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记》又名《小戴礼记》、《小戴记》,据传是孔子的七十二弟子及其学生们和战国时期儒学学者的作品。该书编定是西汉礼学家戴德和他的侄子戴圣。《汉书》记载成书于汉建初七年(80年)。
戴德选编的八十五篇本叫《大戴礼记》,在后来的流传过程中若断若续,到唐代只剩下了三十九篇。戴度圣选编的四十九篇本叫《小戴礼记》,即我们今天见到的《礼记》。这两种书各有侧重和取舍,各有特色。
戴圣(生卒年不详),字次君,祖籍梁国甾县。西汉时期官员、学者、礼学家、汉代今文经学的开创者。后世称其为“小戴”。戴圣与叔父戴德曾跟随后苍学《礼》,两人被后人合称为“大小戴”。汉宣帝时,戴圣以博士参与石渠阁论议,官至九江太守。咸淳三年(年),宋度宗赵禥以其籍贯地诏封戴圣为“考城伯”。
《礼记》原本四十六篇,始于《曲礼》,终于《丧服四制》,但因《曲礼》、《檀弓》、《杂记》三篇内容过长,所以大多版本将其分为上下篇,故有四十九篇之说。书中内容主要写先秦的礼制,体现了先秦儒家的哲学思想,如:天道观、宇宙观、人生观等;教育思想,如:个人修身、教育制度、教学方法、学校管理等;政治思想,如:以教化政、大同社会、礼制与刑律等;美学思想,如:物动心感说、礼乐中和说等。
东汉末年,著名学者郑玄为《小戴礼记》作了出色的注解,后来这个本子便盛行不衰,并由解说经文的答著作逐渐成为经典,到唐代被列为“九经”之一,到宋代被列入‘十三经”之一。其中,《大学》、《中庸》两篇在南宋时与《论语》、《孟子》合编为“四书”,成为蒙学必读的教科书。为士者必读之书。
《礼记》按照所述内容可分为四类:记礼节条文,补他书所不备;阐述周礼的意义;解释《仪礼》之专篇;专记某项制度和政令。这部九万字左右的著作内容广博,门类杂多,涉及到政治、法律、道德、哲学、历史、祭祀、文艺、日常生活、历法等诸多方面,几乎包罗万象。上至王室之制,下至民间之俗,无不涉及,集中体现了先秦儒家的政治、哲学和伦理思想,是研究先秦社会的重要资料。是研究我国古代社会文化的重要参考资料。
《礼记》章法谨严,映带生姿,文辞婉转,前后呼应,语言整饬而多变。在体裁方面,《礼记》全书用记叙文形式写成,一些篇章具有相当的文学价值。有的用短小的生动故事表明某一道理,有的气势磅礴、结构谨严,有的言简意赅、意味隽永,有的擅长心理描写和刻画,书中还收有大量富有哲理的格言警句,精辟而深刻。
礼记(里雅各译本)英汉双语国学经典京东查看已下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