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代的甲骨卜辞中,经常能够看到“立中”的记载。
所谓立中,就是建旗。“中”,是上古时期的旗帜,又名“常”或者大常、太常、天常。
那么,商代的人立中,究竟是有何目的?
原来,这与洛书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周易》里面也有答案。
不信?不妨细细说来。
一、卜辞立中与《周易》的建常
甲骨文里面的“中”字,毫无疑问是一面旗帜的形状。
甲骨文里的中唐兰认为立中就是建中,即在中央之地树立旗帜。
“盖古者有大事,聚众于旷地,先建中焉,群众望见中而趋附,群众来自四方,则建中之地为中央矣。然则中本徽帜,而其所立之地,恒为中央,遂引申为中央之义,因更引申为一切之中。”
饶宗颐也认为中就是旗帜:
“立中即建旗也,故卜日以免旗为风所偃。”
“中”作为一面旗帜,它还有一个名字叫“常”。
常,是天子专用的旗帜,又名大旂、大常,是一种绘有交龙图案的王旗。
《仪礼.觐礼》云:
“天子乘龙,载大旂,象日月,升龙降龙。”郑玄注云:“大旂,大常也;王建大常,縿首画日月,其下及旒,交画升龙降龙。”
《周礼·春官·巾车》也说:
“建大常,十有二斿。”郑玄注:“大常,九旗之画日月者,正幅为縿,斿则属焉。”
把天子的旗帜树立起来,叫作“立”,也可以叫作“建”,立中也就是建中。
建,立朝律也。——《说文》
巧的是,《周易》一书,开篇的第一卦,名字叫做“建”,正有建立之意!
《建》卦爻辞里面屡屡出现的龙,也正是在大常上所绘的龙!
我们还曾经在《周易》说文解字系列里面说过,“乾”字在甲骨文里面的原始含义,就是旗杆下固定之物,用处就是“立中”、建中的!
更巧的是,《周易》的第二卦中,还出现了“黄常”——黄常,正是天子的专属旗帜大常!
更更巧的是,黄色,正是五行里的中央之色,黄色的王旗,就是黄常!
《月令》里面记载:
中央土……其帝黄帝……律中黄钟之宫……天子……驾黄马,载黄旗,衣黄衣,服黄玉。
这无处不在的“黄”字,代表的是中央之帝——黄帝!黄常,就是象征着中央的大常!
二、中华之中与洛书九宫八风
在《周易》中,“黄常”一词出现在坤卦的第五爻。
坤为土,五行之中,其数为五。
巧的是,洛书九宫图上,数字五同样也是中宫之数。
更巧的是,我们说过,这幅洛书九宫图的使用说明书,就隐藏在《黄帝内经》的《九宫八风》篇里。
《九宫八风》中记载,围绕着数字五的八个数字分列八方,分别对应着后天八卦和八风。
位居九宫之中的,是北斗之神——太一。
同时,它也是中央之帝——黄帝。
太一黄帝立于洛书九宫之中,是为了“朝八风”以占卜吉凶:
太一入徙,立于中宫,乃朝八风,以占吉凶。——《九宫八风》
三、“立中”传统与朝八风
明白了洛书九宫八风与“中”的关系,我们就知道了商王“立中”的目的。
“立中”是为了“朝八风以占吉凶”!
商王需要在每年的特定时间(主要是八节: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春分、夏至、秋分、冬至),树立起“中”这样一面旗帜(黄常),并通过观察旗帜上飘带的方向,来判断风向,从而判断吉凶!
判断吉凶的方法已经详细记载在《九宫八风》里面:
视风所从来而占之,风从其所居之乡来为实风,主生,长养万物;从其冲后来为虚风,伤人者也,主杀,主害者。谨候虚风而避之。
风从南方来,名曰大弱风,其伤人也,内舍于心,外在于脉,气主热。风从西南方来,名曰谋风,其伤人也,内舍于脾,外在于肌,其气主为弱。风从西方来,名曰刚风,其伤人也,内舍于肺,外在于皮肤,其气主为燥。风从西北方来,名曰折风,其伤人也,内舍于小肠,外在于手太阳脉,脉绝则溢,脉闭则结不通,善暴死。风从北方来,名曰大刚风,其伤人也,内舍于肾,外在于骨与肩背之膂筋,其气主为寒也。风从东北方来,名曰凶风,其伤人也,内舍于大肠,外在于两胁腋骨下及肢节。风从东方来,名曰婴兀风,其伤人也,内舍于肝,外在于筋纽,其气主为身湿。风从东南方来,名曰弱风,其伤人也,内舍于胃,外在肌肉,其气主体重。此八风皆从其虚之乡来,乃能病人。
正因为八节所来的风,都是能够伤人、病人的虚风,所以商王“立中”的时候,经常能够看到这样两条记录。
一条是“亡风”,也就是没有风——这说明天地的风气正,没有虚风袭来,对于人的健康是一件大吉大利的事情。
还有一条记录是“易日”,也就是天气半阴半晴,有太阳也有阴影——这说明天地之气阴阳调和,同样也是一件大吉大利的事情。
所以,甲骨卜辞“立中”的记载表明:最晚在商代以前,古代的天子就已经在严格地遵循每逢八节之时,都要立中“朝八风以占吉凶”的传统——这个传统一直到春秋时期还在鲁国延续,至于这个传统要上溯到什么时候,我们可以很确定地说,最晚在四千年前的尧舜时代就早已定型了,当然,这是后话。
本文为抱雪斋读易笔记《周易》天文历法密码系列不造第几回,欲知前事后事如何,且看上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