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仁义礼智信,礼尚往来,礼节,礼仪,我们国家也被称作“礼仪之邦”,“礼”文化贯中华民族的穿社会发展,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我们不经要问,传承千年,构成华夏文脉的重要组成部分的“礼”,从何而来?
02
“礼”最初是原始氏族社会占卜,祭祀神灵的一种活动方式。在商朝时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商朝以“天命”作为统治的依据,遇事占卜,事敬鬼神;是当时的人们祈求神灵保佑的一种仪式。所以在奴隶社会早期,祭祀在当时人们生活中占据重要的一部分。
商代占卜用兽骨03
《左传》中记载:“国之大事,惟祀与戎。”战争与祭祀密切相关,商朝人尤爱占卜,遇到重大战争前,都要占卜,借问神灵。占卜便是祭祀的一种类型,而“礼”最初就是奴隶主祭祀的仪式,久而久之也就为奴隶主贵族所垄断了。凡是“奉神人之事通谓之礼”,礼和祭祀也就不可分割了。
04
古人朴素的认为,只有顺应天命,才能维持长久的统治,社会发展进入西周之后,“礼”逐渐从单纯的祭祀仪式转变为维持国家社会正常运转的制度上来。将上古祭祀的仪式与现实统治结合,制定出一整套适用于国家治理的礼乐制度,这便是是西周初年周公的制礼作乐。
周公将长幼亲疏的血缘关系,与尊卑贵贱的社会等级紧密联系起来,组成一套严格的宗法等级体系,并与分封制相结合,用来维持国家的统治。自周公“制礼作乐”以后,“礼”与“乐”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它们相互依存,不可或缺。
我们通常所说的“礼”是指“周礼”,儒家有“三礼”的说法,《周礼》讲的是周代的政治制度和政府组织,《仪礼》周代贵族按照等级应该遵循的礼节和仪式,《礼记》是后人记载前任对周礼的看法,是对周礼理论的总结。
周公制礼作乐,规定了吉、凶、军、宾、嘉等五礼,形成贵贱有差、尊卑有别、长幼有序的社会格局,实行所谓“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这一整套礼乐制度,小到庶族生活,大到诸侯贵族朝觐宴飨,周天子祭祀;都有明确的规定。礼不仅是一种社会制度,也是生活准则;待人接物、衣食住行、婚丧嫁娶等都是“礼”最直观的体现。
周朝制度的根本都是建立在以分封宗法等级为核心的“礼”的基础上的,同时周公制礼作乐,形成的不仅仅是礼节,更是一种制度规范,对人们的行为举止有一定的约束作用。
05
在早期奴隶制社会中,等级森严。礼是为了别尊卑,通过“礼”来表明地位等级的差别,与“礼”对应的就祭祀制度,阶级地位不同,也就决定了祭祀等级的不同。
在祭祀时,根据等级地位的不同,享有不同的乐。天子,诸侯,士大夫在朝觐,宴会,祭祀时会有对应的礼节;按照礼的规定,在祭祀时,只有天子才能享用四面八佾的舞佾,诸侯是三面六佾,卿大夫二面四佾,士一面二佾;而且只有周天子才有资格祭天,诸侯以下都没有资格。
06
礼乐在古代的社会生活与政治生活中,不仅占据重要的地位,而且成为一种制度。礼乐制度划分了贵族与庶族间,以及贵族与贵族间的亲疏等级,他一方面明确了社会秩序,但是另一方面也带有明显的封建等级的印记,用“礼乐”维护宗法制度,以及君权、族权、夫权、神权的至高无上,是贵族阶级统治的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