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期—医巫分家始于周(附音频)
本期走进传统文化,将采用全新附带音频的形式,跟大家聊聊中国医学的产生历史。
“中国医学的演进,始而巫,继而巫和医混合,再进而巫和医分离”。这是现代著名医史学家陈邦贤先生在他的《中国医学史》当中所概括的中国医学早期的发展历程。
在上古时代,人类对事物的认知处于较低级的层次,因此我们的祖先仅仅懂得用祈祷咒诅的方式来治疗疾病,此时的医表现为巫的形式。后来随着人类知识水平的不断发展,慢慢的,人们意识到仅仅依靠祈祷咒诅是无法治疗疾病的,这时候真正的医乃至药便产生了,巫和医相混而生。
直到西周时期,有文献关于医学确切的记载,说明医学开始从巫术中分离出来,体现这一分离的标志,便是社会上出现了一些行医济世的专职医生。《周礼》将“巫祝”分为“大祝”“小祝”“丧祝”“甸祝”“诅祝”“司巫”“男巫”“女巫”等类,列入“春官宗伯·大宗伯”的职官中,而医师则属于“天官冢宰”管辖。
《周礼·天官冢宰》中还建立了专门的医事制度,将医生分为医师、食医、疾医、疡医、兽医等类型,介绍了不同类型医生负责的疾病范围,还有相应的俸禄和考核规定。
医师:
掌医之政令,聚毒药以共医事。凡邦之有疾病者、有疕疡者造焉,则使医分而治之。岁终,则稽其医事以制其食:十全为上,十失一次之,十失二次之,十失三次之,十失四为下。
食医:
掌和王之六食、六饮、六膳、百羞、百酱、八珍之齐。凡食齐视春时,羹齐视夏时,酱齐视秋时,饮齐视冬时。凡和,春多酸,夏多苦,秋多辛,冬多咸,调以滑甘。凡会膳食之宜,牛宜稌,羊宜黍,豕宜稷,犬宜粱,雁宜麦,鱼宜苽。凡君子之食,恒放焉。
疾医:
掌养万民之疾病。四时皆有疠疾,春时有痟首疾,夏时有痒疥疾,秋时有疟寒疾,冬时有嗽、上气疾。以五味、五谷、五药养其病,以五气、五声、五色视其死生,两之以九窍之变,参之以九藏之动。凡民之有疾病者,分而治之。死终,则各书其所以而入于医师。
疡医:
掌肿疡、溃疡、金疡、折疡之祝药劀杀之齐。凡疗疡,以五毒攻之,以五气养之,以五药疗之,以五味节之。凡药,以酸养骨,以辛养筋,以咸养脉,以苦养气,以甘养肉,以滑养窍。凡有疡者,受其药焉。
兽医:
掌疗兽病,疗兽疡。凡疗兽病,灌而行之以节之,以动其气,观其所发而养之。凡疗兽疡,灌而劀之以发其恶,然后药之、养之、食之。凡兽之有病者、有疡者,使疗之;死则计其数以进退之。
——《周礼·天官冢宰第一》
至此,全新附带音频的第11期知识点已发送,你get√到了吗?你喜欢这种形式吗?欢迎下方留言与小编互动,期待你的留言~
本文图片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内容来源:陈曦
编辑:王鑫
审核:刘大维
出品:长春中医药大学图书馆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