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如白驹过隙,一转眼,不光年过去了,年都过了一个半月了,金狗已经等不及要接金鸡的班了。过年,吃吃喝喝少不了,在饭桌上不免要吹吹牛,但吹来吹去总是同样的题材,未免有点审美疲劳。各位客官不妨跟着小伙计来学点知识,既然是狗年,咱们来聊聊这“狗字的来历。
从犬到狗,走了一个历史的大长路
犬在古代不算是好词,比如把盘踞在中原周围的游牧民族称为犬戎。戎就戎呗,非要带个犬,用名字恶心别人,谁让只有中国人会写字呢。说到写字,犬在甲骨文里写作:
或
写字的这位有点偷懒,没有画狗的身体,只画了躯干和尾巴,反正把狗可爱的劲表达了出来。
“犬”字的写法从商到周没有什么变化,一直到战国时楚国的犬字:
和秦国犬字:
才开始有些突破窠臼的变形,不过变化也不大,人们还是能从文字中大概识别狗的外形。等到“犬”字演变到小篆时,为了简化笔画,追求书写的速度,才演变成了:
至此,犬字才脱离了狗的外貌,变成了我们今天写的“犬”。犬和狗是同义词,犬都出现了,狗啥时候出现呢?
其实,“狗”就比“犬”晚出现一点,早在西周就有了,只不过当时的“狗”还不指动物,而是作为人名使用,写作:
战国时期出土了不少“狗”字,它们基本都是当人名用,或是写成通假字“苟”,目前出土的文物里,几乎没有代表动物的“狗”字。那“犬”和“狗”又有啥差别呢?
清朝训诂大师段玉裁在注《说文解字》中特别说明:“狗”专指幼犬;清朝另外一位训诂大家郝懿行也认为:狗和犬通名,大者名犬,小者名狗。说到这,我们已经了解了狗和犬的关系,但是还有一个问题:为什么甲骨文作为寸土寸金的“小记事本”,却记载了不少犬字呢?也许这跟中国古代对狗的态度有关系。
不可缺少的狗
狗在中国古代可是有大作用的。
首先,它是祭品。从殷墟出土的甲骨卜辞中,我们可以看到商朝人祭祀时的牲礼,比如:今日燎三羊、二豖、三犬。就是说要在占卜祭祀时把三只羊、两只豖、三只犬放火上烤。(有点残忍)
其次,“犬”还可以表示官职。例如在员方鼎的铭文中,就有记载:王令员执犬。铭文中的员不仅是青铜器的制作者,还是商王的狗总管,负责管理猎狗。在《周礼·犬人》中也记载:犬人掌犬牲。描述的就是古代负责管理犬只的犬官。
学习了上面的小知识,我们现在知道,古人和狗的关系十分密切。虽然对古代人来说,狗狗或许还没有变成不可缺少的陪伴犬,但也算是人类的好帮手,当然也是祭祀时的好祭品……不过随着时代的进步,人类和它的关系越来越好了。那么在新的一年中,祝福各位客官老爷,狗年行大运,新春汪汪运!
你在狗年有什么愿望,或者有什么祝福的话,欢迎留言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