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来说一说大圣人孔子的故事。大家都熟悉孔子的“仁义礼智信”和“中庸”之道,但是这位影响了后世两千多年的儒家学说的鼻祖,却对自己的评价是如果再让我多活几年,从50岁就开始学习《易经》,那我就不会犯那么多大错误了。圣人孔子也会犯错吗?他到底犯了什么错呢?这要从孔子一生悟道的经历才知道他所指的错误是什么。
孔子所在的春秋时期,诸侯各具一方,为了利益互相征伐,常年征战不息,各国百姓苦不堪言。针对礼崩乐坏的状况,孔子就提出了恢复周礼,实施仁政礼制,教人崇尚道德,遵循仁义礼智信,恪尽本分,恢复“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人伦秩序,从而达到天下大治。但是他一生颠沛流离,周游列国,吃尽了苦头,也没有找到能够施展才华的地方。
孔子到晚年的时候开始研究易学,这才发现原来人世间的一切都是由天命所定、天命所归,后人很少知道,其实孔子他是一个天赋异禀的人,他拥有我们说的“特异功能”。No.1孔子的神通《列子·说符篇》中记载了这样的两件事,宋国有一个乐善好施的仗义之人,家中的黑牛有一天生了白色的小牛犊,觉得非常奇怪,就去问孔子,孔子说这是吉兆,让他去献给神明。过了一年不知道什么原因,这个人的眼睛就突然瞎了,不久黑牛又生了一头白色的小牛犊,他又让儿子去问孔子,儿子说上次问把眼睛都问瞎了,何必再问呢?父亲就说圣人的言行有很深的道理,有时候他们的话会在以后应验,只管再去问问他,于是儿子又去问孔子,这次孔子还是没有讲缘由和上次一样对他说这是吉兆去把它献给神明,父子俩就照做了,又过了一年,儿子的眼睛也不知道什么原因也瞎了。
不久楚国发兵攻打宋国,男人们都被征兵了,而且大部分都战死了,这对父子因为有眼疾幸免于难,保住了性命,到战争结束了以后,他们的眼睛又奇迹般的复明了。事后这对父子才明白孔子的话真正的含义。还有一年,一只脚的鸟飞集在齐国的朝廷展翅而跳,齐候很奇怪,就派人去问孔子,孔子说:“这种鸟叫商羊,是大水的征兆”。以前孩童们屈着腿晃着肩跳着唱,天要下大雨,商羊跳起舞,今年齐国应该是应了这个征兆,齐侯于是下令百姓治渠修堤,齐国在随后的大雨中免受了损失。
孔子去世年以后,东汉初永平年间,会稽人钟离意字子阿,做了鲁国的丞相,他到任以后自己从俸禄中拿出了13,文钱交给孔家后人,户曹孔欣,让他修缮孔夫子曾经乘过的马车,他亲自进入孔庙擦拭积案、坐席、配剑和鞋子,他也让一个叫做张伯的男子去清除孔子讲堂下的杂草。
张伯在除草的时候发现了七枚玉璧,他私藏了一块,然后将其他的六块报告给了钟离意,钟离意让主簿把玉璧放在讲堂的积案前,他发现孔子讲堂的床前悬挂着一个瓮,他把孔欣叫来问这个是做什么用的?孔欣说这个是孔夫子的瓮,里面装有丹书,还没有人敢打开它。钟离意打开瓮只见里面有一块帛书,写着后世修吾书的人是董仲舒,保护我的车子、擦拭我的鞋子、打开我的书箱的是会稽的钟离意。玉璧有七块,张伯藏了其中的一块。钟离意马上把张伯叫来,张伯叩头谢罪,交出了藏匿的玉璧。
从孔子离世到这个瓮被打开,之间相隔了多年,孔子是如何分毫不差的讲出年以后发生的事情呢?答案只有一个,就是孔子他拥有特异功能,他有宿命通的功能,能够看到一些普通人看不到的东西。No.2能听到鸟语的弟子孔子的弟子中有一个叫公冶长的人,能够听懂鸟语,却因此而被误当杀人凶手锒铛入狱。后来在狱中他听到麻雀叽叽喳喳说,某个地方有一辆装粮食的车翻了,粮食撒的到处都是,麻雀吵着要去吃粮食,监狱长派人去查看,果真如此,于是他就被释放了。
孔子听说公冶长入狱的消息以后说,公冶长是一个值得把女儿许配给他的人,他虽然遭受牢狱之灾,但是并非他的罪过。于是孔子就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了他,说孔子有特异功能,可能很多人都不相信,因为司马迁曾经还写下“子不语怪力乱神”,说孔子从来都不谈论神鬼之事,这给后人一个印象。孔子是一个不信神鬼之人,其实后来有人做了不同的解读,当时的语境是叶公向子路问孔子为人,子路没有回答,孔子知道以后说,你为什么不说?他是用功学习时便忘了吃饭,以至于快乐的忘记了忧愁,不知道衰老即将到来的人。还说,其实我并不是生来就有知识的人,而是爱好古代礼德、勤奋敏捷求取知识的人。孔子说到这里停下来不说话,唯恐用力分心扰乱了心神。过了一会儿孔子才说,三人行必有我师,我选择他的长处加以学习,改正他有我也有的缺点。
在孔子停下来的那段时间里,究竟发生了什么?有功能的修炼人看到的场景是当孔子说自己的知识都是靠勤奋求取得来的时候,突然他看到了令人不安的景象,孔子知道他自己说错话了,因为有很多他讲出来的道理和知识都是来自“神”的启示,而他并没有向世人讲清这一点,反而把一切归于后天努力学习所得了。更糟糕的是他停顿片刻以后并没有及时的纠正错误,反而继续顺着之前的思路说:“三人行必有我师”,仍然将自己的学识归功于自己的勤奋好学、不耻下问,勤奋好学当然是没有错了,但是孔子他作为教化世人的圣贤,却因此而局限了后人对于道的领悟。
就好比我们常常听说三分天才七分努力,这句话没错,但是更重要的是这三分天才才是最关键的。如果缺了这三分天才,就算是十分的努力,都不可能到达那么高的成就和造诣。这就是我们所熟知的爱因斯坦、特斯拉、牛顿等等天才科学家所走过的路。孔子也是这样,他的天赋异禀是他拥有的大学问,但是他却到了晚年才真正的悟道。
No.3向老子问道人们常常议论孔子和他同时代的老子究竟谁更高?其实他们是没有可比性的,孔子是儒家文化的创始人,教的是做人的道理,因此后世乃至西方社会都把他视作是哲学家、教育家一代大师,而老子是道家的鼻祖,教人如何悟道成仙、出世间的道理。他洋洋洒洒写了五千言《道德经》留给后人便绝尘而去,也就是说孔子讲的是人世间的道理,而老子讲的已经是超出世间的道理了,一个是做人的理,一个是悟道的理,谁高谁低大家自有判断了。
孔子一生中有多次的机会向老子请教,最早的时候是孔子17岁,老子主动邀请他共同主持一个朋友的葬礼。第二次是孔子25岁的时候,依然是向老子请教丧葬等周礼方面的事情。在鲁昭公二十六年之后,根据《史记》和《孔子家语》记载,孔子和南宫敬叔来到洛邑向老子求教,这次孔子不再谈礼制,而是谈仁义了。临行的时候,老子送至黄河之滨,见河水滔滔,孔子不觉叹道,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河水不知何处去,人生不知何处归?
孔子面对的河流感叹,逝者如斯,自己年华老去,却不知道自己该要做什么。老子和孔子的对话都文言文,为了方便大家阅读体验,直接翻译白话了。老子说,人生于天地之间本来和自然就融为一体,人的生老病死和大自然的春夏秋冬其实没有什么区别,自然而生,自然而死,顺其自然就不会迷失本性。心中常想着功名利益才会焦虑,才会生出烦恼。
孔子解释说他自己担心仁义不能施行,天下战乱不能停止,国政不能清明,而人生匆匆几十年,所以才会有一种大丈夫生于世间,却不能够建功立业,为民众做些事情的感慨。老子答道,天地没有人推动却自然运行,日月没有人推却可以井然有序,飞禽走兽不用人造,也可以欣欣向荣,这些都是自然而然的事情,哪里用得着费神呢?人的生死荣辱都是自然之道,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国政自然清明,人心自然归正,哪里用得着去提倡仁义礼乐?越是提倡这些离人的本性则越远,就像是击鼓追人,你敲得越响,那人就跑得越快。
回到鲁国,众弟子问孔子与老子见面的情况,孔子说:“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龙兴风云之中,吾不知其上下,老子其龙乎?”意思就是说他知道鸟能飞鱼能游,但是龙在风云之中,我不知道他是怎么腾云降雾的,老子就像龙一样吗?看得出孔子他认为老子的思想是深不可测的。再见老子的时候,孔子已经是51岁了,他听说老子回归宋国沛地隐居,特意携弟子拜访老子,老子见孔子来访问道,一别十数载,闻说你已经成为北方大贤才,此次光临有何指教?孔子拜道,弟子不才,虽精思勤习,然空有十数载,未入大道之门,故特来求教。
老子说,道深沉矣四海,高大矣似山,遍布寰宇矣而无处不在,周流不息矣而无物不至,求之而不可得,论之而不可及也!道者,生育天地而不衰败,资助万物而不匮乏者也。天得之而高,地得之而厚,日月得之而行,四时得之而序,万物得之而行。孔子听到以后不禁赞叹道,阔矣!广矣!无边无际!吾在世五十一载,岂知寰宇如此空旷广大矣!
老子道,圣人处事,遇事而不背,事迁而不守,顺物流转,任事自然,调和而顺应者,有德之人也,随势而顺应者,得道之人也。知此大道也,日月交替、天地震动、风吼海啸、雷鸣电击而泰然处之。孔子不禁心旷神达说,吾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今五十一方知造化为何物矣!造我为鹊则顺鹊性而化,造我为鱼则顺鱼性而化,造我为蜂则顺蜂性而化,造我为人则顺人性而化,鹊、鱼、蜂、人不同,然顺自然本性变化却相同,顺本性而变化即顺道而行也,立身于不同之中。游神于大同之境,则合于大道也。孔子终于开窍踏入了大道之门,从他说自己“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孔子真正得道应该是在七十以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