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州民间的风水观还迷信水口决定了财气人气之旺,因而除了选择理想的水口位置外,还必须建筑桥台楼塔等物,增加锁阴的气势,彻底扼住关口。
较为常见的也是最普通的是以桥为主作“关锁”,再辅以村、亭、堤坝、塘等。徽州休宁古林《黄氏重修族谱》卷首下记载:“东流出水口桥,建亭其上以扼要冲,而下注方塘以入大溪,为村口一大水口,桥之东有长堤绵亘里许,上有古松树十株”,民间把桥称作“守门户”。绝大部分桥梁都建于明清两代,一些宗族大村的水口桥则十分讲究。
祁门大坦村的水口桥又名安浮桥,桥上起屋,西首起楼,东首西首各有圆券门,门上有青石题额,刻有“东维揽秀,西俪昭华”,桥阁西侧紧靠山麓,林木茂盛,环境清幽。村口的关帝庙碑记载有当地族人在清乾隆四十三年对本村水口环境的评价:
“宅之东偏环拍水以为带,而月山以为屏,遥接竹林,苍翠滴,近邻桥阁,盘舞若飞,巍巍焉,煌煌焉。”如果剥去迷信的外衣,桥无论在组织村落的外部入口序列的路线上还是在景观上,都起到了良好的作用。
除桥之外,有的地区还建有文昌阁、奎星楼、文风塔、祠堂等高大建筑,辅之以庙、亭、堤、树等。此类建筑更能体现风水观中的“关镇”迷信观念。由于历史的变化,这些建筑遗留下来的已不多,但从许多村志、宗谱来看,仍能呈现当时水口营建之盛况:
绩溪冯村:书院、七里墩。
休宁五城:牌坊、仙姑庙。
歙县唐模:檀干园、路亭。
婺源理坎:关帝庙、越国公阁、文昌阁、文峰塔。
黟县西递:奎星楼、文昌阁、观音庙、风山台、荷花池、路亭。
水口、桥、塔、阁、楼构成的既有自然景观又有人文景观的空间环境成了徽州民间最为崇尚的理想居址。
水口树也是水口环境营建的重要内容之一,古徽州人认为青山绿水之间,林木茂密,烟生雾绕,可生吉祥之气,象征着生气旺盛,有些村落的族规还有禁伐的内容,如《麓齐氏族谱》:“保龙脉,来龙为一村之命脉,不能伐山木”,祁门《查湾龙源汪氏山场阄书》分山条例中也规定要保护作为村寨屏障的林木。《明史纪事本末》中曾记载,因南京钟山考陵来脉的关系,禁止皖南宣歙等地砍伐山林。帝王的权威更强化了保护水口林的意识。
徽州山区很多溪流落差较大,为了防止在旱季无水缺水,因而往往在水口设拦水坝以提高水位,控制流量。拦水坝上溪水犹如低落差之瀑布,景色十分优美。为了充分利用水能,徽州民间常常在水口置油车、水礁。休宁双溪水口八景中有“水礁流口向阳桥右侧,白果树下”,并有诗赞日:“断水何劳掘地成,归流机巧忠雷霆,玉粒每看云里捣,寒声偏于月中听。”
神秘的龙脉究竟是啥?堪舆学视角下承德避暑山庄的构建越国都城古城绍兴:“处平易之都,据四达之地”的选址思想《周礼》中的国土规划观念和风水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