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诞生于年,初名京师大学堂,是中国近代第一所国立大学,也是第一个以“大学”之名创办的学校,其成立标志着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的开端。年5月3日,京师大学堂改称北京大学校,严复为首任校长。年,蔡元培出任校长,“循思想自由原则、取兼容并包之义”,把北大办成全国的学术和思想中心,使北大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中心、五四运动的策源地。
罗家伦,字志希,笔名毅。浙江绍兴柯桥镇江头人罗家伦从四岁入私塾,直到十五岁进美教士高福绥所办的英文夜校学习外文。日后回忆这段家塾教育的体验是:像我五岁的时候念那“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这样形而上学的经文,不但是读死书,更是读天书呢!十三岁读《周礼》、《仪礼》、《尔雅》,只可以说残酷地摧残脑筋!我小的时候没有得精神病。只可以说是洪福齐天。私塾教育的体验,造成罗家伦日后主张文学革命,要创造国语文学,打破古典文字的枷锁,以现代人的话,来传达现代人的思想、表现现代人的感情。罗家伦在文、史方面的功力、造诣,不仅得力于父亲的指导,母亲的识字教学和背诵短诗的启蒙也功不可没。
中学时代,罗家伦最崇拜君宪派的梁启超,可是当时的革命党并不认同梁启超的主张,所以在学校里,革命党与君宪派经常一言不合就吵起架来,甚至动拳脚。罗家伦不喜私斗,遇此情形,每每让步,很多人都看他是个胆小鬼,文弱书生。然而,燕雀安知鸿鹄之志?
年夏,罗家伦二十一岁,北京大学在上海招生,罗家伦投考北大,文学院院长胡适给他的作文打了满分,称赞他为“有文学才华的考生”。招生委员会的负责人蔡元培也点头赞可。然而他们检视罗家伦其它科目的成绩,立刻傻了眼,数学居然是零分,历史、地理两科的成绩也乏善可陈。大家面面相觑,最终由校长蔡元培果断拍板,破格录取罗家伦。倘若换在另一时空,罗家伦就注定做不成“红楼梦”了(北大的旧址在沙滩,红楼是其主体建筑)。
五四学潮的迅速发动,罗家伦与傅斯年分担的角色各不相同。傅斯年是掌旗人,上马杀敌。罗家伦是操觚手,下马草檄。白话文的《北京学界全体宣言》神完气足,罗家伦一挥而就。那年,他还未满二十二岁。
五四运动中,罗家伦亲笔起草了唯一的印刷传单《北京学界全体宣言》,提出:……外争主权,内惩国贼。中国存亡,在此一举。今与全国同胞立下两个信条:(一)中国的土地,可以征服,而不可以断送。(二)中国的人民,可以杀戮,而不可以低头。国亡了,同胞起来呀!其“外争国权,内除国贼”的口号让人震耳发聩。
年罗家伦任教于国立东南大学(年更名中央大学,49年更名南京大学),及北伐军兴,受命任国民革命军司令部参议,编辑委员会委员长。年,国民政府定都南京。正值清党时期,急需培养青年干部人才,遂筹设中央党务学校(政治大学的前身),蒋介石亲任校长。罗家伦先后受聘为教务主任、代教育长,学校的实际职务多由他处理。年,国民政府将“清华学校”改为“清华大学”,直接受国民政府管辖,任命罗家伦为首任校长。
清华大学原是由部分中美庚子赔款所办起的学校,原隶属外交部。他们把钱存在美国,罗家伦透过外交部和教育部争回这笔赔款,成立清华基金。他很重视实验,并开始招收女生,淘汰次级教授。建立了一座地板是玻璃做成的大图书馆。
罗家伦以国民党激进派人士的高姿态,挟南方新兴政治势力的威权,到北京做国立清华大学的掌门人,大刀阔斧地改革,礼聘北大出身的教授(杨振声、冯友兰、周炳琳等)担任教务长、学院院长,破坏了“清华人治清华”的老规矩,自然多方招嫉。年,北方军阀阎锡山与冯玉祥短期合流,处处为难国民政府,大唱对台戏,亲阎派的学界牛人为讨主子欢心,极力煽动学潮来驱逐罗家伦。
罗家伦是国民党忠实党员,同时他也是教育界优秀的学者。虽然他忠于国民党,把国民党的三民主义订为课程,但他毕竟是个好人,是个好学者,所以他不想把清华变成任何一党的附属品。……清华教授中有些是不满罗的,因为他是个国民党员。他们认为罗的办学政治色彩太浓,不适合他们的胃口。再者罗校长过去和清华没有渊源,因此也使他遭到不利。此外,他是一个在各方面都喜欢展露才华的人,此种个性使他得罪了很多教授。所以当反罗运动一开始,多数授都袖手旁观,不支持他。罗家伦终于伤心地走了,以后再也不肯回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