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商末周初的周公,名旦,亦称叔旦。话说,周武王死后,周成王年幼时,周公摄政。周王朝在周公的领导下,五年营建洛邑,六年制作礼乐,依据周制,参酌殷礼,制定了田制、管制、禄制、乐制、法制、溢制、畿服制、嫡长子继承制等制度。显然,根据商、周时代的制度等,周公制定出了周礼。而周礼对于后世儒学和儒家的发展,很明显有着至关重要的源头作用。
(1)最终,周礼被称作周公之典,周公也被称作是儒家的元圣。
(2)据传,掌握周礼这些制度的人,极有可能就是最早的,被称作是儒或儒者的一批人。
二、周公死后,西周时期,因为有着强大的国力为依托,周礼在一段时间内,一直对各诸侯国,进行着行之有效的管理。可等到公元前年,周幽王被犬戎和申侯杀死,次年周平王东迁洛邑,东周开始后。周王朝的实力愈发羸弱,相对应的周礼,也愈发地力不从心。最终的结局是“礼崩乐坏”,也就是说,因为周王朝的实力所限,周礼逐渐失去了其控制整个王朝的能力。
三、也就是在东周的前半段,即春秋时期,周礼的绝对拥护者--孔子,站了出来。其建构出了完整的“德道”思想体系,即在个体层面上,主张“仁、义、礼”之德行。在治国方略则主张“德治”、“礼治。此外,更是开设私学,提倡有教无类,广收门徒,并在诸侯国间奔走疾呼,试图恢复周礼。
也就是在这一时期,当时的人们,也将孔子及其弟子称之为儒、儒者、儒家。而正是根据这一传统,后世之人,便将孔子及其弟子称作儒家。而儒家所宣扬的,以周礼为核心的学问,则被当时的,以及后世的人们,称之为儒学。
(1)这一时期,因为各诸侯国都忙于发展和壮大自身力量,而儒学和儒家,并不能行之有效地,加强诸侯国的实力。故而,彼时的儒学和儒家,并不为各诸侯国所看重,甚至被人称呼为“丧家之犬”。
(2)虽然春秋时期的孔子及其弟子,并不为各诸侯国所重用,但是儒学和儒家,在孔子的大力宣传下,还是成为了显学,在民间的发展,可谓是如火如荼。最终,孔子也因其对儒学和儒家的贡献,被后世儒者追捧为儒家“至圣”。
四、东周的后半段战国时期,在孔子之后,儒家一分为八,儒学虽说还是显学,却也陷入了式微的境地。最终,“八派”之一的孟子,最先站了出来,算是扛起了儒学和儒家发展的大旗。很显然,在“仁、义、善”的核心思想指导之下,孟子将孔子的“仁、礼”之德行说,以及德治学说,发展到了“性善论”、“仁政学说”。更进一步地,发展出了“仁、义、礼、智”四种品德及“民贵君轻”的思想。
(1)虽然,孟子时期的儒学和儒家,仍不为战国时期的各诸侯国所重用。
(2)但是孟子的努力,却为后续儒学和儒家的发展,做出了极大贡献。最终,孟子被后世的儒家学者,称之为儒家“亚圣”。
五、时间来到了战国末期,亚圣孟子之后,儒家“八派”之一的荀子站了出来。其第一次,批判性地接受,并创造性地发展了儒家思想,提出了“礼(儒)法并施”的举措;并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天,以及“性恶论”等等思想。继而,成为了先秦时代百家争鸣的集大成者。
(1)此外,荀子还整理传承了《诗经》、《尚书》、《礼》、《乐》、《易》、《春秋》等儒家典籍,为儒学和儒家的发展,做出巨大贡献。
(2)不过,因为荀子主张儒家学习法家等思想,继而被当时的许多儒者,甚至是后世的儒者,所诋毁和不容。
(3)但是,在儒学和儒家不断发展之后,荀子对于儒学和儒家的巨大贡献,还是被后人认可了,继而被称作是儒家“后圣”。
(4)虽然,荀子所处的战国末期,儒学和儒家依然没有被各诸侯国所重用,却也为后续的汉代儒学和儒家的大发展,和被重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六、春秋战国结束之后,时间来到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封建大一统之王朝--秦朝。彼时,秦始皇以法家思想为政权的统治思想,虽然吸纳了一部分儒学博士,并让这些博士,掌管全国古今史事以及书籍典章。可秦朝终究还是以法家思想为主,显然儒学和儒家,在秦朝是受到法家打压的。
(1)特别是秦始皇“焚书坑儒”后,又逢文字刚统一不久等原因,导致了大量的儒家经典消失。虽说秦王朝国家图书馆,理论上还有儒学经典备份,可后续因为秦王朝灭亡,备份因战乱早就消逝。
(2)而民间的儒学经典,在经历“焚书坑儒”之后,可谓十不存一。最终的结果是,秦朝时期,正统的儒学、儒家思想已基本消失。儒家学者迫于形势,也只得暂时躲藏起来,等待时机。
七、等到西汉时期,一直都在潜伏的儒学和儒家,终于迎来了,自己的另三位大贵人,即大儒伏生、大儒董仲舒和霸气的汉武帝。
(1)伏生者,颇长寿,曾为秦博士,乃是大儒,有大才学。秦时焚书,其于壁中藏《尚书》,为儒学和儒家的再次兴起和大发展,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汉初,文帝时求能治《尚书》者,因伏生年迈,文帝乃使晁错往受之。
(2)此后,受大儒伏生等的影响,儒学和儒家日渐受到西汉王朝统治者的重视,大有起势之象。很显然,汉初虽是采用道家之“无为而治”的策略,道家也是显赫一时。但是儒学和儒家,一直都在有条不紊的积蓄力量。秦时消失的正统之儒学、儒家,在经历劫后余生,换个气象后,再一次日益活跃起来。
(3)董仲舒者,乃是历史上著名的大儒,是继后圣荀子之后,儒学的第二个集大成者,汉景帝时任博士,讲授《公羊春秋》等学说。可以说,是董仲舒的集大成之努力,使得儒学和儒家,走上了真正的历史前台!董仲舒之于儒学和儒家,是妥妥的大贵人,功不可没。
(4)汉武帝者,是继秦始皇之后的,第二位大一统之千古名帝,其不仅打造出了汉武盛世,还使得大汉文明,蜚声海内,可谓名垂千古。显然,儒学和儒家正是在汉武大帝的强力支持之下,才成为了官学和官方正统思想的。汉武帝之于儒学、儒家,也是妥妥的大贵人,也是功不可没。
八、显然,正是因为,有了汉武帝和董仲舒的通力协作,才有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才有了后续的,儒学成为了中国封建社会主流正统思想,并影响中国长达两千多年。
史载:“公元前,汉武帝下诏征求治国方略,董仲舒在著名的《举贤良对策》中,将儒家思想与当时的社会需要相结合,并吸收了法家、阴阳家等其他学派的理论,创建了一个以儒学为核心的,新的儒学思想体系,并深得汉武帝的赞赏。”
(1)在这个新的思想体系中,董仲舒提出了“天人感应”、“大一统”等等思想。同时,在儒家之外,辅以阴阳五行说,将神权、君权、父权、夫权贯穿在一起,形成了完备的,封建帝制神学体系。
(2)此外,董仲舒还向汉武帝主张‘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这就是大名鼎鼎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
(3)最终,大儒董仲舒的一系列主张,被汉武帝所采纳。儒学和儒家,终于迎来了自己的绝对盛世。
(4)汉武帝之后,哪怕是过了近两千年,儒学和儒家也再也没有达到过,汉武帝时期的巅峰之状态!
九、时间来到西汉末年,儒学和儒家的绝对理想主义者--王莽,短暂代汉,建立新朝,并采取一系列新政,力图缓解日益激化的社会矛盾,可终究因得罪豪强和官僚利益,而受阻失败。
而赤眉、绿林起义爆发后不久,绿林军领导王匡、王凤等人,拥立刘玄为帝,建立更始政权,自称玄汉王朝,但也仅仅维持2年左右。
王莽的失败,告诉了世人,儒学和儒家思想,再次遇到了挫折,在经历汉武帝时期的极致强盛之后,开始走下坡路了。
十、公元22年,刘秀与长兄刘縯为恢复刘姓统治,起事于舂陵,组成“舂陵军”。此期间,刘秀以符瑞图谶,来证明他当皇帝是“天命”所归,是众望所归,是神的意志。直至建立东汉政权后,刘秀依然对谶纬之学很是信奉。不仅用人施政要找谶纬作根据,各种重大问题的决策,也是以谶纬来决断。
(1)显然,此时的儒学和儒家,是发展了,董仲舒的帝制神学体系,陷入了谶纬之学的怪圈。故而,每每遇到难题,儒学和儒家的经典解释,都会以谶纬为最终归宿。
(2)最终,儒学和儒家,便经常陷入谶纬之中。导致东汉时期,无论是统治者,还是百姓,往往都生活在虚无缥缈之中,陷入鬼神之中,不再踏实的去工作或劳动,继而,增加了社会的不稳定性。
(3)虽然,这一时期也出现了大儒,诸如依附于荆州牧刘表,授五业从事,撰写有《五经章句》,为律学的发展作出过贡献的宋忠。可是,东汉时期的儒学和儒家,显然并无多大建树,基本等同于是在吃董仲舒所开创的儒学的老本。
十一、时间来到东汉之后的魏晋南北朝时期,此阶段,统治集团分裂,社会危机日益尖锐。而儒学和儒家的经文、经学,在演变为空虚荒诞的谶纬之学后,却丝毫无助于社会政治问题的解决。
自然而然的,在意识形态上,居于统治地位儒学和儒家,便开始动摇了。与此同时,东汉末年便开始的,选举名实不符、欺世盗名、贿赂官员的现象比比皆是,儒学和儒家的理论,开始呈现出破产的迹象,大有崩溃之象。
(1)于是乎,在儒家文人之间,古文经学代之而起,出现了研究和解说《老子》、《庄子》和《周易》的哲学思想与思潮,名为玄远之学、三玄之学,概称玄学。
(2)此阶段,玄学非常盛行,呈现出与儒学对立,并引导当时观念形态的趋势。通常来说,玄学指立言与行事两个方面,并多以立言玄妙,行事雅远为玄远旷达。而研究玄学的文人,大多是当时的名士,以魏晋时期为例,玄学代表人物有夏侯玄、何晏、王弼、阮籍、嵇康、向秀、郭象等。
(3)本质上,魏晋玄学以三玄思想为骨架,玄学家希望从两汉繁琐的儒家经学中,解放出来,并企图调和“自然”与“名教”的冲突,用思辨的方法,讨论“本末有无”等问题,继而造就出了一种特定的哲学思潮。
十二、显然,若说玄学是儒学和儒家思想的绝对延续,有一定道理。但是,若要说玄学全部都是儒学和儒家思想,显然又不合理。
只因玄学在中国古代文化史上,有一种非常明显的文化融合趋势,那便是第一次试图以中国道家哲学为基础,努力想要建构出一幅,儒道两家相结合起来的,超现实哲学画面。
(1)当然了,在哲学上,玄学流派,主要以有无问题为中心,进行探究或讨论,最终形成了贵无和崇有,两个主要派系。魏晋之后的南北朝时期,玄学依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儒学和儒家显然还在继续沉沦!
(2)魏晋南北朝时期,针对儒学和儒家,虽说也有傅玄等大儒努力捍卫传统,但终究是抵挡不了玄学的盛行。
(3)故而,傅玄的那几句:“见虎一毛,不知其斑。道家笑儒者之拘,儒者嗤道家之放,皆不见本也。”既是维护了儒学和儒家,同时也是承认了道家的影响力。
(4)所以,总体来说,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学和儒家,虽说还是名义上的正统和主流,却也逃脱不了式微的命运了!
十三、时间来到了隋朝,大一统王朝之隋朝,不仅结束了几百年来南北分治的局面,而且还促进了南北时期的文化融合,特别是对于南北儒学和儒家的融合,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不过总体来说,儒学和儒家在隋朝的地位并不高,远低于佛教。此外,儒学和儒家也没有什么开创性行为或举动,总体上还是在吃汉魏的老本。
但是,隋朝的统治者,无论是隋文帝还是隋炀帝,对儒学的态度,基本上都是利用与扶持。特别是隋朝的开国皇帝--隋文帝杨坚,更是凭借儒学和儒家的智慧,和平完成了北周到隋的权力交替。再之后,就是凭借儒学和儒家的大一统思想,完成了南北疆域的统一。
(1)显然,纵然隋文帝和隋炀帝非常喜欢佛教,却也因为儒学和儒家,帮助过隋朝开国,能为隋朝所用。故而,隋朝骨子里并不反感儒学和儒家。所以,我们看到了隋文帝在夺权之后,不仅多次下诏提倡儒家的礼仪道德,以恢复和重建社会秩序。而且主政之初,算是完全换掉了北周的官仪,依照儒家典籍之规范,恢复了汉魏之旧。
(2)也就是说,儒学和儒家在隋朝初期,是有过一段辉煌的历程的,一时间获得空前发展。不过,晚年的隋文帝,因为偏好严刑酷法,加之崇佛,又公然助佛反儒,又让隋朝的儒学和儒家,陷入了巨大的挫折之中。一时间,民间佛教大兴,佛经更是多于儒家六经,数十百倍!
(3)等到隋炀帝上台,其和隋文帝一样,本质上也是崇佛,不过隋炀帝对佛教的发展,持有戒心。这也间接给了儒学和儒家一定的发展机会。事实上,隋炀帝并无公然反儒之举,对于儒家还是比较宽仁的,基本是持利用和扶持的态度。不过很明显,儒家的地位虽也不错,算是名义上的主流社会思潮,却因为皇帝崇佛,故而,实际地位往往要低于佛教,甚至还低于道教。
(4)据《隋书·隐逸传》记载,曾有人问隋朝名士李士谦三教优劣,士谦曰:“佛,日也;道,月也;儒,五星也。”显然,从这段话可知,儒学和儒家在隋朝只是佛道二教的陪衬,这大体可以反映出,儒学在隋朝的地位,其实比较低。
(5)显然,隋文帝、炀帝两者,都看重儒学的教化治世功能,对儒学和儒家的恢复与重振,均给予了一定的扶持。不过,两者也都从骨子里认为“隋朝兴由佛法”。因而,在扶持儒学和儒家的同时,对于佛教的恢复与发展,则给予了更多的财力及政策支持。
(6)大概就是因为受到了当朝皇帝崇佛的影响,故而,后世很多学者认为,隋朝儒学和儒家并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依附于佛教,或者说是献媚于佛教,起到助佛宣教的作用。这从一些历史典籍里,可以看出一丝端倪,感兴趣的可以去查一查,笔者不再赘述。总之,隋朝时期,因为皇帝崇佛,似乎儒学和儒家的存在,只是为了证明佛教的义理而已。
(7)大概就是因为儒学和儒家的地位不如佛教和道教,隋朝时期的儒学和儒家,也就谈不上对佛教和道教有啥优势了。所以,彼时的儒学和儒家,更多的谈的是,儒释道三教合一。就连隋朝的大儒王通,也多有谈及“三教合一”的思想,由此,便可窥见一斑!
十四、时间来到大唐,表面上,此时期,基本上是以儒家思想为主导。但同时,唐朝的统治者对于佛教和道教,那也是持开放的态度。不过唐朝时期的儒学和儒家,虽然一方面稳持自己本家的价值观,时刻主张并力图在公共领域,对宗教加以限制。另一方面,则在私人生活中,与佛教、道教人士私交甚密。
而儒学和儒家在唐朝有这一特性,显然和唐朝的统治者,因政治需要信奉道教,尊老子为祖先,以及和代唐的武则天,因政治需要崇佛,有着莫大的关系。毕竟,最高统治者的喜好,往往很容易影响到,唐朝儒家之文人士大夫的行事准则。
(1)所以,我们便看到了,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被后人尊为“唐宋八大家”之首的大儒韩愈,虽然起先上书反佛,到了晚年,却又学起佛来!
(2)虽然,唐朝时期,有大儒陆德明、孔颖达、韩愈等,使得儒学和儒家有了较大的发展。但是,唐朝时期的儒学和儒家,显然还是基本在吃汉魏时期的老本。
(3)但是,不管怎么样,唐朝时期的儒学和儒家,于默默无闻中,算是完成了一项壮举。那便是完成了隋朝没有完成的,统一南北朝时期,割裂的儒学和儒家,使得儒学和儒家,再一次完成了大统一。也就是说,再次使得儒学和儒家,形成了一个整体,而不再是南北分裂。
十五、宋代时,有了唐朝儒学和儒家大统一的基础,儒学和儒家继汉武帝时期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终于又迎来了第二次高峰,或者说是小高峰。
此阶段,儒学和儒家以本家的伦理道德为哲学核心,发展出了哲学化的,同时也佛道化的新儒学,也就是周敦颐所开始创立的“理学”。
在理学之中,尤以二程(程颐、程颢)和朱熹最为卓著,最终“程朱理学”一脉,成为了最为著名和出名的,也是最具影响力的一支。
(1)显然,“程朱理学”源自儒家子思、孟子一派的心性儒学,二程是“程朱理学”的奠基者,而二程的弟子,就是传承者,朱熹则是集大成者。此期间,理学的天理就是道德神学,也因此,理学为儒家神权和王权的合法性,找到了依据和归属。
(2)总体来说,“程朱理学”的核心内容,即“理”是宇宙万物的本源,是第一性的;“气”是构成宇宙万物的材料,是第二性的。最终,算是把“天理”和“人欲”对立起来,并认为人欲,是一切罪恶之根源。也就是用“存天理,灭人欲”,来维护封建等级秩序,并为封建等级制度的合理性,找到辩护依据。
(3)不过,虽然“程朱理学”算是儒学和儒家的第二次高峰,也在北宋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可在南宋并没有多少优越的地位,想来因为宋代是真正的“文明”时代,带有封建保守色彩的“程朱理学”,在一定程度上,是被当时的,具有进步和较开放思想的文人以及民众,所不喜的。甚至,当时的一些人文人,还认为“程朱理学”是邪说,毕竟,那句“存天理,灭人欲”,太荒唐了!
十六、元明清时期,科举考试均是以“程朱理学”或是朱熹的理学内容,为考试题目。这也就算是正式承认和认可了“程朱理学”的官学地位,当然,也是承认和强化了儒学和儒家的,官学和官方社会主流思想的地位。
不过很明显,元明清三代,虽然也有章仕尧、吴澄、王守仁、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等大儒,发展了儒学和儒家思想,可终究还是没能超越“程朱理学”。
所以,从某种角度来说,元明清三代的儒学和儒家,也还是在吃老本,至于是吃儒家三圣的老本,还是大儒董仲舒的老本,又或者是“程朱理学”的老本,那就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
(1)明朝中叶的王阳明的心学,也属儒学和儒家范畴,其虽然对“程朱理学”形成了一定的冲击,可终究只是泛起了涟漪,更没有取代程朱理学。究其原因,大概是因为“阳明心学”并没有真正像“程朱理学”那样去捍卫封建统治,所以,他也就得不到封建帝王的喜爱和支持了。故而,影响力也就不是特别的大了!
(2)至于为何元明清三代,都以“程朱理学”作为正统思想,答案显然已经非常明了,那便是“程朱理学”有利于维护封建统治。特别是其中的元朝和清朝,因为统治阶级非汉族,故而,更需要“程朱理学”的帮助,来稳定统治。只因“程朱理学”对民众的思维和行为的压制性最强,也最有利于统治。
(3)此外,还有一点原因,也促进了“程朱理学”的流行,那便是元朝和清朝时期,统治者为稳定民心,将儒学和儒家之“文人士阶层”杀了太多太多!随着传统儒学和儒家之文人大量的死去,直接导致了“程朱理学”的推广阻力,也变得小了很多。这也是为何“程朱理学”诞生在宋朝,在当时并没有非常盛行,而在元朝和清朝却大肆盛行的客观原因。
(4)另外,还有一点,元明清三代的“程朱理学”,其实算是被阉割过,毕竟诞生于宋朝的“程朱理学”,那是儒学和儒家发展史上的第二次高峰,其肯定也是有积极和进步方面的,比如也讲究民间参政议政等。不过,元明清三代的统治者,特别是元朝和清朝的统治者,肯定不希望看到“程朱理学”当中,有不利于自己统治的一面,故而,对“程朱理学”实施阉割,也就是明目张胆和理所当然了。
十七、到了近代,随着新文化运动的不断发展,民主、科学的大旗不断推进,中国人民在思想、文化领域,终于被激发出了,巨大的爱国和救国热情。最终,反帝反封建的,五四爱国运动兴起。
此后,伴随着革新思想的大发展,儒学和儒家的统治地位,终于走到了尽头!逐渐地,近现代人对儒学和儒家的偏见,便多了起来。
甚至,在某些拥有激进思想的近代人眼中,儒学和儒家那是一文不值、狗屁不是,是导致近代中国落后,被西方列强侵略和凌辱的,绝对根本原因。
(1)可是,笔者想说的是,儒学和儒家在我国封建历史上,肯定是做出过巨大贡献的,比如在国家的大一统进程中,在汉武帝等强化中央集权的过程中,确实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2)事实上,汉武帝之后,任何一个大一统封建朝代,也都是利用了儒学和儒家的大一统之思想,来维护自己的统治。所以,起初的儒学和儒家,对于封建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是有着巨大的积极作用的。
(3)又比如,儒学和儒家的五常之“仁义礼智信”,在教化民众方面,确实也发挥着巨大的,积极的作用,使得中华民族成为了,举世闻名的礼仪之邦等等。
(4)所以,儒学和儒家对于中华文明和中华民族的发展和进步,肯定是做出过巨大贡献的,在这一点上,我们绝对不能忘记!
十八、当然了,儒学和儒家在宋代以及后续王朝,发展到了禁锢人民思想的境地,儒学和儒家本身,肯定是有一定的责任的。毕竟,儒学和儒家可是一直都在追求仕途,都是以追求服务皇帝,服务封建统治者为己任。
也就是说,在维护封建统治的这个大前提下,儒学和儒家的士族、士大夫阶层,成为了国家的管理阶层,和封建统治者是穿同一条裤子的。儒学和儒家其实就是扮演着,封建统治阶级的帮凶角色。
甚至,很多时候,儒学和儒家为了自身的利益,经常还会取悦,处于高层的封建统治者。所以说,儒学和儒家最终不管是,被迫接受封建统治者的阉割也好,还是主动接受统治者的阉割也好。都确确实实会禁锢,古代中国人的思想,继而间接导致,当时的整个封建社会,没有骨气和血性等。
(1)最终的结局是,宋朝等朝代,看似经济和文化高度繁荣,而民众却和统治阶级一样,要么追求偏安一隅,要么追求贪图享受,要么是醉生梦死!最终,形成了所谓的文强武弱的,虚假繁荣之危情局面。最终的结局嘛,其实早就注定了,就是会被外族所极致凌辱、被灭亡。引得无数后人,捶胸顿足、唏嘘不已!
(2)显然,儒学和儒家肯定是有一定的历史局限性的,是会导致古代中国落后的!但是,如果把落后和挨打的全部原因,都归咎于儒学和儒家,甚至归咎是至圣孔子个人。认为是儒学和儒家太过软弱,太过于落后,而导致了眼前的这一切,显然又是不公平的。
(3)毕竟,起初的儒学和儒家,是讲究融合其他学派的,是能够‘儒法并用’的。能够学习诸子百家的长处,就说明他们是能够与时俱进的,并不故步自封。同时,起初的儒学和儒家,也是讲究六艺(礼、乐、射、御、书、数)的,也说明他们是有尚武精神的,并不文弱。简言之,儒学和儒家本身,是可以与时俱进、文武兼备的。
(4)其实,每当封建统治者们,阉割掉真正的儒学和儒家思想,继而变得,仅关心和维护自己封建统治的时候。彼时的他们,算是完全支配了儒学和儒家,很快便会走上了贪图享受、好大喜功等等歪路。彼时,一旦遇到入侵者或外敌,已经被阉割的不成样子的,居于领导地位的,非真正的儒学和儒家的文臣们,其实早就无法真正带领全社会,去抵抗入侵者或是外敌了。
(5)甚至,这些所谓的大臣、文臣,不仅帮不上忙,还大开历史倒车,还去拖那些有骨气武将的后腿,加速王朝的灭亡。真是可悲可叹,令人发指!最终的结局注定是,也只能是,看似强大无比的,繁荣无比的封建王朝,会无比屈辱的灭亡!至于有多屈辱,去看看北宋的“靖康之变”,就晓得了!在笔者看来,北宋为金朝耻辱的灭亡,就是咎由自取,就是烂泥扶不上墙!
(6)而且,越是封建社会后期,那些个封建统治者,往往就越会阉割掉儒学和儒家的与时俱进和尚武精神。文人士大夫也往往都是毫无斗志,安于享受,故步自封,不开眼看世界!最终,只留下所谓的,虚假繁荣一般的,宏大“文治”景象。继而,使得整个社会陷入到,贪图享乐、不思进取等等,巨大的危险境地之中。
(7)所以,我们又看到了,即使有了北宋“靖康之变”的前车之鉴,那个号称当时全球最繁华的,文化高度发达的,并领先世界的南宋,还是亡于了文化更落后的蒙元。也看到了强大的明朝为落后的满清所灭,还看到了南明因为内斗严重,最终被清朝所剿灭。更看到了,号称天朝上国的,GDP占当时全球近三分之一的清朝,被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打得是千疮百孔,并遭受到极致的侵略和凌辱!
十九、综述:纵观儒学和儒家的两千多年的发展简史,我们很容易便可以还原出,并知晓一个,真实的历史规律。
即若是儒学和儒家,能够帮助封建帝王及其王朝,坚持拥有与时俱进、文武兼备,以及尚武精神,那么彼时的封建王朝,就一定会是霸气武威的存在!且会被历代的人民,所感激和铭记!
而一旦儒学和儒家,不能很好的帮助封建帝王及其朝代,反而被阉割失去了,与时俱进、文武兼备,以及尚武之精神。
那么,作为引领整个封建社会之主流思想的儒学和儒家,很快便会使得整个社会变得闭塞,没有骨气、血性和勇气。继而使得整个社会,变得如同是文弱书生一般,弱不禁风。一旦真遇到了外族入侵等事情,就连基本的,自保的能力都会没有。
而一旦没了尚武精神,没了骨气,没了血性,没了自保能力,纵然当时的封建王朝,经济和文化有多么的高度繁荣和繁华,哪怕是如同天堂一般,也都只是徒有虚名、虚无缥缈,就好比是海市蜃楼一般!
很显然,若是没有了与时俱进,开眼看世界的眼界,没了强大武力自保能力。继而,异想天开,把希望寄托在砸钱摆平事情,或是把希望寄托在别人的怜悯之心上。最终的结局都只能是,也必然是,遭至极致的屈辱和灭亡!
(1)以西汉时期为例,汉武帝和董仲舒通力合作,造就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局面,成就了儒学和儒家历史上第一次巅峰之状态!显然,汉武帝时期,儒学和儒家那是拥有与时俱进、文武兼备和尚武精神的。
a.此期间,中华文化威服海内,声名远扬,成为了威武霸气的存在!纵然,汉武帝晚年时期,有所昏庸,甚至还下了“罪己诏”。但是毕竟是名垂千秋,功大于过,故而,汉朝虽然也有曲折和坎坷,也有过屈辱史,却也一直受惠于汉武帝的威名。
b.所以,提起汉朝,直到如今的每个中国人,都会引以为傲!如果非要说,哪个帝王时期,儒学和儒家是最佳时期,达到了历史巅峰,是真正的进步意义上的儒学和儒家,那么,非汉武帝时期莫属!
(2)再以北宋时期为例,“程朱理学”虽然造就了,儒学和儒家历史上的,第二次高峰状态,成为了仅次于汉武帝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次高峰。可因为彼时的,代表社会主流思想的儒学和儒家,早就失去了与时俱进、文武兼备,以及尚武的精神。故而,彼时的社会风气,满是爱慕虚荣、不思进取、贪图享受等气质。
a.最终,此种社会风气,直接导致了,北宋为落后的金朝所灭,出现了极致耻辱“靖康之难”。故而,每当我们提起北宋,纵然知晓北宋的经济和文化高度繁荣,远远领先世界,也还是觉会得北宋有愧于中华文明,名不副实。北宋的灭亡,就是咎由自取!
b.显然,北宋及其后继者南宋的历史地位,是远远低于汉朝的,远远没有汉朝来的霸气!所以,在现在的中国人看来,宋朝就是古代中国屈辱历史的代名词!
(3)话说,五四运动以后,虽然传统的儒学和儒家没落了,甚至近乎消失了。但是,历史上的儒学和儒家的发展及变化轨迹,依然可以给我们中华民族的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养料,以及巨大的参考价值!
(4)当然了,我们一定要汲取儒学和儒家思想中的,最最真实和最最实用的,那些积极的、进步的思想,诸如与时俱进、文武兼备、尚武精神、讲究仁义和信用等等。
(5)所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儒学和儒家并没有真正的没落和消失,他只是换了一种状态,继而存在于每个中国人的心里。只不过,暂时隐退了而已!
(6)也许,等到中华文明发展到一定的程度和阶段,等到实现了伟大复兴。某一天,最最真实和实用的儒学和儒家思想,还会再次焕发出新的光彩和光辉,也说不定!所以,让我们拭目以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