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诸侯们抛弃的儒家思想,却在汉代被当成

中科白癜风看皮肤病更专业 http://www.pfzhiliao.com/

全文共字,阅读时间约3分钟

相信大家都听说过汉武帝刘彻即位之后,抛弃组祖父辈的黄老之术,开始走上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治国道路,在他的励精图治之下,汉朝走向了富强之路,成为了一段佳话。

可是,时间向前推移,我们会发现,儒家思想在战国那个硝烟四起的时代却并不未各路诸侯所看好,几乎没有国家采用儒家思想治国,而是被当成是一种理想化的境界。

当然,儒家的不同境遇是跟所处的历史时期不同有很大关系,但是儒家在战国不受欢迎,而在汉朝武帝时期受到推崇是有一定的原因的。

在那个兵荒马乱的时代,没有哪个诸侯国会采取儒家的思想去治国,因为这样很可能就失去了生存的机会,随时都可能被吞并。

而在汉朝大一统时期,就需要一种思想去禁锢人们的内心,安定社会,儒家就被选中,那么,儒家究竟有何弊端和过人之处,两个时代的君王对它的态度又是如何的呢?

一、战国时期的儒家

1、儒教创立

众所周知,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丘是鲁国人,作为姬姓国,鲁国一直被视为是遵循周礼的国度,在那个兵荒马乱的时代,世人皆称“周礼尽在鲁矣”,鲁国非常重视礼乐制度。

所以后来才有了孔子为了避免礼乐崩坏而创立的儒教。孔子希望可以恢复周礼,让世人重归“王道”,但无奈鲁国气数已尽,最终灭亡,定格在历史长河之中。儒教并没有伴随鲁国的灭亡而消弭,而是经由孔门学子之手,传遍中华大地,并深入人心

2、不合时宜

要说战国时代的终结,就不得不提到秦国的商鞅变法,为了能够在众诸侯中脱颖而出,诸侯王们不得不采取更加激进的政策来强兵备战,生存作为第一要务,当然无暇顾及国家治理。

事实也证明,秦国通过商鞅变法,通过法家思想完成了革新,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大一统时代正式开启。作为百家争鸣中的一个流派,儒家显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

二、秦汉时期的儒家

1、秦王暴政

作为以新手启航的大一统王朝,由于没有借鉴,秦王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只得采取激进的手段,包括焚书坑儒等一系列动作都是为了从思想上震慑残余反抗势力和百姓,以达到维持一统局面。

只是大一统王朝与战国乱世大相径庭,一直沿用法家思想治国最后的结局只能是二世而终,这也为之后的大汉王朝提供了教训

2、高祖厌儒

高祖刘邦对儒家颇有厌恶之意,虽然他颇会用人,也能体恤百姓疾苦,但是一旦身登帝位就难免心态发生变化,高祖在采取治国之道的时候,充分借鉴了秦始皇制定的一些规矩,稍加改动之后变成了自己的政策,所以刘邦在位时汉朝的统治可以说并不算稳固

3、文景时期的儒家

文帝、景帝父子二人创造了中国历史上久负盛名的“文景之治”,尤其是文帝时期,国家整体开始倾向于,主张与民休息,无为而治,中华大地呈现出难得的盛世景象,直至景帝依然沿用父亲的治国之策

后来的窦太后也深受影响,以至于后来使得武帝的计划推迟。这一时期国家富足,百姓安居乐业,是一段稳定的过渡时期,这一现状被汉武帝终结,开始走上历史舞台的中央

三、汉武帝独尊儒术

1、中央集权

汉朝时期,皇帝与臣子之间的阶级关系发生了巨大变化,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维护封建王朝的存续,皇帝与大臣的争权时刻都在上演。武帝时期,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方针,得到了汉武帝的认可

只是这里所提到的儒术不仅仅只包含狭义的儒学,而是包含了兵、法、道等诸子百家的学说杂糅出来的新学说,只是用儒家内涵进行阐释。儒家所提倡的礼乐制度,尊崇“王道”,正是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所需要的。

2、统一思想

  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文景二帝时期一直推崇,无为而治也存在很多,作为统治者最不希望朝廷对于天下的控制减弱,于是儒家作为统治者维持思想统一的工具,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这也成为了后世遵循的典范,并一直持续了两千余年。同时,推行儒家思想目的也出于维护大一统思想,让国家更像一个整体,这种大一统概念也随之深入人心。

作为统治者的,儒家的出现并非偶然,战国时代群雄逐鹿,儒家思想很难崭露头角,而这种思想却与大一统、集权思想相契合,能够很好地控制人们的思想和言行,对于维护统治、社会治安以及统一思想有着很重要的作用。

独尊儒术之后,诸子百家的争斗才算是告终,儒家作为维护的思想,得到了统治者的垂青,为之后的封建王朝统治找到了方向。原本被各路诸侯嫌弃的思想,却一跃成为统治中华大地数千年之久的正统思想,看来,“王道”以及“大一统”思想在那个时候的确是

参考文献:《史记》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grrz/7530.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