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共字,阅读时间约3分钟
宋神宗赵顼是宋英宗的长子,在他在位期间,经历了王安石变法,还有元丰改制,但是却效果都不太理想。这又是什么原因呢?
宋神宗赵顼在即位不久以后,看到国家的现状满目疮痍,立马就召集王安石前来京都,推行变法。然后这个号称“熙宁变法”的一场改革,最后却落得失败告终。
01王安石的变法内容
王安石是一个有决心有远见的古代伟大的政治家之一。他主要就是效仿当时对秦国实行变法的公孙鞅。希望通过变法的实施,可以挽救大宋王朝和那些士大夫以及百姓们的命运。
他得到了宋神宗赵顼的大力支持,这无疑给了他巨大的动力。那么,他的改革内容也是非常庞大且具体地,从经济、政治、军事以及教育都有所涉及到。
第一、经济方面
首先要严格控制国家的预算,并且派专门的部门进行看管,严禁任何人私自挪用公款,为国家节省开支。
其次,要求政府可以储存粮食,正所谓有备无患,要求那些行政区每年都要向中央政府缴纳相应数量的粮食,在每个地方建立粮仓,减少陆上运输的消耗。
而且还有贷款制度,避免农民在“青黄不接”的时候,没有粮食可以吃,可以先行向政府借粮食,等到收了粮食以后再还回来;还有就是市易法,在东西便宜的时候政府购入,等到物价上涨了,再卖出去。
第二、政治方面
第一,清查那些根本不缴纳赋税的耕地,并且评估一下土地的质量,土地质量好的多交赋税,相对应的土地比较贫瘠就少交赋税;第二,免役法,就是每个成年男子都有义务为国家进行劳役服务,假如不想服务,就缴纳一定的钱财。
第三、军事方面
首先,淘汰那些老弱病残的士兵,加强国防军的训练;其次,把士兵手里的武器改革一新;最后,建立起人民基层的小组织,每个家庭有一两个青年保护大家的安全,农闲的时候就训练兵法。
第四、教育方面
改进考试的科目和学校的课程,不单单是传统的《诗经》和《周礼》等,还要有地理、经济、医学等多方面的。
02王安石变法,遭到“旧党”的强烈反对
大宋王朝好像人人都意识到,应该进行改革。但是在实行改革的时候,却是困难重重。令人意想不到的是,他不仅引起了公愤,与之一起的还有那些和他意见完全相悖的“旧党”们。
“旧党”一派,由当初在“濮议”事件中,坚持让宋英宗赵宗实称呼自己亲生父亲濮王为伯父的司马光,来作为首领。
03允许推行新的改革的以王安石为首的一派
因为王安石变法的一系列制度,无论是让农民率先向中央政府贷粮食,还是说实行预算制度,减少国家的开支,避免有人贪污受贿。这无疑大大地影响到了哪些士大夫的利益。
所以遭到“旧党”一派的强烈反对,而作为皇帝的宋神宗赵顼,为了平衡“旧党”和“新党”之间的地位,也是左右摇摆,并不敢完完全全,去实施王安石变法。
04“旧党”一派的思想渗入宫中,发生旱灾
不得不承认“旧党”一派,可谓是为达目的,各种方法都要进行试一试。他们居然说服了宋神宗赵顼的母亲高太后。
高太后不断向自己的儿子宋神宗赵顼发出警告,“新的改革是祸国殃民的,旧的制度是祖宗之法”。戏剧性的一幕是,正好在实行变法的时候,发生了旱灾。
“旧党”一派把旱灾的原因,全部都归根结底是因为实行了变法的原因。宋神宗赵顼内心十分坚定要进行变法改革,但是又没有能力完全把那些“旧党”一派进行铲除,只好把他们派到地方去当官。
执行新法的“新党”们这边费劲巴拉的执行改革,而那边“旧党”一派却在背后挑事儿,让农民根本不接受这种新的改革制度。
05王安石辞去宰相一职,王安石变法以失败告终
终于,王安石因为身体原因,三番五次向宋神宗赵顼汇报自己要辞职。接受了批准以后,王安石离开了朝堂。但是宋神宗赵顼却并没有放弃把变法给实施下去,于是在王安石曾经的助手吕惠卿的帮助下,继续实行改革。
可是,吕惠卿受不了“旧党”一派的攻击,在不久以后选择了辞职。就剩下宋神宗赵顼一个人苦苦坚持。可是,等到几年后,宋神宗赵顼去世,他的儿子宋哲宗赵煦即位。
因为当时宋哲宗赵煦仅仅才十岁,所以作为祖母的皇太后(宋神宗赵顼的母亲)帮助他执政。立马恢复了“旧党”一派的想法,改革也就彻底结束。
其实,每一场大型的改革,注定会涉及到一些人的利益,自然而然会遭到相应的反对。宋神宗赵顼因为顾及,“旧党”和“新党”之间的平衡关系,并没有很好地给王安石作为支撑和底气,导致变法最终以失败而告终。
参考文献:《宋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