家里所有门都打开了。一眼看上去好似没有什么,我们深挖之后才知道这个故事的内涵。季康子是敬姜夫人的孙子辈,这意味着什么?

那个时代对“男女大防”到底严防死守到了什么程度,从这个故事就能看出端倪。两人虽然隔了两辈,但是还是要讲究“礼”,不能孤男寡女独处一室,必须把门打开,才不会引起别人的猜疑。

再比如,一次祭祀的时候季康子将切好的祭肉分给自己祖母辈的敬姜,居然也要讲究“男女授受不亲”的礼节,季康子必须要把肉切好捧在手里好好的放在桌上,敬姜才能去把他拿起来,不能直接从手上拿过去。这样在古人看来就是男女之间有接触了,孔子就很欣赏这样的行为,经常点名表扬敬姜女士,说她很懂礼。

强盗逻辑

经常阅读我栏目的朋友应该都很知道“礼”的作用是什么了,除了区分社会等级之外,更重要的就是能够做到“以礼设防”,如果按照荀子的说法,人天性就是恶的,所有的善都是“伪”,所以需要通过持续的“学习”来完成持续的“伪装”,就是要用理性完全压制人的天性,但是人的天性真的是那么容易被压制下去的吗?

特别是男女之事,如果不小心冲破藩篱,引起滔天灾祸怎么办呢?历史上大名鼎鼎的齐桓公就是一个特别不注重“男女大防”的主儿,连自己的姐妹、姑妈都不放过,最终齐桓公刚死,自己辛辛苦苦建立起的霸权就丧失在了兄弟相残、争夺王位的事情上。

以现在的眼光来看,兄弟相残好像和齐桓公爱好女色之间,没有必然联系,但是在男权社会下的强盗逻辑会告诉你:“如果女人都像敬姜夫人那样懂得礼仪,齐桓公还能够有机可乘吗?如果齐桓公能够做好表率,用自己的言行操守感染到周围的人,还会有兄弟相残的事情发生吗?”

今天的讲述到此结束,这篇文章是我讲《国语》的第二篇,您只要记住三点:第一、在“周礼”制度下寡妇白天只能哭丈夫,晚上才能哭儿子;第二,儒家系统认为,男女之间的情欲犹如洪水猛兽,必须防微杜渐;第三,“礼”的作用是为了“以礼设防”。

谢谢赏阅,您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grrz/40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