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在现实生活中常会听到“去会周公了”这句话,这里周公其实是指古代西周的周公旦。在我们做了一些不愉快的梦后,我们想要知道这些梦的含义和预兆,通常会寻求别人的解释,而这时就有人会说:“根据周公解梦……”。那么,周公旦是谁?他的身份和作用是什么?为什么他在现代社会中还有很大的影响呢?
周公旦是西周时期的一位重要人物。他姓姬,名旦,是周王文王的第四个儿子,又因按照伯、仲、季、叔的称呼,他被称为“叔旦”。然而,由于他的兄长姬发被封为周王,根据嫡长子继承制,他无法成为国君。因此,他被分封到今天的山东地区,被称为“周公”,成为一位有影响力的领袖和政治家。尽管周公旦已经逝世了几千年,但他在中国文化中留下的重要影响使他成为了人们生活中的一个重要符号。
周公并不仅仅是因为封地在周地而为人所知,他更因为其在西周时期的卓越才能和贡献而被后世传颂。作为西周时期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和思想家,他是儒学的先驱和发轫人物。周公的才干体现在他曾尽心辅佐周武王,历史上著名的“武王伐纣”战役中也有他的身影。然而,当周武王去世后,留下的周成王还年幼无知。周公为了稳定朝纲,留在周天子的地方辅佐年幼的周成王。但由于权臣当道的历史惯例,管叔、霍叔等人不信任周公,反对他执政,并发动叛乱。周公为了维护周天子的权威和稳定朝纲,率军平定了叛乱,并实行分封制以维持朝廷稳定。在《尚书大传》中,记录了周公的七大功绩,分别是一年救乱、二年克殷、三年践奄、四年建侯卫、五年营成周、六年制礼乐、七年致政成王。这些功绩证明了周公的才干和他在西周时期的重要地位。何为周公之礼周公在稳定了朝局之后,着手建立典章制度,以维护西周统治的平稳。他奉行“礼治国”,也就是后来广为流传的“周礼”,并在法制上规定了“明德慎罚”的制度,同时也在社会管理等风俗上做出了规定。例如,在古代的夫妻圆房中,实行的就是周公的规定,即成年男女若未结婚则不可有逾越礼制的同房行为。这种规定是为了改变周朝开放的男女婚恋风气,以使之更符合周公所推崇的“礼”治社会的理念。周公在稳定朝局后,积极着手建立典章制度,以维护平稳的西周统治。他推行以“礼”治国,实行“明德慎罚”的制度,在社会管理等风俗上也做出了规定。其中古代的夫妻圆房被称为“周公之礼”就是从那里来的。他还在双方结亲方面做出了规定,两户人家若是想结为亲家,就得完成纳彩、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敦伦七个环节,并对这七个环节也做出了明确的规定。这套婚恋习俗被保留了下来,并把婚后同房行为看成是遵守周公创造的礼制,后来就以“周公之礼”代指夫妻婚后圆房行为。这套礼制在整个封建时代都一直存在,对中国封建社会的习俗有深远的影响,至今仍有人在使用。即使周后期,周天子式微,分封制崩溃,礼崩乐坏,但这些基本的礼制仍被保留了下来,并一直延续到后世。这些礼制典章规定的存在,对于维护社会秩序有着重要的积极意义。
周公不仅在政治上为周朝做出了卓越的贡献,还注重社会文化方面的和谐与有序。他不仅辅佐周武王、周成王,确保政治无误,也制定了一系列的制度,以约束当时社会婚恋等方面的行为,从而使社会文化得以和谐发展。这些制度的实施,以及对社会滥情风气的抑制,最终成就了“周公之礼”的说法。这说明,制度的约束在社会组织的顺利运行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不仅可以满足大多数人的幸福需求,还能维护整个组织的和谐、有序。同时,这些制度的积极影响,也使得它们一直延续至今,为后世所推崇和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