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礼乐制度崩塌周郑暗自较量,西周天子丧

全文共字,阅读时间约为3分钟

中国的礼乐文化起源于上古时期,中国的礼乐更多的是对神明等的崇拜以致祭奠。不同于外国所挖出的青铜器,主要作为兵器,而从中国挖掘出的青铜器。

以礼器和乐器为主,也就是说,中国古代的青铜器主要用于礼乐,这就可以看出,礼乐文化在中国的重要地位。

我们所说的三皇五帝时期,领袖的传承方式—禅让制,其实就可以看做成一种礼的意识,只是还尚未形成礼的制度。

而说从我们整个历史贯穿当中,可以看见古人对乐的追求一直存在,闲人雅士,也都是以古琴古瑟等乐器来陶冶情操。可见,礼乐文明在我们古代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文明。

一、礼乐文化

1、礼和乐的含蕴

礼,来源于古代祭奠神明而形成的特定的行为方式;乐,来自于古代人对山川草木、虫鱼鸟兽等的主观的内心的情感表达。

礼乐制度在古代统治者心里有着崇高的地位,各时期的统治者用不同形式的歌曲,舞蹈或礼仪制度来规范他所管理的百姓的行为举止,从而能够约束百姓的行为,以达到维护统治的目的。

2、礼乐的历史发展历程

中国的“礼”“乐”起源于远古时期对神明的崇拜,祭奠神明时上供的礼品,击打礼器的传乐,算是最早的礼乐仪式。后来,随着朝代的更迭,礼乐制度不断发展,在每个朝代都发挥了比较重要的作用。

在夏朝时,礼乐制度开始正式有所建立,“礼仪以为纪”的思想广泛传播。但是由于夏朝缺少文字的记载和考古出土的古物材料的不足,无法对夏礼有所考察。商朝有了大量的有关殷墟的考古材料的发现和众多的文字材料的记载,使得商礼得到突破考察。

而到了周代,礼乐制度可以说是达到了相对成熟的阶段。据《左传》记载,周乐多达数十种,而且周代还专门设立礼乐官职“春官”,来对歌舞乐进行管理和规范。而且据《周礼春官》,周朝还设立了大司乐教国人礼乐。

而且周代的礼乐还被赋予了丰富的人文色彩,从而产生了诸多关于周礼的典籍。例如,流传千古、保存至今的众多儒家经典《礼仪》《礼记》《周礼》,这些经典中记载了周朝形成的婚、丧、祭、奠、朝、冠等一系列礼乐制度和官职制度的礼仪和礼制。

3、促进礼乐文化发展的两大重要任务

周公子是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人物。他改造发展殷商时期的礼乐,从而形成一套系统化的行为规范典章,并向礼乐中加入“德”这一重要元素,为后世礼乐产生伦理教化的内涵打下基础。

孔子是古代礼乐文明发展的另一个非常重要的人物。孔子的儒家思想和礼乐休戚相关,非常重视礼乐对人们的教化。

比如儒家思想,最重要的是“仁”,而仁也是礼乐之道。而且孔子曾提出礼乐文化扎根于人性,与人性的需求紧密相连。

而且礼乐文化也是表示人与其他的虫鱼鸟兽不同的一种文化,他能表现人的主观情感,表现人对客观事物的主观体验,因此,也可以来陶冶人们的情操,具有一定的教育意义。

二、礼崩乐坏

春秋战国时期,是各主称霸,列国争强,战乱纷争,战火频繁的乱世时期。在这种社会环境下,礼乐制度受到重大冲击,失去了可以赖以生存的社会土壤环境。

1、西周是礼崩乐坏形成的导火线

周代不同于殷商,制定的礼乐制度等级森严,“礼”被用来区分贫贱,已经开始有些偏离礼乐初心,只是维护封建贵族的等级秩序,巩固贵族内部团结,有效地管理百姓。而后来周室王权不断衰落,出现各诸侯国争相称霸的局面。也就导致西周成为了礼崩乐坏的一个导火线。

2、周幽王烽火戏诸侯,失去诸侯信任。

烽火戏诸侯是西周末年的一个非常知名的历史故事,讲的是周幽王为了让自己的宠妃褒姒一笑,竟不惜得罪诸侯国,失去诸侯国的信任,而点起烽火。

我们都知道,烽火在古代代表战争发动的象征。看到诸侯国为护驾而赶来救驾却被戏弄,褒姒的确笑了。但从此之后,我也不再信任,以致西周被灭的悲惨结局。

3、周郑交质背后原因的分析

周郑交质指的是周平王不堪国力日渐衰微,不惜与郑庄公交换人质。周郑交质是周朝衰弱的一个转折点,之前强大无敌的中式王朝居然能够接受这样一个屈辱的、代表和诸侯国平等的契约。

足以看出周室王朝在这时的势力已经无法凌驾于诸侯国之上,周室王朝的权威受到极大的威胁。这时的周朝,在诸侯国眼里只是一个光杆司令,已经没有实际的权力了。

导致各诸侯国都争相称霸,实力不断扩大,野心不断膨胀,都想抢夺周室所拥有的至高无上的皇家特权。

西周可以说是礼乐制度的一个强盛的阶段,礼乐等级严格,给当时的人民和社会带来了一定的益处。但随着周朝势力的式微,隔住后果的势力不断增强,原有的相对稳定的礼乐体系遭到破坏,最终造成礼崩乐坏的局面。

参考文献:《史记》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grrz/70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