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根溯源出自周礼仪礼礼记的

北京皮肤病防治医院 http://m.39.net/pf/a_8810613.html

每天3分钟

获得1个国学知识

第十二期:“三礼”与成语

“三礼”(《周礼》《仪礼》《礼记》),是中国古代关于礼法、礼义最为权威的记载,对历代礼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周礼》又称《周官》,是现存儒家“十三经”中一部系统、完整叙述国家机构设置、职能分工的专书,涉及古代官制、礼制、军制、田制、税制等国家重要政治制度,为中国西汉末以来历代国家机构建制提供了全面的参照体系。《仪礼》在唐朝以前被尊为“礼经”,内容涉及士冠、士昏、士相见、乡饮酒、乡射、燕礼、聘礼、觐礼、丧礼等,是中国最早最全面的关于政治社会生活礼仪的典籍,涉及上古贵族生活的各个方面。《礼记》是关于“礼经”的“记”,即对“经”的诠释讲解,是礼学家对礼经的解释以及他们所采择的各种意见的辑录。《大戴礼记》,相传是由西汉时期的礼学家戴德编纂;《小戴礼记》,相传是由西汉礼学家戴德之从兄子戴圣编纂。《小戴礼记》,也称为《礼记》,凡四十九篇。除了承载大量政治文化、礼仪习俗等方面的信息外,“三礼”还从源头上极大地丰富了中华民族的共同语——汉语。我们今天日常生活中的很多成语,追根溯源,不少都源自于“三礼”。语出《礼记·中庸》:“君子遵道而行,半涂而废,吾弗能已矣。”涂:同“途”。意思是半路停下来再前进,比喻事情还没有完成就停止下来。语出《礼记·曲礼上》:“博闻强识而让,敦善行而不怠,谓之君子。”识:记,也作“志”。指的是见闻广博,记忆力强。语出《礼记·学记》:“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指的是学识浅陋贫乏,见闻陕隘闭塞。语出《礼记·学记》:“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指通过教授、学习,学生获得进步,教师也得到提高,教和学相互促进。语出《礼记·檀弓下》:“齐大饥。黔敖为食于路,以待饿者而食之。有饿者蒙袂辑屨,贸贸然来。黔敖左奉食,右执饮,曰:‘磋,来食!’(饿者)扬其目而视之,曰:‘予唯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从而谢焉,终不食而死”。嗟:招呼声,相当于“喂”。后来用嗟来之食,指带有侮辱性的施舍。《礼记·儒行》:“儒有澡身浴德,……世治不轻,世乱不沮,同弗与,异弗非也,其特立独行有如此者”。指立身和行事不同于流俗,形容情操高尚,志趣纯正,不随波逐流。《礼记·经解》:“入其国,其教可知也。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唐·孔颖达疏:“温,谓颜色温润;柔,谓情性和柔。《诗》依违讽谏,不指切事情,故云温柔敦厚是《诗》教也”。指温和柔顺,诚恳宽厚,多形容诗文的特点,后也用来形容人的气质。《礼记·坊记》:“君子贵人而贱己,先人而后己,则民作让”。指先为别人着想,然后才想到自己。《礼记·大学》:“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指思想不集中。《礼记·乐记》:“故乐行而伦清,耳目聪明,血气和平,移风易俗,天下皆宁”。指改变旧的、不良的社会风气和习惯。语出《周礼·春官·大司乐》:“乃奏黄钟,歌大吕,舞云门,以祀天神。”我国古代音乐分为十二律,阴阳各六律,其中阳律的第一律为黄钟,音调洪大响亮,阴律的第四律为大吕。后用来比喻声律或文辞庄严、正大、高妙。语本《礼记·缁衣》:“(子曰)君子道人以言,而禁人以行,故言必虑其所终,而行必稽其所敝,则民谨于言而慎于行”。指说话小心,行动谨慎。明·朱国桢《涌幢小品·一匕·笃行》:“(叶广彬自诵曰)八十年来识更真,深知言行切修身,谨言慎行无些过,细数吾乡有儿人?”语出《礼记·檀弓下》:“晋献文子成室,晋大夫发焉。张老曰:‘美哉伦焉,美哉奂焉’。”郑玄注:心讥其奢也。轮,轮囷,言高大;奂,言众多。”后来用美轮美奂,形容房屋高大美观。《礼记·文王世子》:“乐所以修内也,礼所以修外也。礼乐交错于中,发形于外,是故其成也怿,恭敬而温文”。唐·孔颖达疏:“恭敬而温之者,谓内外有礼,貌恭心敬,而温润文章”。“尔雅”:近于雅正。《史记·儒林传序》:“明天人分际,通古今之义,文章尔雅,训辞深厚”。后来四字成文,形容态度温和,举止文雅。语本《礼记·祭法》:“汤以宽治民而除其虐,文王以文治,武王以武功,去民之灾,此皆有功烈于民者也”。指的是文化教育和军事方面的业绩。语出《礼记·中庸》:“君子之道,辟如行远必自迩,辟如登高必自卑”。指到远处去必须从近处起步,比喻学习、做事要由浅入深,扎扎实实,循序渐进。语本《礼记·王制》:“刑者,侀也;侀者,成也。一成而不可变,故君子尽心焉”。侀:通“型”。原指刑法一经制定,就不得随意变更。后多用来转指一经形成,就固定下来不再改变。《礼记·学记》:“凡学之道,严师为难。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原作(师严道尊),指老师受到崇敬,他所传授的道理、知识才能得到尊重。后世多作〔师道尊严〕,指为师之道庄严。语本《礼记·曲礼上》:“失礼者,所以定亲疏,决嫌疑,别同异,明是非也”。后来用明辨是非指清楚地辨别哪是对的哪是错的。语本《礼记·聘义》:“瑕不揜瑜,瑜不揜瑕,忠也”。比喻缺点掩盖不了优点。后来用瑕不掩瑜,比喻缺点掩盖不了优点,缺点是次要的,优点是主要的。●第一期:中国的「五行」,你真的了解吗?●第二期:中国古代君子的六门必修课●第三期:「百家争鸣」真的有一百家吗?●第四期:古时候的“三教九流”是怎么划分的?●第五期:《易经》和《周易》是一回事吗?●第六期:揭秘「周」与「易」的含义●第七期:《十翼》的作者到底是不是孔子?●第八期:《尚书》如何逃过焚书坑儒的一劫?●第九期:《诗经》里的「十五国」,如今都在哪?●第十期:《诗经》的“四始六义”分别指什么?●第十一期:孔子真的删掉了《诗经》90%的内容吗?本文由学国学网整理三礼部分来自:中华书局成语部分来自:微言教育(罗时伟《源于“三礼”中的成语》)有删减图片来源于网络侵权删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grrz/4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