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手在民间寇山独创麦秆画忻州网

用莜麦秸秆作画,寇山可能是全国第一人。这个“第一”,是说他尝试时间最早、坚持时间最长、手法最独特、工艺最精湛、创作题材最广泛、影响也最大。

“40后”寇山及其独创的莜麦“麦秆画”,完全颠覆了“古稀老人”和“麦秆作画”的概念。

这老汉,每天做十几组“蛙跳”,单杠“引体向上”“杠上撑”“杠上卷腹”一气呵成、行云流水,脸不红、气不喘。同龄人上、下台阶都须小心翼翼,他一高兴就给人表演“拿大顶”。

在人们印象中,“麦秆画”无非是用小麦等作物秸秆加工成构图简单的画面,类似于“剪贴画”。而寇老独创的“麦秆画”,以天然莜麦秆为材料,不漂白、不熏染、不使用任何颜料,再经他苦心孤诣研究出来的、与众不同的“煮”“泡”“烫”处理后,创作出一系列包括人物肖像、山水风景、花鸟鱼虫、亭台楼阁、书法挂屏在内的作品,当真是随心所欲、包罗万象,栩栩如生、活灵活现。

“能人”寇三

在忻府区张家庄村,“寇”是独姓。寇老说,其祖籍本在忻府区北肖村,解放前他父亲到张家庄扛长工才落户于此。

寇山本名寇全祥,年生,兄妹四人中行三,村人皆呼之“寇三”。创作“麦秆画”后,作品落款“寇山”,其真名反而不为人知。

在“完小”读书的时候,寇山最喜欢上“写仿”课——写毛笔字。他写的“仿”经常被老师贴到墙上以示嘉奖。在解原中学上初二时,“文革”开始了。学长们四处“串联”,学校“停摆”,寇山只能回到村里。回村后,因为“家庭出身”好,不久就入了团,还担任了张家庄村团支部书记。

当年“农业学大寨”,“干到腊月二十九,吃了饺子又动手”。那时候农民受的苦,寇山一样也没落下。平坟脱坯、脱皮掉肉,平田整地、披星戴月。因为表现突出,被宁武“三线”工厂招录为“合同工”。他干活不惜力又爱动脑筋,最先被评为“三级工”,每月挣48块钱。

三年合同期满,回村当民办教师,教体育、美术。每天黎明即起,带学生们练长跑。那时,忻县每年元旦举办大规模、群众性的“环城越野赛”,参赛者中有体校、摔跤基地的专业、半专业运动员。有一年,张家庄村学校代表队夺得团体冠军,寇山获个人亚军,一时引起轰动。上世纪70年代初,北京体院的大学生在忻县教育局实习,寇山登门拜师学习健身拳、初级刀、初级剑,组建起张家庄学校武术队。某年过“六一”,县领导在城内红旗广场检阅各校游行队伍。别的学校学生列队正步走,张家庄的学生以令人眼花缭乱的“空翻”、“前手翻”耍“杂技”般经过主席台。老县长大喜,在高音喇叭里喊道:“让张家庄学校的再过一遍!”

当时各村经常在墙上写大字标语,张家庄村这个活儿非寇山莫属。别人写,是用直尺在墙上打好框子,然后在框子里填涂颜料。寇山写,从来都是手持大排笔一挥而就。有一回写六米长、三米高的大字,他在竹竿子上绑了刷子,一样挥洒自如。

因为种种原因,民办教师当不成了,寇山又拜师学会照相。花块钱买了一台海鸥牌“”相机,走村串户给村民照相。生产队买胶卷、相纸,寇山一天交大队六块钱。他自制“曝光箱”,每天上午外出拍照,下午钻进地窖冲胶卷。

当时忻县城只有两家照像馆,村民一是进城不方便,二也是照不起。寇山上门服务,照一张收五毛钱,给两张相片。一听“张家庄照相的”来了,村里的大闺女、小媳妇、老太太闻讯而至,寇山给她们当中的许多人拍下人生中第一张相片。后来,别村有人看见这个“买卖”好,也照样学样吆喝照相。竞争者多了,寇山又另起炉灶画照相的布景,或租或卖,收入不减反增。

寇山是个农民,妻子却是肉联厂的工人。在工农二元结构壁垒森严的当年,一个农民后生能娶下工人媳妇,实属凤毛麟角。当别人对这门亲事表示不解的时候,寇山未来的岳父说:“放心哇,俺闺女跟上这后生受不了制。”——岳父看中寇山自强不息、心灵手巧——不管时代如何变迁,这两条总是择婿的标准。

年,城关公社领导举贤任能,请寇山执掌城关公社美术厂。也就在这一年,寇山第一次见到用农作物秸秆制作的工艺美术画。

这年秋天,医院的朋友到北京修理X光机,叫他一起做个伴儿。刚巧人民大会堂向游客开放,寇山在人民大会堂山东厅,看到一幅用高粱秆制作的秸秆画。大会堂不让拍照,寇山盯住这幅“梅花图”左看右看,把每一个细节都刻在脑子里——忻州不缺的就是这高粱秆!

“寇氏秘诀”

有专家考证出,麦秆画源于隋、盛于唐宋、流行于明清。不过,古时候的麦秆画,实物、图像谁也没有看见过。

本文的标题“寇山独创‘麦秆画’”,不是说在寇山之前没有这种艺术形式,而是强调寇山对这种形式有所创新——对作画材料的处理独具匠心,创作手段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拓宽了题材范围,提高了表现能力。一句话,提升了麦秆画的艺术品位。

在人民大会堂第一次见到高粱秆画,寇山兴奋不已。回忻州后,迫不及待地找来高粱秆也就是忻州人俗称的“箭箭”,试着把“箭箭”剖开、取得作画的原材料。令他始料不及的是,作画的第一步就遭遇严重挫折。

“箭箭”是实心的,里面有“瓤”。把“箭箭”剖开后,首先得把“瓤”去掉。“箭箭”一劈两半,形成一个“半圆柱体”,要将其中的“瓤”去掉而表皮不受损,简直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劲儿小了,刮不干净;劲儿稍大一点,“箭箭”就“劈”了。

当时资讯不发达,寇山一个农民,不可能到山东“大海捞针”般找到制作者习得去“瓤”之法。因此,反复尝试失败后,他只能悻悻作罢。不过,虽然“此路不通”,他心里还是一直没有放下。

一个雨天,寇山路过一片收割过的小麦地,看到浸泡在雨地里的小麦秆,忽然心念一动:小麦秆可是空心的啊!寇山如获至宝,也顾不得泥呀水呀,把小麦秆拾掇在一起抱回家,冲洗干净后晾干。一剖两半,熨得平平展展,成了!

从此后,白天下地干活儿,捎带做些其他营生挣钱养家——比如每年正月做彩车、做彩灯,晚上在大电灯泡下鼓捣麦秆画。寇老说,曾经整整五年,他没有在半夜两点以前睡过觉。

用小麦秆为材料做成的麦秆画为老寇带来名声——年,忻州市(现忻府区)副市长带忻州电视台记者采访他,“山西忻州一农民制作麦秆画”的消息还在央视“晚间新闻”播出,老寇接到全国各地观众来信多封。自己的心血得到认可,老寇很是得意了一阵子。

但是,小麦在生长过程中易得秆枯病、秆锈病,除了影响产量外,小麦秸秆的外观也被破坏——表皮被侵蚀不再光滑,或者产生污渍、斑块。这些令老寇头痛不已,直到他“遇见”了莜麦秆。

老寇小儿子有一位家在五台的同学,知道老寇做麦秆画这事儿后,特意给他带来一束莜麦秆。跟小麦秆相比,莜麦秆更粗、更高、皮更薄、韧性更强。在老寇眼里,这莜麦秆“整齐、干净、清秀、细腻”,实在是上天赐给他的“恩物”。从此,老寇作画,只用莜麦秆,他也成为中国运用莜麦秆制作麦秆画的第一人。

从地里收回的莜麦秆并不能立即制作。老寇经过反复试验,终于掌握了一套独特的处理方法。这些方法的综合运用,令寇山的麦秆画别开生面、独具特色、与众不同。

首先是“煮”。煮莜麦秆的时间、温度没有一定之规,煮秆之水变成红色为止。红到何等程度为宜?寇老笑而不语。

其次是“泡”。把煮好的秸秆在不同的容器里浸泡,所泡时间长短决定秸秆颜色的深浅。莜麦秆通体呈“象牙黄”,而创作时需要它的色泽或深或浅、或黄或灰、或棕或紫……如何掌握浸泡的时间?寇老继续笑而不语。

寇老这样处理的秸秆皮,绿色环保、永不褪色。

“煮”“泡”两道关键工序完成后,晾干,破片儿,用自制的“碾压器”把秸秆片儿压平整,按色泽不同分类归放。

选定画样后,其上蒙一张拷贝纸临摹勾勒,把处理好的秸片用乳胶一条紧贴一条横粘在拷贝纸上,拿电烙铁熨平。然后用手术刀、剪刀、镊子、熨斗、电烙铁、刀片剪裁、熨烫。烫出花草的脉络、人物的眉目、服饰的褶皱、建筑的砖石……装裱后,无论画屏还是字屏,层次清晰、透视合理、光感自然。

寇老自制了十几把功率大小不一的熨斗,制作不同题材的画作,熨烫的时间、力度各不相同。拿熨斗的手稍一晃动或是力道过大,一幅画就前功尽弃。

寇老张家庄村的两间工作室内,制作完成的麦秆画墙上挂着、地上立着,满满当当。他用两年半时间制作了《水浒》一百单八将,与《高手在民间》这个系列报道过的忻州“面人卢”面塑“水浒”人物有异曲同工之妙。年,寇老作品《四美图》被山西省工艺美术馆收藏。年,他被忻州市人民政府授予“工艺美术大师”称号。作品连续三届参展山西省文博会,获“神工杯”金奖。

寇老制作麦秆人物肖像画堪称一绝,这也是许多同行或刻意避之、或不敢问津的领域——无他,肖像画最考验制作者的综合技艺——寇老的肖像画,不惟形似,更在神似。他创作的开国“十大元帅”像、马恩列斯毛邓“伟人像”,望之俨然,即之也温,气韵生动,神形兼备。

沉醉于一项技艺几十年,日复一日枯坐在工作台前,寇老浑不知老之已至。

“材美工巧”

寇老今年以来创作的几幅作品,代表了他麦秆画创作的最高水平。欣赏这些作品,你很难相信它们出自一个古稀老人之手。

《五牛图》——唐朝韩滉创作的黄麻纸本设色画,也是现存最古老的纸本中国画、中国十大传世名画。寇老创作的麦秆画《五牛图》,充分利用莜麦秸秆色调与原作贴近的特点,线条粗犷而精准、厚重而洒脱,精确地描绘出耕牛朴实健壮的形象,展示了寇老精妙的造型技巧。

寇老勾勒耕牛轮廓手法简洁,但表现出的筋骨与转折却非常到位,牛鼻口处的绒毛居然也刻画得精细入微——第一头牛体态丰腴,凝神若有所思;第二头躯体高大,峻角耸立,回首而顾;第三头筋骨嶙峋,耸背而鸣,白嘴皓眉;第四头黑白杂花,身躯硕大,翘首摇尾,步履稳健;第五头低头觅食,意态悠闲。五头牛皮色各异,姿态不同,或前奔、或啮草、或回眸,表情各异、声气相应。每头牛的双角或圆弯、或上翘、或平展、或前伸,极为传神。

孔子像——孔夫子慈眉善目、须鬓皤然、若有所思。老夫子怀抱竹简,及胸长髯根根可数。宽袍大袖,衣带飘飘,袍服上的纹饰细致入微。

青年毛泽东像——年轻时的伟人嘴角微微翘起,双目炯炯有神。精准地展现出伟人“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神彩。

老年邓小平像——把伟人豁达睿智、绵里藏针、举重若轻的神态表情、气质内涵表现得惟妙惟肖。

寇老今年还以修复、活化后的忻州古城为题材,创作了14幅作品。

明月楼三檐歇山式的楼体具体而微,四角飞檐翘起,高脊耸立。以仰观的视角刻画秀容书院六角楼,其栏杆、花墙熨烫到无微不至。古城商铺,鳞次栉比,青石地面沧桑厚重,一条街体现出极强的纵深感。至于秀容书院山门的斗拱、泰山庙前的石狮、八座门上的砖石、沿街店铺的窗棂、门楼上的鸱吻、檐前的猫头滴水……高不盈尺的画幅,古城的气韵脱框而出。

年,忻府区政府推动“非遗”进校园,忻州第一职中聘请寇老作兼职指导,每周二给从各班挑选的、对麦秆画感兴趣的二十来个学生上一堂课。寇老当堂示范,学生当堂制作。周四验收作业,点评得失。在寇老工作室看见几幅学生的作品,虽然还显拙朴、稚嫩,但孩子们的灵气已然扑面而来。

经常有本地、外地客人来寇老工作室选购画作。一套《梅兰竹菊》,长一米、高50厘米,售价—元,寇老差不多要做一个月。只要提供照片,寇老可以为你制作肖像画。30厘米宽、40厘米高的一幅,售价元,要做整整一个星期。寇老的作品,被悬挂在许多人家的沙发靠背墙上,被不少忻州人当作礼品馈赠外地的亲友。

《周礼》有云:“百工之事,皆圣人之作也。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合其四者,然后可以为良。”——将自然条件同人工技艺完美地结合起来,才能创造出优良的器物,这是造物设计的重要原则,也是最高的艺术境界。一个偶然的机会,农民寇山与麦秆画结缘。他生就一双发现美的眼睛,练就一双创造美的手。几十年孜孜以求,用他的作品,完美地诠释了“材美工巧”的含义。(郭剑峰)

图片:冯晓磊、赵菁

视频:冯晓磊、赵菁

来源:忻州在线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grrz/50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