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的《谦》卦第四句爻辞说:“无不利,撝谦”。
著名的书法家赵撝谦之名,便是从这句爻辞中来的。
那么,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呢?
不妨细细读来。
一、撝谦与伪谦
在西汉帛书版的《周易》中,这句话中的“撝”字写作“譌”。
究竟哪一个字才是作者使用的本字,作者又想通过这过字来表达什么意思呢?
我们认为,作者原本用的字应该是帛书上的“譌”。“譌”是“讹”的异体字,《诗经.小雅》中的“民之譌言”又写作“民之讹言”。在上海博物馆藏的战国竹简版《周易》上,“譌”字也被写成从“化”的字,可知《周易》的作者原本用的字便是“譌”。
那么,“譌”字是什么意思呢?
它是“伪”的意思。
《玉篇》曰“譌,伪也。”
《说文解字注》也说“譌”与“伪”相通用:“譌:譌言也。疑当作“伪言”也;《唐风》“人之为言”,定本作“伪言”;《小雅》“民之讹言”,笺云:“讹,伪也”。按:为、伪、譌,古同、通用;《尚书》“南譌”,《周礼注》、《汉书》皆作“南伪”。
所以,《周易》的作者在《谦》卦第四句爻辞中写下的原文,应该是“无不利,伪谦”。
谦卦二、谦如何“伪”?
说到“伪”,大多数人第一反映这是一个贬义词,然后事实并非如此。“伪”可以说是战国时期最为流行的讨论主题之一。
它与思孟学派的性命之学息息相关——更确切地说,与“性”有极大关系。
子思所作的《中庸》一开篇就说:“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性,是“天命”而来,自然而然,天生而成,无法修饰的。
修习率性之道,这些都是“教”的内容,是可以通过后天的努力来完成的。
荀子便将这种后天的教化,称为“伪”,与先天的“性”恰好相对。
“圣人之所以同于众,其不异于众者,性也;所以异而过众者,伪也。”——《荀子·性恶》“凡性者,天之就也,不可学,不可事。礼义者,圣人之所生也,人之所学而能,所事而成者也。不可学,不可事,而在人者,谓之性;可学而能,可事而成之在人者,谓之伪。”“生之所以然者谓之性……不事而自然谓之性……心虑而能为之动谓之伪;虑积焉,能习焉,而后成谓之伪。”——《荀子·正名》
因为后天的“伪”是对先天之“性”的教化,所以“伪”字本身又有“教化”的含义。
荀子便说:
“性也者,吾所不能为也,然而可化也。”——《荀子·儒效》
通过教化天命之性的方法,君子才可以成为圣人,这种方法,荀子称为“化性起伪”:
“圣人化性而起伪。”——《荀子·性恶》
三、“无不利”与“天下治”
“伪”和“化”不仅是儒家个人的成圣之道,同时也是治国平天下的教化之道。
《荀子·礼论》中便说“性伪合,然后成圣人之名,一天下之功于是就也……性伪合而天下治”
把先天之“性”与后天教化之“伪”完美地统一起来,个人就能够成“圣人”,天下也将随之大治,因此《谦》卦的爻辞才会说“无不利,伪谦”。
谦卦巧的是,《谦》卦的“谦”字,含义是“敬”(《说文》:谦,敬也。)而我们曾经说过,思孟学派所“教”的内容,就是“敬”!(详见本号第一篇文章)
可以说,“谦”字所具备的“敬”意,与礼乐教化有着莫大关系。在思孟学派中,“敬”就是“礼”的根本。
孟子便说过:
“有礼者,敬人;敬人者,人恒敬之。”——《孟子·离娄章句下》“恭敬之心,礼也。”——《孟子·告子章句上》
《左传·僖公十一年》里也明确地说:“礼,国之干也。敬,礼之舆也。不敬则礼不行,礼不行则上下昏。”
而礼义又是从何而来的呢?正是通过“伪”!
“圣人化性而起伪,伪起而生礼义,礼义生而制法度。”——《荀子·性恶》
由此可见,“伪谦”的含义,就是说君子通过化性起伪的方式,以敬修性而生礼义,变成一个守礼的谦谦君子,这样不仅自身能够成为圣人,天下也会随之大治,故曰“无不利”!
《周易》的作者如此重视礼和敬,不是思孟学派的子思,还有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