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3月17日,中国新闻网报道了在河南洛阳发现东周时期王陵遗址的消息,一时间,媒体纷纷转载,在学术界引起轰动。东周王陵的发现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是考古学的重大成就。而对于确立这些重要遗存属于东周王室的重要证据之一,便是“六马之驾”(考古学者称为“天子驾六”)的发现。从考古发掘的情况看,这里无疑应当属于东周王室墓地本来,洛阳市打算在这里建设一个大型广场,没想到,在开工前的例行勘探中,竟然出现了这样的奇迹,五十年来人们不断寻觅的东周王陵居然惊现在世人面前。年10月,洛阳城市中心广场(河洛文化广场)建设文物考古钻探过程中,发现了东周王城大型车马坑遗迹,先后清理出座东周墓葬和18座车马坑,其中一座车马坑长42米﹑宽7.2米﹐为一处保存完好的六马驾一车遗迹。文献记载,夏、商、周时期,“天子”才能“驾六”。洛阳这一遗存的出土,首次印证了古文献的记载,同时证实了此车马为“天子之乘”。
随之而来的问题:
1东周王城整体概况;陵区分布情况如何
2天子驾六是哪位周天子的陪葬墓?
一、东周王城城郭范围
1考古现状
20世纪50年代,著名考古学家阎文儒先生率队在洛阳市涧河两岸进行考古调查时,发现了东周王域。该城址是公元前年周平王东迁洛阳建都的王城,至公元前年东周灭亡,历时年,25任周天子以此为都。东周王城位于涧河两岸,四周有夯土城墙均有准确的探明,南墙稍有残缺。王城遗址现已基本湮没于现代都市的建筑群中。东周王城分为宫殿区、粮窖区、作坊区、居住区和墓葬区。
2存疑
东周王城四面城墙除东南角的部分城墙和西墙中部暂无遗迹可寻之外,其他部分城墙则基本上可以彼此连接。
3存疑推断
城垣形状分析:
西城墙是利用人工夯筑城墙和自然河流共同构成防御体系中的一部分,也就是说西城墙在刚修建城垣时即有不完整,其中部偏北那一部分就没有修筑城墙,而是利用涧河共同构成城圈。涧河以西的一段城墙,向外凸出,好似另成一个范围,其形式结构在整个的城的轮郭上来讲,这一点是出于军事防御的目的,它好似城墙的马面建筑,当敌人攻城之时,有利于扩大城市的防御空间给敌人以沉重的打击。
东南角缺少的原因分析:一可能有部分城垣确实的毁于洪水泛滥,二南城墙的东半部在刚筑城时故意没有修筑,而是利用自然河流洛河和城垣共同构成防御体系。
王城陵区示意图二、东周王城陵区分布考古现状
关于东周王陵的分区,研究者多将之分为三个陵区,即周山陵区、王城陵区、金村陵区(金村陵区又称之为成周陵区,金村陵区八座大墓于上世纪20年代被盗掘,文物基本流向海外)。
对于东周王陵三个陵区地望的考订,周山陵区和金村陵区是一致的,有争议的是王城陵区的地望,争议在于王城陵区位于现洛阳市西工区市中心位置,东周墓葬密度之大,考古发掘难度之大远非另外两个可比。有人将王城陵区分为东北区和南区两部分,东北区属于战国墓区,南区则位于中州路及其南部,是春秋早中期的王陵所在。近20年来的考古新发现,进一步确定了东周王城王陵区的基本范围。一处位于今周王城天子驾六车马坑博物馆南至体育场一带,大型车马坑及其邻近地区带墓道大型墓的发现,证明此处不仅是春秋早期的王陵区,同时也应该是整个春秋时期的王陵区。另一处则是东北区的战国墓区M1-M4。
东周三大陵区王城陵区卫星图总结:东周王城王陵区域基本已经确定,那么天子驾六又是哪位周天子的陪葬墓呢?请观看下一视频《天子驾六陪葬坑墓主推断》
02天子驾六墓主推断
上边我们知道了在近似正方形的东周王城内分布了粮窖、宫殿区、手工作坊区、王陵区。天子驾六车马坑就位于王陵区。
根据洛阳东周墓的发掘经验,一般天子墓的陪葬坑在其右前方。年7月在配合洛阳市中心广场的基建考古钻探中发现2座带墓道“甲”字形大墓,均未发掘,根据钻探资料可知其中一座编号为XM66,位于广场的西中部,为“甲”字形积石积炭墓,北侧墓口南北长14米、东西宽8米、深13.8米,南侧墓道钻探长度为70米并向南延伸到中州路路基下。另一座编号为XM,位于广场的北侧,其南部的墓道规模与M66相当,北部的墓室被马路所压。
王城广场东周墓示意图基于此可以判断,天子驾六车马坑应当为XM66天子墓的陪葬坑。
那么XM66又是东周哪位天子呢?
判断依据一:带墓道特大型墓葬的特点和性质
首先,其形制、规模巨大,墓室长在6米、宽在4米以上,最大的长宽在10米左右,带有较长斜坡墓道、墓道长都在数10米,埋葬较深,多在10米以上,其周围分布有大规格的车马坑或殉葬坑等。
其次,从部分已发掘了的大墓情况可知,这些大墓均分布于东周王城的东半部,其分布规律是东南部为春秋早期,中部则是春秋中晚期,北部则为战国时期。
第三,带墓道特大型墓葬的主人当为东周国君。西郊一号大墓出土带墨书“天子”的玉圭,二十七中“亚”字形大墓出土“王作宝户尊彝”等文物。东周文化广场发现的“天子驾六”车马坑均可证明这一情况。此外,东周王室的丧葬制度对墓道的使用有着极严格的规定,非国君墓葬不能使用墓道。
第四,从这些大墓分布的情况和时代来看,“亚”字大墓和“中”字形大墓仅分布在东周王城的东南部且均属春秋早期,这表明到春秋中晚期至战国,“亚”字形大墓和“中”字形大墓等多墓道大墓已被单墓道“甲”字形大墓所取代。这是东周王室丧葬制度的发展变化。
从以上带墓道大墓的特点可以得知,天子驾六所属天子墓应该在春秋中晚期至战国初期这一时间段内。
判断依据二:“昭穆制度”
春秋周灵王以降,诸王陵墓并不在王城内,是故东周王城东南部的春秋王陵区只葬有周平王至周简王10王陵墓。
年在东周王城东墙外约30米、洛阳市第二十七中学院内发现的1座车坑、1座马坑及3座大墓。3座大墓呈东西向排列,发掘了3座墓当中的“亚”字形墓和其中的1座“中”字形墓。发掘者通过对出土物器形、纹饰的对比,判断这2座墓的时代为春秋初期。根据墓葬形制的特殊性,判断C1M“亚”字形大墓为第一代东周天子-周平王的王陵。
按照《周礼·春官·冢人》的昭穆墓次,即周王陵下葬位次,东周王朝的第一位周王即周平王的陵墓应在昭位,根据《史记·周本纪》的记载,平王太子洩父早死,继立者桓王是平王的孙子,也应为昭位。桓王之后继立者庄王,是桓王子,应为穆位。以此类推,唯匡王继立者定王是匡王弟,按照“父子异昭穆,兄弟昭穆同”的原则,匡王和定王均在昭位。则平王以降,桓王至简王按照左昭右穆的排序排列如图三所示。
根据东周王城形状我们知道,周平王王陵位于王城东南角,因此,10王王陵墓次从南向北依次排开。
昭穆次序图判断依据3:车马坑作为替代证据
根据已经发掘的天子墓可知,虽然东周天子墓的墓葬形制一直在发生变化,从亚字型变为中字型,再变为甲字型,但是东周天子墓的车马坑宽度均在6-7米,这一特点并没有发生变化。基于此,根据体育场至王城广场沿线已经探明或者发掘的大墓及车马坑为依据,只出现车马坑方圆30米内假定有一座天子墓,统计表如表所示。
将这些天子墓及车马坑换做图示,如图。
王城陵区分布示意图图中两条带箭头的线分别表示“昭”位和“穆”位。图中1表示“亚”字型大墓-周平王王陵,因此,左下这条线表示“昭”位,右上代表“穆”位。从图上可以看到,“穆”位只有两座天子墓,即9和11,根据“昭穆制度”还差两座,同时,附近高规格的车马坑有4、5、10、12四座。上述已经说明12即现在的天子驾六车马坑,属于9号天子墓的陪葬坑。剩下的5由于离“穆”位太远且在东周王城城墙外,因此将4和10作为判断依据,这两座车马坑左下侧区域应该各有一座天子墓。这时,我们可以看到。“穆”位一共出现了四座天子墓,根据“昭穆制度”可知,9号天子墓XM66在“穆”位排第三位,即周顷王。
结论:基于以上层层分析,最终推测出,天子驾六车马坑的墓主是周顷王。但是这仅仅是推测结果,更加严谨的结论则需要考古方面的直接证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