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大义崔栢滔述而篇第二十一章

彭洋的号怎么挂 http://disease.39.net/bjzkbdfyy/210830/9381662.html

%%%子曰:“三人行①,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①行:可读为hénɡ,道行,修行的功夫。也可读为xínɡ,通俗理解为行为,品行,事迹。如德行之行,《周礼·地官·师氏》:敏德以为行本,郑玄注:德行,内外之称,在心为德,施之为行。

孔子说:“三个人的行为,必定有可供我取法为师的,选择善的行为向他学习,选择不善的行为作为借鉴来修正我的行为。”

这一章讲取师的方法。

《孟子》曰:“舜之居深山之中,与木石居,与鹿豕游,及其闻一善言,见一善行,沛然若决江河。”《中庸》亦言:“舜善与人同,乐取于人以为善。”

“见贤思齐焉,见不善而内自省”(《论语》4.17章);子贡曰:“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论语》19.22章)

道本来无处不在,而是否能学则完全在于自己。善于学习的人,无处不能得到师教。

此“三人行”的“行”,是“观其行”的“行”,并非只是“行走”的“行”。即使一起走路,也是观察学习别人的行事,而不只是学习别人的走路。

孔子说,“听其言,观其行”就可以对一个人的为人有所了解。这里是借着这一事实,将三个人的言行放在一起,进行对比。从发心到行事到效果,这样,其实就形成了一种现代实验室中常用的对照组,则好坏善恶立即呈现出来,再结合自己行事中的体验,对善恶有所选择,不断优化,自己就会不断进步,这是圣人教导的取师的方法。

当然,这里的三人,未必仅限于三人,然而,我们发现,三,却是一个最小对照组。

而这三人行,未必就是三人一起走路,一起旅游,一起出差,当然这样的机会也不要错过,然而,未必全是。我们完全可以将古今中外的人物事迹行为过程和结果拿过来,就像现代的案例研究一样,作以比较研究,则善恶美丑立现,这也是在三人行中择师。

更一般的,我们随便几个人或两个人聊天,可能就要谈及一些身边的、古往今来的人和事,聊天的两个人,加上你们所谈论的这个人,恰好就是三个人,在谈论过程中,就有取舍。这也是在三人行中择师。

还有,我们读书,读者、作者、与作者在书中所谈论的人,也构成了三人,读者当然可以择书中人物之善而从之,择此人物的不善而改之。三国中人物关羽喜读《春秋》,而我们又喜读《三国》,未来某世,我们的后人又要读我们,人类历史,代代相递若此。

可以看到,即使用现代的科学原理来衡量,这也是非常科学的方法论。

孔门学问是人生的实践,它强调一个人不可能在短短的一生中仅仅依靠自己的力量就能够掌握世间所有的学问,必须善于继承前人的实践成果,同时,对于同辈的经验也要善于总结,总之,在善于继承成果的同时,也要善于总结经验,这样才能够掌握完备的知识,成就一个完美的人生,用现代的话说,就是要吸收古今中外一切文明成果。我们不能囿于古今言语的阻碍,就忽视了孔子所传承的文明成就,或者去傲视其他的文明成就,而仅仅将人类文明只维系在一个人一生中聪明的20-30岁的智力水平的程度。

另一层面,在现实社会中,我们会发现,保持这样的心态,在与人交往的时候,就会在欣赏别人的过程中感觉愉悦、和谐,这样的人轻易不会去嘲弄或诋毁别人。

孔子杏坛讲学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grrz/55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