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道微缺的周昭王,站在周王朝由盛转衰的拐

早期白癜风治的好吗 http://pf.39.net/bdfyy/bdfzj/160121/4762337.html

在上篇文章中,重点聊了周康王在位时的一些内容。俗话说:富不过三代。偌大的周王朝也是如此。历经了武王、成王、康王三代英主之后,盛极了的周王朝也开始迅速的走向了下坡路。这也要从康王的继任者,周昭王“姬瑕”说起。这个“姬瑕”是康王嫡长子,在康王逝世后遂继王位。《史记·周本纪》中曾对昭王有一个概括性的评价,就是:“昭王之时,王道微缺!”

于是,关于周昭王的历史评价,其最大的讨论点无疑就是在这个“王道微缺”上。那这所谓的“微缺”,具体的说法也是很多,比如什么天生异象的一些记载也是非常有趣。然而,期间绝大多数的内容与我所写的“双城记”——西安与洛阳关联并不大,为避免跑题,所以就不过多赘述,只挑与其相关的来聊一聊。

对于周昭王时期,在历史上最受争议和贬议的,无疑是发生在“鲁国”的“弑君”事件。这个“鲁国”是周公旦的封地,但和当初的“召公”一样,由于身份地位特殊,周公始终在周王室承担重任,后期绝大多数的时间都身处“成周”“雒邑”,所以,便有自己的长子“伯禽”赴任,成为“鲁”的第一代国君,也被称为“禽父”。其国都就在现在的山东曲阜。“伯禽”在位期间,“鲁”始终以“周礼”治国,这《周礼》恰也传是“周公”所作,所以,“鲁”奉“周礼”,不仅是继承先人遗志,是“周礼”的保存者和实施者,更也是周王室最“嫡系”的支持者。在清康熙年间的史学家“高士奇”的名联中就曾写到:“鲁国所传唯士礼,东京以前无佛书。”可见“鲁国”对于周王朝的忠心与尊崇。于是后世才有“周礼尽在鲁矣”的说法。

然而,就在这“周礼尽在”的鲁国,“伯禽”的第四代继任者身上,发生了一件中国历史上有史记载的第一次“弑君”事件,那就是“鲁魏公弑兄夺位”。具体发生的,在《史记·鲁周公世家》中有记:“幽公十四年,幽公弟沸杀幽公而自立,是为魏公。”而在《竹书记年》中则记载的更加简单:“秋七月,鲁人弑其君宰。”简单的解释,也就是在鲁幽公在位的十四年七月,被弟弟给干掉了,弟弟继位,为“鲁魏公”。在上篇文章中,我刚好提到了“谥号”的一些内容,那么,节省时间,我们索性就从“谥号”上来理解下这个事件。周幽公名“姬宰”,是鲁国的第四代国君,而他的弟弟,名“姬沸”,就是;鲁国的第五代国君“鲁魏公”。

《逸周书·谥法解》注“幽”为下谥:“壅遏不通曰幽。弱损不凌。蚤孤铺位曰幽。铺位即位而卒。动祭乱常曰幽。易神之班。”这个周幽公在位已经十四年,自然不会是“蚤孤铺位”,那么可见其功德品性都是非常一般甚至是比较差的。而这个“魏公”则不然,“克威捷行曰魏。有威而敏行。克威惠礼曰魏。虽威不逆礼。”看来这个弟弟,是非常能干而且颇有建树的。按照能者居之的道理,这种更迭似乎是顺理成章。

然而,问题就出在这个“弑”上,是做弟弟的为了夺权“弑杀”了兄长。在完全抛开历史进步的观点不讲,这一点上,与《周礼》就肯定不相符。那么,这样一件“大逆不道”的事情,发生在以“礼”治国的鲁地,就必然是非常扎眼了。无疑也引起了当时全天下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grrz/47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