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来学习点中国传统文化知识儒家和儒家思

在之前的文章里,小编给大家分别讲过了“太极、八卦、五行、河图洛书、天干地支”,还讲了一些《易经》方面的知识,这些都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世界观”性质的知识。今后几篇我们再来讲讲中国传统文化中“价值观”(人文观)性质的的知识。今天先从自封建制度建立以来,除秦朝之外,一直占据主导地位的儒家和儒家思想讲起。

什么是“儒”?

章太炎在《国故论衡》中认为,儒有三科,关达、类、私之名,达名为儒。儒者,术士也。(《说文》。)儒之名盖出于需。需者,云上于天,而儒亦知天文,识旱涝。儒是指一种以宗教为生的职业,负责治丧、祭神等各种宗教仪式。他说:“儒本求雨之师,故衍化为术士之称。”

胡适《说儒》中,根据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人部》对“儒”的解释为:“儒,柔也,术士之称。从人,需声”。而正是这个将儒释为柔,引来许多不同的说法,甚至于立场截然不同的大辩论。胡适认为儒者为殷遗民,而这些人于亡国之后,沦落为执丧礼者,儒为周代社会对有此类文化之术士之蔑称。因已遭亡国,其文化只能以柔弱之势存在。

据徐中舒《甲骨文字典》考释,甲骨文的儒,象人沐浴濡身之形。上古原始宗教举行祭礼之前,司礼者必斋戒沐浴,以示诚敬。不仅证明了胡适的儒最早是殷商教士,是宗教神职人员的论点,也为儒教(非儒学)是宗教找到了证据。

李泽厚也认为儒家是巫师演化而来的。孔子自己曾经说过,“吾与史、巫同涂而殊归也”。但同时,他也指出了自己与专门沟通鬼神的术士有所不同,“吾求其德而已”。从孔子开始,“儒”的观念发生了变化,渐渐地脱离了巫的知识范围。孔子是中国历史上首开私学的教育家,人称“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他及弟子把古代为贵族所垄断的礼仪和各种知识传播到民间,逐渐形成儒家学派。因此,儒家是承袭殷商以来的巫史文化,发展了西周的礼乐传统,是一个重血亲人伦,追求现实事功,礼教德治精神始终一贯的学派。

《汉书·艺文志》:儒家者流,盖出于司徒之官,助人君顺阴阳、明教化者也。游文于六经之中,留意于仁义之际,祖叙尧、舜,宪章文、武,宗师仲尼,以重其言,于道为最高。

有人认为儒者是指一种以宗教为生的职业,负责治丧、祭神等各种宗教仪式。儒本求雨之师,故衍化为术士之称(《国故论衡·原儒》)。   《说文解字》:儒,柔也,术士之称。据郭沫若考证,儒本是鄙称,儒家这一称号,也不是孔子自家封号,而应是墨家对孔子这一学派的称呼。   庄子后学评论儒家,性服忠信,身行仁义,饰礼乐,选人伦,以上忠于世主,下以化于齐民。将以利天下。(《庄子·渔父》)。

综合上面的观点,我们可以看出,“儒”在原始社会时期是一种“术士”职业,也就是部落时期的“大祭师”。掌管部落中“治葬、祭祀、知识传承”等等,但是因为原始社会“武力至上”的原因,使得“儒”成为一种“柔弱”的贱业。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类从“武力征服”自然,发展到“文明征服”自然,直到封建制度的建立,作为“文明”性质的“儒”才成为了主导思想。

《说文解字》对“儒”的解释是:“儒,柔也,术士之称。从人,需声。”儒之名盖出于需。我们从“儒”这个字也可以看出,“儒”字是“人”加“需”字合成的,也就是说“儒”,就是我们作为人所需要的知识。

所以,“儒家”的意思就是:我们作为人所需要的思想的集合。

儒家思想的衍生

我们在上面得出结论,“儒家”的意思就是:我们作为人所需要的思想的集合。所以,儒家的思想是一种服务于人类社会发展的思想的集合,儒家思想的产生,来源于人类社会发展的需求。那么,人类社会的发展,需要哪些思想?儒家思想又是怎么从这些需求中衍生出来呢?

人的本质属性是“社会性”,所以儒家提出了“仁”

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得出了人的本质的科学论断:“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年,第56页)这一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问题的经典表述既是对人的本质的科学论断,也为考察人的本质提供了科学的思维方法。

所以,人的本质属性是“社会性”,人生于世间,是社会性的,而不是“单个”的人,既然人是“社会性”的,那人与人之间就要好好相处咯,那么如何好好相处呢?就成为人类社会发展的需求了,为些儒家提出了“仁”。

仁:仁爱。孔子思想体系的理论核心。它是孔子社会政治、伦理道德的最高理想和标准,也反映他的哲学观点,对后世影响亦甚深远。“‘仁以处人,有序和谐’是孔子思想的原发点,是儒家思想核心之核心。”(陈志岁《载敬堂集》)仁体现在教育思想和实践上是有教无类,春秋时代学在官府,孔子首开私学,弟子不问出身贵贱敏钝,均可来受教。仁体现在政治上是强调德治,德治的基本精神实质是泛爱众和博施济众,孔子把仁引入礼中,变传统礼治为德治,他并没有否定礼治,他的德治无疑是对礼治的继承和改造。爱人既为仁的实质和基本内容,而此种爱人又是推己及人,由亲亲而扩大到泛众。

“仁者爱人”,既是“仁”的本质,也是“仁”的基本内容,也就是说,儒家根据人是“社会性”的需要,我们应该“爱人”,要爱对方,否则,相看两相厌,不打架就不错了,还怎么好好相处?

而此种爱人又是推己及人,由亲亲而扩大到泛众,也就成为了一种“博爱”了。

这里顺便说一下,我们的“博爱”和西方的“博爱”的区别,我们的“博爱”上面已经说了,是基于社会发展的需求,产生的“爱人”思想,从而推己及人而产生的。

那么西方的“博爱”是怎么产生的呢?西方的“博爱”源于“神爱世人”,是一种神学的来源,那么神是如何爱世人的呢?其实神爱的并不是世人,而只是爱他的信徒而已,看过《圣经》的人都知道,耶和华不止一次帮助自己的信徒亚伯拉罕及其后代侵略其他的国家,抢占别国的资源。神不仅不爱世人,甚至连他的信徒也不是真心爱的,《圣经》里“诺亚方舟”的故事,讲的就是神的信徒们在资源富余之后,就想获得除了“上帝”之外的,别的神的神力来获取更多的资源,于是就不再只信奉“上帝”这一个主啦,于是就偷偷的祭祀别的神,然后就别“上帝”发现了,于是“上帝”一怒之下,就发大水把信徒们给全灭了,只留下了“诺亚方舟”里的那些人和动物。由此可见,“上帝”其实并不是真心的爱他的信徒,他真心爱的是他自己,信徒只是他获取信仰是侍奉的来源而已。所以,西方的“博爱”就是:你要信仰我,而且只能信仰我,要把你的好东西奉献给我,这样我就爱你,否则我就揍你,然后再把你的好东西抢过来。

社会的运转需要规矩,于是儒家提出了“义”

上面说明了由于人的本质性的“社会性”属性,于是“仁”的思想就诞生了,于是人类就知道了要好好相处,不能乱来。但怎么好好相处呢?总得有个规矩呀。于是社会的运转需要规矩就成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需求了,于是儒家就提出了“义”。

义:原指宜,就是指做合适的事情。孔子以义作为评判人们的思想、行为的道德原则。“义(谊)者,人所宜也。段玉裁注《说文·言部》曰:‘谊、义,古今字,周时作谊,汉时作义,皆今之仁义字也。’义有君子义与小人义,君子义大我,小人义小我。大我,为大众、为社会也;小我,撮伙偏党也,今所谓‘哥们义气’是也。”(陈志岁《载敬堂集·民说》)

也就是说,“义”就是“宜”,就是指做合适的事情。人与人相处的时候,人们做的事应该是符合于当时情况的、“合适的”事情,不要因为你爱吃海鲜,但我对海鲜过敏,然后你“仁者爱人”,就天天逼着老子吃海鲜,这样是不对的,是“不合适”的。

“义”就是“规矩”,上至法律法规,下至约定俗成的风俗,都可以归为“义”的范畴。“规矩”是社会运转的基本需求,卢梭的《社会契约论》讲的就是这么个道理。

“规矩”要怎么执行?于是儒家提出了“礼”

“义”的思想产生了,人们知道了人与人相处要讲“规矩”,但“规矩”怎么执行下去呢?总得说出个三六九五,制定个条条框框啊,否则遇事情了,是遵从你的“规矩”还是遵从我的“规矩”,这样下去,还是不行。于是“规矩”的执行、统一就成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需求了,于是儒家的出了“礼”。

礼:孔子及儒家的政治与伦理范畴,是符合统治阶级整体利益的行为准则。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礼作为中国封建社会的道德规范和生活准则,对中华民族精神素质的培养起了重要作用,但随着社会的变革和发展,特别是封建社会后期,它越来越成为束缚人们思想、行为的绳索,影响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也就是说,礼,是符合统治阶级整体利益的行为准则,是“社会的”道德规范和生活准则,就是说“礼”是社会性的,是“规矩”的执行,是统一的“规矩”,是一个政治与伦理范畴。

但由于古代对“礼”的规定非常的具体,孔子在《论语·八佾》:“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八佾,宫廷乐舞制,八人一行为一佾,八佾则是八八六十四人,六佾是四十八人,四佾是三十二人。按照周礼制定的礼法要求,应该是天子八佾,诸侯六,卿大夫四,士二。季氏,即季孙氏,春秋战国时期,鲁国三桓之首。按照今天的说法,就是春秋末期鲁国的新兴地主阶级。鲁昭公应用六佾,周朝天子可用八佾。可是季氏却故意打破老规矩,偏要设置六十四人的大型舞乐队。所以孔子谈到季氏时,就说:“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可见古代人对“礼”的规定的具体,也正因为古代人对“礼”的规定的具体,使得今天的对“礼”的认识大部分都停留在“礼貌”、“礼节”的层面,而没有去太在意它的内涵。

“规矩”的执行需要信守下去,于是儒家提出了“信”

人们用“礼”使得“规矩”得以执行,得以统一下去,于是“规矩”是立下了。但是“规矩”是定下了,但没人守,那也是然并卵。于是想办法让人们守“规矩”就成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需求了,于是儒家的出了“信”。

信:指待人处事的诚实不欺,言行一致的态度。为儒家的五常之一。孔子将信作为仁的重要体现,是贤者必备的品德,凡在言论和行为上做到真实无妄,便能取得他人的信任,当权者讲信用,百姓也会以真情相待而不欺上。

也就是说,“规矩”咱大家是一起定下了啊,那咱就得守下去,不能再因为你个人的“小规矩”坏了咱一起定下的“大规矩”,“大规矩”咱得信守下去。

信守“规矩”需要长久,于是儒家提出了“忠”

“规矩”是定下了,咱了守了,但你不能“三天打渔,两天晒网”啊,否则你今天是守“规矩”了,明天又不守“规矩”了,或者“规矩”有利于你的时候你就守,不利于你的时候你就不守了,那怎么行?于是“规矩”的长久守下去,就成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需求了,于是儒家的出了“忠”。

忠: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孔子认为忠乃表现于与人交往中的忠诚老实。

就是说,咱要好好相处,就要忠诚老实点,该守的“规矩”咱就要一直守下去,否则你动不动变卦,咱就不能好好相处了。

“规矩”需要传承下去,于是儒家提出了“智”

“规矩”定下了,咱了一直守下去了,于是咱们是能好好相处了,但是咱这一代是好好相处了,我们下一代也应该好好相处才对呀,另外,咱们之间是好好相处了,但咱们和那些个不懂“规矩”的人还是不能好好相处呀。于是“规矩”的传承就成为了了人类社会发展的需求了,于是儒家的出了“智”。

智:同知,孔子的认识论和伦理学的基本范畴。指知道、了解、见解、知识、聪明、智慧等。内涵主要涉及知的性质、知的来源、知的内容、知的效果等几方面。关于知的性质,孔子认为,知是一个道德范畴,是一种人的行为规范知识。

就是说,“规矩”我们这些先行者是定下来了,你们这些后来的学习者要学习、传承下去呀。怎么学呢?那就要有“智”了,“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不懂就多问,要“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不要自以为是。

社会是由家庭组成,基于“子与父”的关系,于是儒家提出了“孝”

社会的“大规矩”终于立下去了,也一直的信守和传承下去了。但社会这个大家庭是由千千万万个“小家庭”组成的,而“小家庭”相比于社会这个“大家庭”还是有它的特殊性的,那就是“血源”关系。基于这种特殊性,于是就有必要再对“小家庭”制定一些“规矩”了。于是家庭“规矩”的制定就成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需求了。而家庭关系无外乎三种:与长辈的关系,与平辈的关系,与后辈的关系。基于“子与父”的长辈关系“规矩”的需求,于是儒家提出了“孝”。

孝:孔子认为孝悌是仁的基础,孝不仅限于对父母的赡养,而应着重对父母和长辈的尊重,认为如缺乏孝敬之心,赡养父母也就视同于饲养犬,乃大逆不孝。孔子还认为父母可能有过失,儿女应该婉言规劝,力求其改正,并非对父母绝对服从。这些思想正是中国古代道德文明的体现。然而孔子论孝,还讲父母在,不远游,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表现了其时代的局限性。孝被后世之儒定为繁琐仪式,《礼记》中规定父母死后水浆不入口,三日不举火,哭泣无数以至身病体羸变成精神和肉体的自我摧残。宋明时代把孝道作为道德论中最重要的范畴之一,理学家朱熹提倡父权绝对化。孝观念,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演变中,剔除宣扬封建主义糟粕外,也有一些合理因素,提倡子女对父母的尊、敬、养老,将孝亲与忠于民族大义相结合,主张死后薄葬节用等。

就是说,父母生你养你,费心费力,咱作为子女就得有感恩之心,要孝顺父母,否则个个大逆不道,对父母动不动喊打喊杀,那谁还敢生养后代?不生养后代,人类怎么传承下去?

基于“弟与兄”的关系,于是儒家提出了“悌”

上面说了家庭关系无外乎三种:与长辈的关系,与平辈的关系,与后辈的关系。基于“子与父”的长辈关系“规矩”的需求,于是儒家提出了“孝”。然后基于“弟与兄”的平辈关系,于是儒家提出了“悌”。

悌:指对兄长的敬爱之情。孔子非常重视悌的品德,其弟子有若根据他的思想,把悌与孝并称,视之为仁之本。

有哥哥、姐姐的人都知道,有个哥哥或姐姐,那是件很幸福的事情,哥哥、姐姐会在很多的事情上都让着你,帮着你,所以,你也不能忘恩负义呀,于是你要“悌”。

那“兄与弟”的关系的“规矩”呢?兄对弟关系的“规矩”就有点类似于下面要讲的“父与子”的关系了,所谓“长兄如父、长嫂如母”。

基于“父与子”的关系,于是儒家提出了“恕”

上面说完了家庭三关系中的与长辈的关系和与平辈的关系,就剩与后辈的关系。基于“父与子”的后辈关系,于是儒家提出了“恕”。

恕: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包含有宽恕、容人之意。

什么意思呢?就是说,小孩子才刚生下来,屁事不懂,很难养,有时候会坏了很多“规矩”,比如在你身上撒尿什么的,这个时候你就不能像对待常人一样,竟敢在老子身上撒尿,老子要揍死你,这是不对的,对后辈要多宽恕,毕竟他们的社会经验没有你们的足,你吃盐比他们的饭还多。

当然,“父与子”的后辈关系的“规矩”还有“慈”,但父母对子女的“慈”几乎是天生的、天经地义的。所以“慈”就没有成为儒家的核心思想,因为立这个“规矩”的必要性不是很大。而“儒家”的意思就是:我们作为人所需要的思想的集合。

综上所述,于是儒家的核心思想:仁、义、礼、智、信、恕、忠、孝、悌就这样衍生出来了。最后再偷偷的说一下,仁、义、礼、智、信、恕、忠、孝、悌确实是儒家的核心思想,但衍生过程是小编自己的想法,仅供大家参考,哈哈。。。。。。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grrz/59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