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懂易经,从此人生无大过,人人都想,怎么

易经,一个既熟悉又陌生的名词,熟悉到从小就有,陌生到对其一点也不了解。现在突然发现一些最基本的存在于我们身边的事事物物都与易经相关,而现在科技的发达也归于易经,真得感觉很奇妙。一千个人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个人的头脑中可能就有10万个关于关于《易经》的看法、认知或者是期望与迷惑。有的人认为,《易经》仅是古代的一部卜筮之书,近于巫祝的诬词,卑不足道。但是,有更多的人认为,《易经》是中国文化最古老的典籍推崇它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致予无上的敬意。

一、《易经》究竟有哪些内容?

《易经》指《连山》《归藏》《周易》三本易书。其中《连山》、《归藏》已失传,传世的只有《周易》一本。现在的《易经》一般即《周易》。《左传·昭公十二年》,楚灵王称赞左史倚相:“是良史也,子善视之,是能读《三坟》、《五典》、《八索》、《九丘》”。所谓《三坟》指的就是是古《易》。

从本质上来讲,《易经》是阐述关于变化之书,长期被用作“卜筮”。后人多学习其哲理,因而成为一部博大精深的辩证法哲学书。“卜筮”就是对未来事态的发展进行预测,而《易经》便是总结这些预测的规律理论的书。《易经》含盖万有,纲纪群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杰出代表;广大精微,包罗万象,亦是中华文明的源头活水。其内容涉及哲学、政治、生活、文学、艺术、科学等诸多领域,是群经之首,儒家、道家共同的经典。

连山

据《周礼》记载,《连山》相传为伏羲氏或神农氏所创,成书于夏朝。《连山》和《周易》、《归藏》并称为占卜的三易之法。 连山是三易之一,以“艮卦”为首。《周礼春官大卜》:“掌三易之法,一曰连山。二曰归藏,三曰周易”。郑玄于《周礼注》称:“名曰连山,似山出内气也”。顾炎武《日知录三易》:“连山,归藏非易也。而云易者,后人因易之名以名之也。” 相传连山至汉初时已失佚,桓谭《新论》云:“山(连山)藏于兰台”。北宋邵雍认为:“连山蓍用九十七策,以八为揲,正卦一0一六,互卦一0一六,变卦三二五0一二,以数断不以辞断。其吉凶一定不可易”。又一说《连山》即《数术略》之《夏龟》。马国翰《玉函山房辑佚书》中收有《连山》一卷。[4]

归藏

《归藏》,传统认为是商代的《易经》,魏晋以后已经失传。《商易》以坤为首卦,故名为归藏。

《归藏》是三易之一,《周礼·春官》曰:“太卜掌三易之法,一曰连山,二曰归藏,三曰周易。其经卦皆八,其别皆六十有四。”意思是说《连山》、《归藏》、《周易》是三种不同的占筮方法,但都是由8个经卦重叠出的64个别卦组成的。相传黄帝作《归藏易》,有四千三百言[3]。宋代家铉翁称:“归藏之书作于黄帝。而六十甲子与先天六十四卦并行者,乃中天归藏易也。”。

一说《归藏》在汉朝已佚,因为《汉书·艺文志》中没有著录,《隋书·经籍志》亦曰:“《归藏》汉初已亡,晋《中经》有之,唯载卜筮,不似圣人之旨。”明朝杨慎以为汉代时《归藏》未失,“《连山》藏于兰台,《归藏》藏于太卜,见桓谭《新论正经》,则后汉时《连山》《归藏》犹存,未可以《艺文志》不列其目而疑之。”清人朱彝尊云:“《归藏》隋时尚存,至宋犹有《初经》、《齐母》、《本蓍》三篇,其见于传注所引者。”

年3月,湖北江陵王家台15号秦墓中出土了《归藏》,称为王家台秦简归藏,重启研究《归藏》的热潮。有人认为“秦简《易占》不仅是《归藏》,更准确一点,应当是《归藏》易中的《郑母经》”

周易

《周易》相传系周文王姬昌所作,内容包括《经》和《传》两个部分。《经》主要是六十四卦和三百八十四爻,卦和爻各有说明(卦辞、爻辞),作为占卜之用。《周易》没有提出阴阳与太极等概念,讲阴阳与太极的是被道家与阴阳家所影响的《易传》。《传》包含解释卦辞和爻辞的七种文辞共十篇,统称《十翼》,相传为孔子所撰。[5]

《周易》是一部中国古哲学书籍,是建立在阴阳二元论基础上对事物运行规律加以论证和描述的书籍,其对于天地万物进行性状归类,天干地支五行论,甚至精确到可以对事物的未来发展做出较为准确的预测。[6]

《周易》主要有8卦:乾卦、坤卦、震卦、艮卦、离卦、坎卦、兑卦、巽卦。

很多人误以为易经就是周易,周易就是易经。其实是错误的,简单的说周易和易经的区别就是从属关系上的不同,易经包含了周易,照南怀瑾先生的说法周易和易经的区别在于:

《周易》,是周文王在坐牢的时候,他研究《易经》所作的结论。我们儒家的文化,道家的文化,都是从文王著作了这本《易经》以后,开始发展下来的。所以诸子百家之说,都渊源于这本书,都渊源于《易经》所画的这几个卦。其实易经有三易之说。一、《连山易》,二、《归藏易》,三、《周易》。

二、为什么这么多人在研究《易经》?

让我们先来看看古今中外的一些智者是怎么评价《周易》的:

虞世南:不读易不可为将相。

南怀瑾:我始终怀疑《易经》的文化是上一个冰河时期留下来的,不是这一个冰河时期的产物,因为它的科学、哲学的道理太高明了。

张协和:近代学者由于易理之启示获得诺贝尔奖金者已有四:德国汉森堡,其论文为《测不准原理》;丹麦之玻尔教授,其论文为《相生相克原理》,并在庆祝酒会上以太级八卦纪念章赠人;中国杨振宁、李政道,其论文为《不对等定律》,并自称得之易经之启示。今后由此书而得奖者,当犹有其人,愿周易学者多为现代科技服务。

爱因斯坦:“西方科学家做出的成绩,有不少被中国古代科学家早就做出来了。这是什么原因呢?原因之一是古代科学家自幼学习《周易》,掌握了一套古代西方科学家们不曾掌握的一把打开宇宙迷宫之门的金钥匙。”

李约瑟认为易经的太极图显示了宇宙间力场的正极和负极的作用:“中国文明在科学技术史中曾起过从来没有被认识到的巨大作用。”

荣格:谈到世界人类惟一的智慧宝典,首推中国的《易经》,在科学方面,我们所得出的定律常常是短命的,或被后来的事实所推翻,惟独中国的《易经》亘古常新,相距六千年之久,依然具有价值,而与最新的原子物理学颇多相同的地方。

双双瓦雀行书案

点点杨花入砚池

闲坐小窗读周易

不知春去几多时

宋人叶采的这首七言诗,描绘了一副陶醉于读周易的惬意画面。

苏东坡说:抚视《易》、《书》、《论语》三书,即觉此生不虚过

孔子晚而喜易,以致韦编三绝

感慨说: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

三、《周易》到底是什么样的一部经典?

《周易》到底是什么样的一部经典?为什么它有那么大的魔力,让历代先贤与智者趋之若鹜、皓首穷经、推崇备至?

“易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思维模式、价值取向等哲学品格。

《周易》是中国本源传统文化的精髓,是中华民族智慧与文化的结晶,被誉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是中华文明的源头活水,是中国古代杰出的哲学巨著,历经七千多年的历史至今经久不衰,奠定了中华文化的重要价值取向,开创了东方文化的特色,对中国的文化产生不可取代的重要价值和巨大影响。《易经》的出现,迄今大约有五千年的历史,其内容广博宏大,无所不备,涵盖天地宇宙、自然现象、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是把抽象的哲理和生活的社会现实结合起来的典范。

《易经》的思想智慧已经渗透到中国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它的内容极其丰富,对中国几千年来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都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无论孔孟之道,老庄学说,还是《孙子兵法》,抑或是《黄帝内经》,《神龙易学》,无不和《易经》有着密切的联系。孕育了中华文化的三大理念,即大道至简、大道相通和阴阳相生。这三大理念是道、儒、法、兵等诸子百家思想的重要源泉,深刻的影响着中国人的思维方式、生活方式和性格。

《周易》不仅对中国哲学发展产生重大影响,而且对各个学科发展都发生了作用。《四库全书总目·经部易类小序》中说:“又《易》道广大,无所不包,旁及天文、地理、乐律、兵法、音员学、算术,以逮方外之炉火,皆可援《易》以为说,而好异者又援以入《易》,故《易》说愈繁。”正如国学大师、新儒家开山祖师熊十力所言“:中国一切学术思想,其根源都在《大易》,此是智慧的大宝藏。”

《易经》的思想有两大基本内核,一是朴素的辩证法“一阴一阳谓之道”,即宇宙万物都存在着阴阳这种基本矛盾,既对立又统一,互生互换;二是周期性的演进观“盛衰周期律”,即天下同归而殊图,一致而百虑。尤其精彩的,是《易经》这种思想对事物发展转化以及革故鼎新充满辩证法的论断和提示,千载以下,仍然对今人有亘古常新的深刻启发。

《易经》是由一套象征符号系统六十四卦组成。用阳爻(一)和阴爻(--)来分别象征天、地,男、女,阳、阴,刚、柔,动、静,升、降等,象征着相互对立的一切事物和现象。据说伏羲把阳爻、阴爻排列起来,每三爻组成一卦,得出了八种排列方式:乾、坤、震、巽、坎、离、艮、兑,分别象征自然界的八种基本事物:天、地、雷、风、水、火、山、泽。?八卦是《易经》假象喻意表现形式的基础。

四、如何读懂易经?

学“易“之难似乎是人所共知的事情,尝试着去读易经的人不少,但是真正能读下来,读得懂的人少之又少。

之所以如此,有几个方面的原因:

一是易经成书甚早,用词简约,确实难以让人轻易读懂,尤其是经的部分,字字珠玑、句句金石,微言大义,古奥深邃,不得要领很难理解。

二是易经虽名曰”易“,但它蕴含的哲理至深至弘,难以让人轻易领悟。

三是关于易经的资料很多,但是系统的、适合入门的、深入浅出的而又全面细致的资料却非常少。这些书要么侧重训诂、要么侧重自我的发挥,有些难免随意发挥,挂一漏万,有些随便抽取几个概念,大家渲染,要么故弄玄虚,神乎其神,不知所云。

第三个原因是个人自身的限制,个人的阅历与悟性。

要研究好易经,有几条值得参考,如下:

1、要有一定的文言文基础。

2、要有一定的国学基础,易经是国学之根,要顺藤摸瓜,方可以追本溯源

3、要有一定的知识面。易经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天文地理,人文艺术,心理伦理,哲学宗教无所不包,没有一定的知识面,读起来会非常吃力。

4、要有一定的人生阅历,人生的经历是人最重要的财富,它能帮你更好的理解和认识世界。

5、注意学习的方法和途径,先从整体上对易经有一个把握,切勿偏听偏信,误入歧途,迷途而不知返,然后结合自身的阅历和人生经验,必能有所得。

6、决心、信心、恒心。前边提到,读易的人很多,半途而废、误入歧途者大有人在,唯有三心,才能让我们真正读懂易经。

7、读原著。反复的读易经的原文、易传的原文的基础上,结合参考各类阐发、注释的书。

五、今天读易经,我们比古人更有优势

近年来,随着考古和古文字学研究的推进,让我们比几百年前甚至一千多年前的人,反而更有优势。

历来研究易经,说文解字、康熙辞典都是必备的工具书。但是许慎的时代和清朝却看不到甲骨文,对一些古字的解释只能靠猜和附会。

生活在现代是幸福的,对甲骨文的研究,让我们想比古人来讲更容易切近周易的本义。众所周知,汉字是象形文字,象形、表意、指示、会意都是汉字的一些基本特征,随着社会的发展,汉字的表意、象形的特性相对弱化,趋向于抽象。而甲骨文则更接近于易经形成与发展的年代。

以”字“为主线,从甲骨文、金文、《说文》古字、《说文》篆字、竹书文字、帛书文字所蕴含的易经文本的变化中更好的理解易经形成与发展的脉络,也便于我们更好的理解易经。

读懂周易,人生从此无大过。综罗百代,易经无非讲的是知变与适变。象数理占,此四者,是我们学习易经、应用易经,用易经指导我们的生活的工具和方法。理:探讨宇宙人生形上、形下的能变、所变与不变之原理。象:是从现实世界万有现象中,寻求其变化的原则。数:是由现象界中形而下的数理,演绎推详它的变化过程。宇宙万象,变化莫测。人生际遇,动止纷纭。读懂易经,掌握变化之理,洞察变化之机,运用适变之法,让我们的人生从此无大过。从《易经》里,我也学会了顺其自然,顺势而为,顺应规律,一切不需要强求,也不必着急。该来的必然要来,该去的终究要去。比如生命,比如四季。斗转星移,周而复始,交替而已,变化而已,轮回而已,用一个字来总结,就是——易。

知“易”不易,知易行难。天空之下,大地之上,众生之间,我们每个人既自身渺小又汇入茫茫,既生命有限又思绪无涯,如何把“易”中的道理融入生命的过程,真是一个需要代代人研究并传承的文化啊。今天春日融融。当春风轻轻吹拂着我的心,《易经》的真谛似乎就融化在我的胸怀里。眼望遥远的天边,在静静的冥想中,仿佛我已经化身为白云,飘在无界的天空。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grrz/45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