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常说月是故乡明。我们村的背社火,就像故乡的明月一样,每逢春节给人们带来无尽的快乐。
生养我的村子叫下仁池。离乡三十多年了,岁至知天命之年,思乡之情愈来愈浓烈。特别是每到正月,想起家乡过年的热闹情景,乡亲们一个个热情欢乐的面孔,还有村上那古朴而又深含厚重民俗底蕴的背社火,便让人激动不已,也常让我在同事朋友面前自豪。
我们村的背社火,如同八亩沟面皮、宣旗营挂面、仓颉庙红萝卜、索王锣鼓、北郭臊子面等岐山著名“品牌”一样,让村民常为此骄傲。
社火作为民俗文化和乡土艺术,作为过年祈福的重要活动由来已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据史料记载:春秋时期,人们把立春、立秋后第五个戊日,即祭祀土地的日子叫“社日”,后来,春季社日祭祀时扮演的杂戏、杂耍就演变成“社火”。通俗地说,社火这种活动其意如同“火燃,一烘即过”。随着社会不断进步,社火形式也不断向多样化发展,但古朴的背社火已不多见。我们村的背社火传承多年,历史久远,表演更传统,富有古老民俗文化内涵,更具民俗艺术特色。
拥有古朴奇特风韵的背社火之所以得以流传,深受农村群众喜爱,是因其表演不受场地限制,更因其是力量和艺术的完美结合。可以说,它是融秦腔的舞台形象、杂技的悬妙平衡、舞蹈的肢体动作为一体的一种民俗艺术,其脸谱、服饰完全套用秦腔剧目的舞台形象,表演的平衡性又借鉴了杂技道具的式样,动感又体现着舞蹈的节奏变化。故而,其表演有一定技巧,其装扮还有一定的神秘感,特别是绑缚支架的过程从不让外村人看,更不外传。所以,西府至今能见到大规模游演背社火的就只有我们村了。如今,文化部已将包括背社火在内的西府社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让人颇感欣慰。
小时候,常听老人们说装社火可给人带来好运,每当耍社火装身子时,本村的、邻村的灵巧女孩都在父母陪同下,争先恐后要装演社火。等渐渐长大,才知那些装过社火的小女孩后来有上大学、中专的,有招工的,我才理解了老人们所说的好运。“文革”期间,社火被禁,直至改革开放后才恢复游演。记得年,市文化局、市电视台、县文化局为正月十五准备文化活动,其中有社火游演。电视台一名导演让县文化局将县上最有特色的绝活拿出来。县文化馆一名老馆长说:“那就看看下仁池村的背社火。”电视台导演随同县上的同志一起到村上,找到村干部说明来意,让先装两转(台)演示一下,认为可以,就定下来彩排。多年不耍社火,村干部只在志让叔家找到两个“文革”前保存下来的硬木支架,让天喜叔和王银先试练了一下,就这两下,导演眼前一亮,便说:“真是绝活,就这么定下,正月十五到宝鸡去游演,至少要装二十转。”
随后,县文化局出资协助,村上成立了由老、中、青参加的三结合社火彩排班子,事一定下,兵分几路,各负其责,分头准备;没几天,服装、道具、锣鼓等都准备齐全。乡亲们彩排的那股高兴劲就甭提了,心想咱祖祖辈辈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过去耍社火也只为自娱自乐,现在耍社火还有奖励,又能上电视露脸,心里自然十分高兴。
耍背社火需要人多,一转社火至少要五个人,背者和被背者,两边两个扶搭柱的(保护装身子的小孩安全),后边还有一个拿凳子的(让背者休息用)。装三十转社火,加上锣鼓和彩旗队伍,还有其他服务的,得多人。为保证这次游演万无一失,全村男女老少齐上阵,尽管很忙很累,但大家心里却十分快乐。
背社火是让男性青壮年化妆,身着长衫,在其脊背缚一个像连体木锨状的硬木支架,将儿童(多为俊俏女孩)绑在支架上,形成背者与被背者上下两层,组成一转社火,高近4米。扮演者身穿戏衣,面涂油彩,步行表演,上层小演员随着下层背者的行进节奏而忽悠,甚是好看。
那年正月初十,主管文化工作的市领导对社火彩排进行最后一次验收。大家吃过中午饭,像正式游演一样的实战彩排开始,化妆请的是岐山县剧团副团长、著名旦角演员王学勤(已故),绑支架是七爷、生茂叔、志让叔的绝活,背者全是一米七以上的健壮中年人,上面装身子的都是村上7至10岁的俊俏女娃,经高手一化妆,如锦上添花,一个比一个漂亮。以秦腔《拾玉镯》《柜中缘》《小姑贤》《游西湖》等剧目主人公为扮相的三十转社火一字排开,从村西到村东足有二三百米。锣鼓“咚咚”一响,绕村子游演两周,背的人在下面舞之蹈之,上面的演员有节奏地摆动肢体,舞扇甩袖,耍刀弄棒,人物表情、动作造型随游演队伍的前进速度不断变化。两个多小时的彩排让市县领导和电视台的导演、记者赞叹不已,连声称赞:“嫽得很,一定能成功。”
正月十四,村上的社火进县城游演,正月十五到市上,越演越成熟,越演越老到。正月十六市电视台在元宵节专题节目中以《西府民俗瑰宝背社火》为题作了报道。看了电视,乡亲们奔走相告,整个村子一片沸腾。那年正月,全村父老乡亲一直沉浸在快乐和幸福之中。
从年至今,村上每年正月的背社火游演没有停止过,老一辈的人休息了,不会耍社火的青年人又学会了,装社火的小姑娘也一茬接一茬地成长着。
又是一年正月到,衷心祝愿村上的背社火给乡亲们年年能带来好运,带来快乐,带来幸福,带来和谐。
(图片来源于网络)
王恭,岐山县蒲村镇人,宝鸡市社科联副研究员,陕西省社科院宝鸡分院特约研究员。长期从事区域经济发展研究,闲暇写诗作文,纯为自娱自乐。著有散文集《五十感悟》《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之管见》。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