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周天子自坏礼法,不是始于三家分晋

得了白癜风怎么治 http://baidianfeng.39.net/a_yufang/131119/4293352.html

《资治通鉴》开篇记载的第一件事,便是三家分晋:

二十三年(戊寅,公元前年)初命晋大夫魏斯、赵籍、韩虔为诸侯。

晋国大夫魏斯、赵籍、韩虔,向周威烈王请封侯而周天子同意了,是为魏文侯、赵烈侯、韩景侯,战国七雄的魏国、赵国、韩国就此诞生,拉开了战国时代的序幕。

“初命”,用了个“初”,是说第一次,以前从没有过,这件事的发生,意味着周王朝统治名分的丧失和礼崩乐坏的开始。

那么晋国为何会发生这样的事呢?司马光说“三家分晋”是周天子自坏法礼所导致的,也确实是如此,但周天子自坏礼法却并不是从三家分晋开始的,早在春秋时期晋国的“曲沃代翼”事件就已经开始了。

公元前年,晋穆侯去世,其弟殇叔驱逐原本的继承人公子仇自立,然而公子仇和弟弟成师又领兵攻杀了殇叔,公子仇继位,是为晋文侯。儿子晋昭侯继位后,为安抚公族势力,把叔叔成师封到了富饶的曲沃,成师后来被称为曲沃桓叔。不过这次分封其实也是不合周礼的,因为成师的封地曲沃,要大于晋国的政治中心翼城。

曲沃本来就富庶,加上曲沃桓叔“有德”,又有拥立之功,威望也高,很多人才都去投奔曲沃。这样曲沃渐渐地成为了晋国的第二个政治文化中心。不知是曲沃桓叔发达了有了夺位的想法,还是本来就有野心,总之他开始对翼城用兵。但此时的晋国公室力量还不弱,曲沃桓叔到死也没有成功。

之后曲沃桓叔的子孙们多次攻打翼城,周天子也多次介入阻止,因此曲沃一直没有得逞。

直到公元前年,曲沃武公先消灭翼城周边小城、然后再攻打翼城的方式,最终攻杀了晋侯缗。接着曲沃武公并把翼城的财物分给了周釐王。周釐王贪图这些财物,同意曲沃武公为新的晋侯,曲沃武公成为了晋武公。这就是“曲沃代翼”。

曲沃代翼的影响是深远的,这种违背周礼的事件,是对宗法制公信力的消解,导致了有野心的宗室子弟“敢想敢干”,给诸侯国带来了动乱,毕竟有成功的榜样嘛!大家有样学样。

而周釐王不但不阻止,还认可了曲沃的地位,这就变相鼓励了以下克上的风气。从此,春秋时期,小宗取代大宗的事情经常发生。

同时,晋国武公之子晋献公上位后,出于对自家的“奋斗”经历,晋献公开始对诸公子充满了戒心,遂在晋国产生了一个不成文的制度,就是驱逐晋国公子,甚至杀死,使得晋国成为了少数没有公族的诸侯国。晋文公重耳也是在这种背景下不得不出走的。

没有了主干晋国公族,这导致卿大夫的势力越来越大,后来晋国权力被范氏、中行氏、智氏、魏氏、赵氏、韩氏所把控,最后韩、赵、魏像曲沃代翼那样,三家分晋。

“曲沃代翼”是由小宗取代大宗,好歹还算是晋国贵族自己内部人的事,而三家分晋是晋国宗室之外的人干的,是卿大夫取代公侯,是以下克上,这明显要比宗室内斗严重的多,毕竟宗室是小圈子的范围,而卿大夫的圈层人数要多的多,要是都效仿的话,那作乱的人的数量要比宗室之间相争要多得多,产生的危害范围也要大得多。

因此,司马光将“三家分晋”作为《资治通鉴》的开篇,强调君臣上下名分对稳定政权的重要性。

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总结道:

“君臣之礼既坏矣,则天下以智力相雄长,遂使圣贤之后为诸侯者,社稷无不泯绝,生民之类糜灭几尽,岂不哀哉!”

从此,凡是有实力者、聪慧者皆想称侯称公、称王称霸。之后又发生了田氏代齐又一件外来人夺取领导权的事,诸侯之间攻伐灭国更是激烈了。

所以司马光将“三家分晋”这件事作为《资治通鉴》的开篇,因为这件事的“意义”实在是非同寻常、影响恶劣。

这与后世司马懿高平陵之变和司马昭当街公然弑杀少年皇帝曹髦造成的影响几乎是一样的,导致凡是有点实力、自己觉得自己还蛮厉害的,就敢自立为皇帝,或者弑君夺权,这样的事在魏晋南北朝达到了极致。

所以,君臣之间的名分不能乱,不然将会对天下秩序带来动乱,得在事情出现端倪的时候就制止住,才不会导致后面无法控制的局面。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grrz/70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