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分昼夜等长古帝曾祭日天坛斋宫

春分,是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四个节气,今年的春分是今天23时33分,春分是古代的大日子,这一天古代帝王会祭祀日。春分:古代以立春至立夏这段时间为春季,而春分正好处于正中,因此得名春分,汉代董仲舒在《春秋繁露》中就有写道:“春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这一观点也被现代天文学所证实,现代天文观测到这一天,太阳到达黄经零度直射赤道,昼夜等分,春分之后,北半球昼更长,夜更短,南雁北飞,雷电也将随雨而至,春分这天大家喜欢玩立蛋游戏,原因是这一天地球的磁场相对平衡,而早在年前中国古人就开始玩这个游戏了,除此之外还有放风筝、吃春菜、祭祖、放风筝、酿酒等习俗,古代中国这一天最重要的活动是帝王祀日。春分祀日:帝王春分祭日的活动起自远古时代,那时候祭日(太阳神)是最隆重的礼节,夏商周三代之王要出都城东边四十六里,设坛祭祀太阳,周代,王自称周天子,以天为最高,日的地位下降,祭祀也改为帝王春分祭日、夏至祭地、秋分祭月、冬至祭天。明清祭日:对于天地日月的祭祀都要设坛,元朝时大都城就建有日坛,如今的日坛建于明嘉靖九年(公元年),又名朝日坛。原为明锦衣卫萧瑛地,提到这个就不得不说嘉靖复周礼,也就是明代著名的大礼议事件,嘉靖登基后不遗余力地推行天地分祀,恢复周礼,其实根本原因是为了自己亲爹兴献王“称宗入庙”,最终的结果就是兴献王被追为明睿宗,入享太庙,后来又发生了很多事(感兴趣以后我单独说),于是嘉靖绞尽脑汁把朱棣的庙号从太宗改成了成祖,创了历史先河,倒霉的仁宗皇帝朱高炽则被移出了太庙正殿。日坛:大礼议对明代的影响十分深远,暂且不提,对于祭祀与建筑的影响主要是,嘉靖天地分祭,营建了天坛、地坛、日坛、月坛和先蚕坛,但日坛正式作为帝王祭祀太阳的场所是在明隆庆元年(年),在此之前祭祀太阳都是在天坛圜丘外从祭,后明崇祯,清乾隆、嘉庆和道光四位皇帝曾到日坛亲祭,最后一次是清宣宗于道光二十三年(年)亲祭,此后祭日的礼仪渐渐荒废,直到辛亥革命后彻底终止。日坛西向(也就是朝西),白石砌成一层方台,坛面明代为红琉璃,以象征大明神太阳,清代改为方砖硬砌,四周有埴墙(也就是矮围墙),正西有白石棂星门三座,其余三面各有一座,西门外有燎炉、瘗池,东为神库、神厨、宰牲亭、钟楼等,如今日坛建筑仍存,不对外开放,我们可以观看到与祭日相关的建筑只有天坛。祭日礼仪:明代皇帝祭日时,用奠玉帛,礼三献,乐七奏,舞八佾,行三跪九拜大礼,到了清代则改成了迎神、奠玉帛、初献、亚鲜、终献、答福胙、车馔、送神、送燎等九项议程,每逢甲、丙、戊、庚、壬年份,皇帝亲自祭祀,其余的年岁由官员代祭。在祭祀之前需要斋戒,大祀之前,帝王必须先到斋宫内独宿,不理刑名、不办事(有紧要事仍办)、不宴会、不听音乐、不入内寝、不问疾吊丧、不饮酒、不茹荤(肉还是吃的,只是里边不放葱姜蒜啥的)、不祈祷、不祭神、不扫墓,这种活动名为“斋戒”,也叫“致斋”。雍正九年(年)以前,皇帝都是在天坛斋宫内斋戒的,雍正继位后(怕死)在紫禁城内另建了一座斋宫,称“内斋”,同时将天坛内的斋宫称“外斋”,皇帝基本上也不再前往天坛的斋宫斋戒了,只是在祭天前一日子时(约23点),从“内斋”移往“外斋”,称“致外斋”。虽然清代天坛的斋宫使用的时候并不多,但依然是重要建筑,如今这座保存完好的小紫禁城还留有很多的看点,比如无梁殿、内外两道护城河、寝殿等,如今斋宫的玉兰花正是盛开时,也是斋宫的一大看点,我是行走在光阴废墟的码字君,这次的故事太长,感兴趣可以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grrz/75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