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述东汉时五行与五脏配属的两种说法

诚信白癜风医院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20988605973694298&wfr=spider&for=pc

也有学者认为,五脏配五行并非由古代祭祀发展而来,其原因一是在《周礼》中,已有关于三代祭祀的详尽描述,却都没有五行化的明显记载。二是从《礼记》等古籍中可知,古人祭礼,重气和报阴、报阳之礼,祭品讲求“敬纯”等原则,以向神灵表示自己的一片明洁之心。因此,祭祀用五脏讲究用肺、心、肝三脏,膈下脏器如脾用的甚少,肾则在西周后所有古文献里未见用作祭品的记载。这种认识,实有偏颇之处。首先,祭祀用三脏,大约源于《仪礼·特牲馈食礼》,然同为《仪礼》的《有司》篇记载祭祀所用脏器尚有肠、胃,《礼记》并提到用膟膋,可见并非完全如郑玄所言。其次,祭祀的方式、用脏、时间等会受到时代变更的影响而演变,在时令、月令思想的演进过程中,完全有可能出现五季分用五脏的祭祀方式,如《礼记·祭统》即言:“凡祭有四时,春祭曰礿,夏祭曰禘,秋祭曰尝,冬祭曰蒸。”因此,可以说五脏配属五行在一定程度上是受古代祭祀的启示而形成的。

论述至此,就势必会提出《礼记·月令》和《黄帝内经》中五脏与五行配属关系不同的问题,对此古人早有争论,段玉裁在《说文解字注》中注释“肺,金脏也”时做了较全面的介绍:“按:各本不完,当云火脏也,博士说以为金脏。下文脾下当云木脏也,博士说以为土脏。肝下当云金脏也,博士说以为木脏,乃与心字下土脏也,博士说以为火脏一例。《玄应书》两引《说文》‘肺,火脏也。’其所据当是完本。但未引一曰金脏耳。《五经异义》云:‘今尚书欧阳说:肝,木也;心,火也;脾,土也;肺,金也;肾,水也。古尚书说:脾,木也;肺,火也;心,土也;肝,金也;肾,水也。’许慎谨按:‘《月令》春祭脾,夏祭肺,季夏祭心,秋祭肝,冬祭肾。与古尚书同。’郑驳之曰:‘《月令》祭四时之位,乃其五脏之上下次之耳……’郑注《月令》,自用其说,从今尚书说。扬雄《太玄》:‘木脏脾,金脏肝,火脏肺,水脏肾,土脏心。’从古尚书说。高注《吕览》于春祭先脾曰:‘春木胜土,先食所胜也。一说脾属木,自用其脏也。’于夏祭先肺曰:‘肺,金也。祭礼之先进肺,用其生也。一曰肺火,自用其脏。’于秋祭先肝曰:‘肝,木也。祭祀之肉,用其胜也,故先进肝。一曰肝,金也,自用其脏也。’于冬祭先肾曰:‘肾属水,自用其脏也。’于中央祭先心曰:‘祭祀之肉,先进心,心,火也,用所胜也。一曰心土,自用其脏也。’其注《淮南子·时则训》略同,皆兼从今古尚书说,而先今后古。许异义,从古尚书说。《说文》虽兼用今古尚书说,而先古后今,与郑不同矣。”可见,在东汉时,五行与五脏的配属已有两种说法,古文《尚书》和《礼记·月令》相同,今文《尚书》和《黄帝内经》一致,当时的学者如高诱、许慎已不知哪家学说为好,为慎重起见,只好两种说法均予以记述。而要搞清此问题,还得从今古文《尚书》之争和五德终始理论下汉代的尚德说起。

今古文《尚书》之争,实际上涉及今古文经学之争。经学是指研究、阐发儒家经典的学问,经学之称首见于《汉书·邹阳传》。关于经学的起源有不同说法,一般认为战国儒家开始尊称孔子编次、整理的《诗》《书》《礼》《乐》《易》《春秋》为经,并开始撰集解释这些经书的“传”“记”,当为经学之始。后来秦焚书禁私学,儒经除“《易》为筮卜之事,传者不绝”(《汉书·艺文志》)外,大都散佚。西汉后,火余之书远远不能适应社会需要,于是出现了新的、扩大了的儒家队伍,他们用当时通俗的隶书写出经文教授学生,以为朝廷制造统治理论,朝廷亦立他们为博士,汉武帝二十五年,设立诗、书、礼、易、春秋五经博士。此即今文经学派,其代表人物当推董仲舒。古文经学的兴起,肇源于西汉末年的刘歆。刘歆父亲刘向,汉成帝时为光禄大夫,诏钦校中五经秘书二十余年,刘歆以家学渊源,“少以通经书,能属文,召见成帝待诏宦者,署为黄门郎,平中受诏为父向领校秘书,讲六艺,传记、诸子、诗、赋、数术、方技无所不究”(《汉书·刘歆传》),他在校书的秘阁中,发现了古文《春秋左氏传》,史载鲁恭王在孔子旧宅墙壁中挖出了《逸礼》和《逸书》五十五篇,孔安国将之献给武帝。古文经学与今文经学的争论遂由此展开,一直到东汉章帝时,经过“白虎观会议”形成《白虎通义》一书,古文经学派终于占了上风。东汉末郑玄兼容今古文经学,遍注群经,使二者被融合、统一起来。

关于今古文经学的区别,周予同先生认为古文经以孔子为史学家,是古代文化的保存者;今文家则认为孔子是素王,为汉制法,是政治家、哲学家、教育家。两者的区别是无神论与有神论、学术与政治的区别。金春峰对之做了详细区别,认为今文学崇奉孔子,尊孔子是受命的素王,是哲学家、政治家、教育家,以孔子为托古改制,以《春秋公羊传》为主,是经学派;信纬书,以为孔子微言大义间有所存。古文经崇奉周公,尊孔子为先师,是史学家,以六经为古代史料,以《周礼》为主,重《左传》,为史学派;斥纬书为妖妄。

对于中医学而言,今古文经学最大的区别即在于五脏与五行的配属关系不同。古文经学以脾—木、肺—火、心—土、肝—金、肾—水相配,《礼记》《吕氏春秋》、古文《尚书》《太玄经》《淮南子》等持此说;今文经学以肝—木、心—火、脾—土、肺—金、肾—水相配,今文《尚书》《黄帝内经》《白虎通》《春秋元命苞》等持此说。两种配属方式大约以东西汉之交,即公元1世纪左右为界,以前的书籍,在论及五脏配五行时,大都采用古文经学的模式。自西汉后,五脏与五行的配属,则完全改用今文经学的模式。这种变动,则与五行的社会化、政治化及当时的社会变革有关。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grrz/49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