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去年,省教育厅提出了打造“三个课堂”的倡议,简单来说:“第一课堂”通常意义是指在教室上课;“第二课堂”是指在学校里的功能部室、场所上课;“第三课堂”是指走出校门,利用社会实践学习锻炼场所上课。打造“三个课堂”对全面落实“五项管理”“双减”等教育政策,解决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教育根本问题有着非常积极的作用。为此,我校决定从即日起,在重点抓好“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基础上,积极打造“第三课堂”,构建起全新的“大课堂”理念。本学期“第三课堂”的主题是“讲好岐山故事,萌娃带你游家乡”。
认识周礼文化
讲好岐山故事
凤凰鸣矣,于彼高岗。
梧桐生矣,于彼朝阳。
岐山县是炎帝生息、周室肇基之地,是周文化的发祥地,也是《黄帝内经》、《周易》诞生之地。它历史悠久,享有“青铜器之乡”、“甲骨文之乡”、“中国千年古县”、“民间艺术之乡”和“陕菜之乡”、“转鼓之乡”的美誉。
为了引导全体学生了解家乡,热爱家乡,3月5日—6日,岐山县城关小学“第三课堂——讲好岐山故事,萌娃带你游家乡”第一期“了解周礼文化”正式开始。学生通过查阅资料、询问长辈等形式,用制作资料卡、手抄报、绘画、剪纸、书法、手工等形式了解周礼文化,讲述周礼故事。
周礼文化我知道
绘画与剪纸
精彩的绘画、剪纸作品,在用线条和色彩为我们讲述发生在这片土地上的先贤故事和周礼文化,也讲述着家乡的历史。
书法与手工
笔墨氤氲,酣畅淋漓,流淌着几千年家乡的历史沧桑;横撇勾点,起伏顿挫,展示着西岐儿女的温柔与坚定。手抄报与资料卡
资料卡、手抄报,学生们把自己对周礼文化的了解用文字和图画展示出来,油然而生热爱岐山,热爱周礼优秀文化之情。
周礼故事我来讲(一)
周文化故事小宣讲员:高睿晰
她今年8岁,是二年级六班的班长。她性格开朗、活泼。热爱集体,乐于助人,兴趣爱好广泛,品学兼优。
周文化是我们中华民族文化的根源,我们常说的东方礼乐文明就奠基在这片古称“西岐”的神州沃土。今天周文化故事小宣讲员高睿晰同学与大家一起穿越千年时光隧道,仰慕召公廉政之风。
甘棠遗爱廉政典范
召(shào)公,姓姬名奭(shì),是周文王的庶子(妾所生的儿子),西周时期的开国功臣。
周成王时,召公与周公分陕而治天下,陕县以西的广袤领土为召公管辖,这就是今天我们陕西这片土地历史命名的来历。因为他的爵位是公,所以后世称他为召公。武王灭商后,把召公封到了燕地(今北京一带),因此,北京地区的“燕文化”也是源于岐山的,它是周文化的又一个分支。
周武王时期,召公曾经巡行南国,他不愿意让老百姓去做官者的衙署去打官司,经常深入民间,在位于陕西省岐山县凤鸣镇刘家塬村的一棵甘棠树下处理民间诉讼,以宣扬周文王的德政。召公参政时间最久,他与周公、太公位列三公,属最高爵位。《史记·燕召公世家》和《韩诗外传》对召公在甘棠树下的爱民决讼都有记载。
后世人思念召公的爱民仁政德行,对那棵甘棠树尤为珍爱。清代道光年间,岐山县令李文翰到召亭(即今天的岐山县凤鸣镇刘家塬村所在地)考稽史料,见到历经三千年仍然枝繁叶茂的甘棠树,欣然绘制了一幅“召伯甘棠图”,并撰写《甘棠图记》文章一篇。岐山人武澄在两年后得到李文瀚的甘棠树图以及文章,将它刻碑上石,立于周公庙内的召公殿前,以激发人们热爱甘棠,怀念召伯之情。
召公的仁政思想,以及他礼贤下士、倡导文明、待人友善、以人为本的精神和素养,使后世人把他尊为仁政的典范。
——文字来源于岐山县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