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津朝王遭绑架的周天子,被迫与诸侯见面行

孟津朝王是先秦史上一个真实事件。据《战国策》秦策记载:梁君伐楚胜齐,制韩、赵之兵,驱十二诸侯以朝天子于孟津。此事在《战国策》齐策也有出现,可以相互参照和验证。梁君原指魏惠王,惠王九年即公元前年,魏国将都城从安邑迁到了大梁,从此历史上就称之为梁惠王。《孟子》开篇便是梁惠王的典型形象,他铜臭气十足地问孟子:老家伙,你从千里之外而来,给我带来什么好处吗?孟子回答:大王何必谈好处,我们可以谈仁义嘛!原文仅寥寥数笔,活画了两位先秦人物。真实的孟津朝王,其细节已不可考,我们倒是能通过资料了解当时的大致情形,“朝王”在周代之初,曾经是一项非常重要的礼仪,被称作朝礼。经过上古和夏商时期的文明积累,到了周代,礼乐制度已发展得相当完备,人们衣食住行和社会交往皆有既定的礼仪,在王室与贵族中尤其如此,后来流传的《周礼》、《仪礼》、《礼经》就记录了这些内容。较为可惜的是,朝礼的完整内容早已亡佚,只能从先秦典籍中见到零散记录,专家们还考证出“朝礼”与“觐礼”有相似之处,而“觐礼”篇目至今仍记录在《仪礼》一书中,可作参考。朝觐之礼最早都是天子与诸侯相见的礼仪。根据《周礼》记载,“春见曰朝,夏见曰宗,秋见曰觐,冬见曰遇”。大体可以知道,当时的朝礼,首先时间上有约定,周天子工作很忙,诸侯又很多,所以只安排诸侯春季朝见;其次,诸侯要亲自前往王城向天子汇报工作才叫朝,如果天子到达诸侯领地,诸侯再来汇报工作,那就是巡。除此之外,从觐礼中可知,朝礼应有一整套复杂而隆重的仪式。当诸侯行到距王城约50里时,天子将会派使者前往郊迎,郊迎地点要搭出专门的帷宫,以便进行各种郊迎礼仪。诸侯进入王城后,天子再派使者安排专门馆舍,诸侯要向使者适当表示谢意,也有礼仪。接下来将会有信使专程上门,通知朝见的日期,依然有礼仪。到正式朝见那天,是礼仪的高峰,对诸侯穿什么衣服、戴什么帽子、乘什么颜色马车、插什么旗帜、戴什么玉饰、挂什么弓,都有讲究。等诸侯到了王宫,究竟从哪边进门,走哪边的台阶、立什么部位、朝什么方向、做什么动作、说什么话、献给天子什么礼物,更是事无巨细,全部有规矩可循,每一处细节都体现出天子的威仪与诸侯的谦卑。不过,到了礼仪最后,天子总是要赏赐给诸侯车马和礼服,用来体现自己的仁厚。当然,这仅仅是早先的朝礼。渐渐地这项礼仪普及了各诸侯国,各国卿大夫拜见自己的诸侯时也称朝,这已下降了一个层次。到了战国时期,某诸侯一时称了霸,就要威胁其他弱小诸侯前来办外交,也叫做朝,是时的礼崩乐坏可见一斑。到了后来,朝的含义还得到了更为广泛的普及,《说文解字注笺》上载,晨见曰朝…子于父母、妇于舅姑皆是。可以看到,就连子女见父母也称作朝了。至于我们现在耳熟能详的所谓朝庭、朝政、上朝、朝拜、朝服等等词汇,无不是朝礼内涵的发展和延续。在孟津朝王事件中,尽管从形式上依然是诸侯与天子的朝礼,但史书中记录成“驱十二诸侯以朝天子”,一个“驱”便显示了梁惠王的专横霸道。周天子早在东周之初就已经式微,偏安于洛阳一隅,到梁惠王的时期,随便一个诸侯国都要比王城地盘大,彼时的周天子更是诺诺,根本不指望诸侯能来朝觐,只要不被诸侯欺侮就已经阿弥陀佛。由此可见,所谓孟津朝王,不过是梁惠王借周天子之名,行号令天下之事,真实目的是想增加人气值,提高知名度罢了。毕大费/文主要参考资料:《周礼.春官.大宗伯》、《仪礼.觐礼》、《战国策.齐策》、《战国策.秦策》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grrz/73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