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服文化之国学的汉服
中国又称“华夏”,这一名称的由来就与汉服有关。《左传正义.定公十年》疏:“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华夏一也。”由此可见,容仪与礼仪息息相关,一个人只有做到了表里如一才是真正的正人君子。
容仪包括一个人的仪表、仪态,是其修养、文明程度的表现。古人认为,举止庄重,进退有礼,执事谨敬,文质彬彬,不仅能够保持个人的尊严,还有助于进德修业。古代思想家曾经擒拿兽的皮毛与人的仪表、仪态相比较,禽兽没有了皮毛,就不能为禽兽;人若失去了礼仪,也就不成为人了。衣冠整齐、行为端正、言辞恳切,是我国传统容仪要求的精髓。外在形象是一种无声的语言,它不仅反映出一个人的道德修养,也向人们传递出一个人对整个生活的内心态度。一个人如果具有了一个优雅的仪表,那么无论他走到哪里,都能给那里带来文明的春风,得到人们的尊敬。而汉服,更是时刻提醒我们保持容仪的“一本随身教材”。
汉服,中国汉族的传统服饰,又称汉衣冠、汉装和华服,是从黄帝即位至明末这四千多年中,以华夏礼仪为中心,通过历代汉人王朝推崇周礼、象天法地而形成千年不变的礼仪衣冠体系。自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汉服就已具基本形式,历经周朝礼法的继承,到了汉朝形成了完善的衣冠体系并普及至民众,通过儒家和华夏法系影响了整个汉文化圈。
汉服是从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的衣裳发展而来的。殷商以后,冠服制度初步建立,西周时,服装制度逐渐形成。周代后期,由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都发生了急剧的变化,特别是百家学说对服饰的的完善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诸侯国间人们的衣冠服饰及风俗习惯上都开始出现明显的不同,并创造的深衣---汉服中最典型的礼仪规范。深衣之制,实为古衣之首,深衣之衣袖群衣,不独在其制度形式,且上下通服,在时间上,流行更久。孔氏正义曰:所以称深衣着,其余服则上下衣裳相连,此深衣衣裳相连,被体深邃,故谓之深服。深衣是最能体现华夏文化精髓的服饰。深衣象征天人合一,恢弘大度、公平正直,包容万物的东方美德。袖口宽深衣大,象征天道圆融;领口直角交,象征地道方正;背后一条直缝贯通上下,象征人道正直,腰带大宽,象权衡;分上衣、下裳两部分,象征两仪;上衣用布四副,象征一年四季;下裳用布十二幅,象征一年十二月,身穿深衣,自然能体现天道之圆融,怀抱地道之方正,身合人间之正道,行动进退合权衡规矩,生活起居适应四时之序,因此,穿上汉服,就是穿上礼仪,穿上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