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的位置: 周礼 >> 周礼名言 >> 中庸的辩证密码

中庸的辩证密码

北方乌发口服液能不能治脸部白癜风 https://m-mip.39.net/nk/mipso_4344169.html

中庸的辩证密码

形而上学

“中庸”乃儒家鼻祖孔子首先提出的其所追求与秉持的一种臻至完美的道德标准或行为规范,但常被误读成折中主义、调和主义,不讲原则、没有是非标准的老好人、和稀泥、骑墙派。中庸有用中、时中、执中、适中四原则,此四者并具,可至德,致中和,10全10美也。

1用中,执两端,空间之辩证

中庸是古代社会为人处世的理想原则、判断是非善恶的理想标准,是孔子对尧、舜、禹等先王允执其中、执两用中之政治思想和实践原则的高度凝练。《论语·先进》:“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孔子认为,弟子颛孙师做事有些过头,而弟子卜商做事没有做到位。都没能达到中、中道、中庸。过头与不到位都未得其中,都没允执其中、执两用中、忠诚地执行中道。应该从问题的两个极端或矛盾的两个方面叩问得失,洞悉全貌,找出最佳解决方案。孔子践行中庸之道,并将中庸作为指导人们整个社会生活的至德要道。“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措手足。”“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2时中,与时行,时间之辩证

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反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君子不违反中庸之道,常恰到好处;小人则相反。孔子很重视“时”。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孔子称赞山梁上的野鸡知“时”:山梁雌雉,时哉时哉!孟子称赞孔子为“圣之时者也”,并说:“孔子之去齐,接淅而行。去鲁,曰:迟迟吾行也!去父母国之道也。可以速而速,可以久而久,可以处而处,可以仕而仕,孔子也。”孔子在齐,刚刚得知不被重用的消息,未等淘的米晾干,就急忙离开齐国。离开鲁国之时,却一再等待、徘徊,当看到了郊祭不致膰fán肉这一违礼的事实时,才不得不决定离开鲁国,开启周游列国之十四年。孔子对自己的去与留、仕与不仕,做到了因时而定,恰如其分,达到与时偕行的时中境界。

3执中,应权变,情势之辩证

孔子主张执中,并不是固执不变,而是提倡权变。孔子从不故步自封、固执己见、自以为是,并能做到毋意,毋必,毋固,毋我,依据时空、事情、对象之不同而灵活权变,不拘泥于原则,不墨守乎教条。孔子说:言必行,行必果,硁硁kēng然小人哉!孔子在蒲地被围时,虽经盟誓而解围,但他并未信守盟誓,弟子不解。在孔子看来,胁迫下的盟约是可以不信守的。尽管孔子对周礼极为推崇,但他认为还应“损益”之,不能照搬照抄。这都反映了孔子灵活权变的“执中”思想。孔子还反对偏激行为。孟子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权变思想,“权,然后知轻重”,强调“执中无权,犹执一也”,反对“杨氏为我,墨子兼爱”,因为杨、墨各执一端,过于偏激。

《孟子·离娄上》:“嫂溺不援,是豺狼也。男女授受不亲,礼也。嫂溺,援之以手者,权也。”面对溺水的嫂子,孟子没有墨守礼制。遵守礼制规范本是正常行为要求,如不视实情而一味死守礼制,就是不知权变,如同执一。因此,权变是中庸思想的灵魂。

4适中,致中和,义礼之辩证

孔子认为过犹不及,强调不偏执、不走极端,做到适中、适度,恰到好处。但是,如何做到适中?首要的是应有一个既定标准,那就是礼。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xǐ,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以礼而行,就会避免偏执、极端,进而适中、适度。孔子曾说:“夫礼所以制中也。”“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过之,愚者不及也;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贤者过之,不肖者不及也。人莫不饮食也,鲜能知味也。”知者、贤者的过之和愚者、不肖者的不及,两者都偏离了礼,所以中庸之道不行、不明。但这里的“礼”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仪节规范之“礼”,而是指与人的情感密切联系且规定人的内在道德原则的“礼”,也就是人的内在的价值观念和道德原则。以礼制中不是对礼机械、教条的外在遵从,而是对礼的内在礼义之体悟,是内心情感和外在行为规范的和谐一致,是主体性和实践性的协调统一。故孔子赞赏《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孟子也说: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只有外在的礼以内在的义为根本,事情才可达到适宜的态或度。在孔子看来,要实现礼的适中,还应体现“礼之用,和为贵”的中道精神,恰如其分。孔子批评僭越礼制的八佾yì舞于庭的行为,反对事君尽礼,过分尽礼是谄媚,丧失了主体人格,不中礼了,过头了。中庸追求致中和的最高境界。《中庸》曰:“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中庸是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道德范畴;是一个至善至美至高至大的哲学范畴;是执两用中,强调时中、适中、应权变;不是简单地取其中间;更不是无原则、无标准的折中。

正确理解、准确把握中庸思想与自然、人类、社会的关系,对当下新时代年轻人立身处世执业and社会和谐进步、世界和平发展、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均有及其重要的意义。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grrz/52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