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记》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选集,共二十卷四十九篇,书中内容主要写先秦的礼制,体现了先秦儒家的哲学思想(如天道观、宇宙观、人生观)、教育思想(如个人修身、教育制度、教学方法、学校管理)、政治思想(如以教化政、大同社会、礼制与刑律)、美学思想(如物动心感说、礼乐中和说),是研究先秦社会的重要资料,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
核心书摘
《礼记·学记》阐明了教育的目的及作用,教育和教学的制度、原则和方法,教师的地位和作用,教育过程中的师生关系以及同学之间的关系,比较系统而全面地总结和概括了中国先秦时期的教育经验。其文言简意赅,喻辞生动,文势流畅,具有一定的艺术性。
关于作者
戴圣,字次君,生卒年不详,祖籍梁国甾县(今河南省兰考县、民权县),生于梁国睢阳县(今河南省商丘市睢阳区)。西汉时期官员、学者、礼学家、汉代今文经学的开创者。后世称其为“小戴”。
戴圣与叔父戴德曾跟随后苍学《礼》,两人被后人合称为“大小戴”。汉宣帝时,戴圣以博士参与石渠阁论议,官至九江太守。
著作有《礼记》,为儒家经典著作之一,即《小戴礼记》传为圣编。《汉书》记载成书于汉建初七年(80年)。
咸淳三年(年),宋度宗赵禥以其籍贯地诏封戴圣为“考城伯”。
学什么
1.礼记的渊源
2.古代的科举制度
《礼记·学记》原文
发虑宪,求善良,足以謏闻,不足以动众;就贤体远,足以动众,未足以化民。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兑命》曰:「念终始典于学。」其此之谓乎!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比年入学,中年考校。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九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反,谓之大成。夫然后足以化民易俗,近者说服,而远者怀之,此大学之道也。《记》曰:「蛾子时术之。」其此之谓乎!
大学始教,皮弁祭菜,示敬道也;《宵雅》肄三,官其始也;入学鼓箧,孙其业也;夏楚二物,收其威也;未卜禘不视学,游其志也;时观而弗语,存其心也;幼者听而弗问,学不躐等也。此七者,教之大伦也。《记》曰:「凡学官先事,士先志。」其此之谓乎!
大学之教也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不学操缦,不能安弦;不学博依,不能安《诗》;不学杂服,不能安礼;不兴其艺,不能乐学。故君子之于学也,藏焉,修焉,息焉,游焉。夫然,故安其学而亲其师,乐其友而信其道。是以虽离师辅而不反也。《兑命》曰:「敬孙务时敏,厥修乃来。」其此之谓乎!
今之教者,呻其占毕,多其讯,言及于数,进而不顾其安,使人不由其诚,教人不尽其材;其施之也悖,其求之也佛。夫然,故隐其学而疾其师,苦其难而不知其益也,虽终其业,其去之必速。教之不刑,其此之由乎!
大学之法,禁于未发之谓豫,当其可之谓时,不陵节而施之谓孙,相观而善之谓摩。此四者,教之所由兴也。
发然后禁,则捍格而不胜;时过然后学,则勤苦而难成;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燕朋逆其师;燕辟废其学。此六者,教之所由废也。
君子既知教之所由兴,又知教之所由废,然后可以为人师也。故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
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此四者,心之莫同也。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
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其言也约而达,微而臧,罕譬而喻,可谓继志矣。
君子知至学之难易,而知其美恶,然后能博喻;能博喻然后能为师;能为师然后能为长;能为长然后能为君。故师也者,所以学为君也。是故择师不可不慎也。《记》曰:「三王四代唯其师。」此之谓乎!
凡学之道,严师为难。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是故君之所不臣于其臣者二:当其为尸则弗臣也,当其为师则弗臣也。大学之礼,虽诏于天子,无北面;所以尊师也。
善学者,师逸而功倍,又从而庸之;不善学者,师勤而功半,又从而怨之。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及其久也,相说以解;不善问者反此。善待问者,如撞钟,叩之以小者则小鸣,叩之以大者则大鸣,待其从容,然后尽其声;不善答问者反此。此皆进学之道也。
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必也听语乎,力不能问,然后语之;语之而不知,虽舍之可也。
良冶之子,必学为裘;良弓之子,必学为箕;始驾者反之,车在马前。君子察于此三者,可以有志于学矣。
古之学者:比物丑类。鼓无当于五声,五声弗得不和。水无当于五色,五色弗得不章。学无当于五官。五官弗得不治。师无当于五服,五服弗得不亲。
君子曰:大德不官,大道不器,大信不约,大时不齐。察于此四者,可以有志于学矣。
音频摘要
名香泛窗户达岫对壶觞
从今天开始,我们又要开始和大家恭敬至诚的开启一个新的浅读经典学复盘系列。十三经二十五史,到今天我们已经读了一部分,包括《资治通鉴》、《孟子》、《大学》、《道德经》,包括《黄帝内经》的《素问篇》和我们刚刚结束的浅读《黄帝阴符经》学复盘等等等等。那今天开始呢?我们要和大家恭敬至诚的来浅读《礼记》学复盘。
《礼记》是战国到秦汉时期,儒家论说或者解释礼制的文章汇编,小的时候背《三字经》都背过,叫大小戴,注礼记,述圣言,礼乐备。所以呢,《礼记》这部书啊,主要是对礼制、礼仪的记载和论述。这其中啊,就涉及到秦汉以前的社会组织、生活习惯、道德规范、文物制度等等各种各样的社会情况,也反映了儒家学说的政治哲学和伦理思想,这些呢,都是研究古代历史的重要材料了。
《礼记》这本书最值得一提的是啊,全书都是用散文体写成的,一些篇章呢,是非常具有文学价值,有的用短小生动的故事,讲一个道理,有的叙事磅礴,结构严谨,还有的言简意赅,意味隽永,更有甚的是擅长心理描写和刻画,所以书中收录了大量的富有哲理的格言警句,读起来精辟而深刻。
我们都知道,后来南宋的理学大家朱熹从《礼记》当中摘出了《中庸》和《大学》两篇分章断句,加以注释,然后与《论语》、《孟子》就合为四书。这四书除了《论语》之外啊,我们都已经从管理学和复盘学的视角和大家共读过了。今天呢,我们就要开始读《礼记》。
很多人说这个经、传、记,这是怎么分的呀?其实汉代的时候啊,是把孔子定的典籍统称为经,这个和佛教当中说的经还不一样。孔子的弟子们呢,对孔老夫子定的这些经的解说就是传或者记了,那《礼记》也是因此得名的。也就是说,《礼记》就是对礼的记啊,就是对礼的解释。
到了西汉前期,《礼记》其实共有篇,谁写的?大小戴,著《礼记》嘛,作者是西汉理学家大戴(戴德)和他的侄子小戴(戴圣)。
相传啊,这戴德选编了其中的85篇,史称为《大戴礼记》。在后来的流传过程当中,若断若续,据说到了唐代呢?只剩下39篇了。
戴圣呢,选编了其中的49篇,称为《小戴礼记》。东汉后期啊,大戴本就不流行了,以小戴本,专称为《礼记》,后来又和《周礼》、《仪礼》合成为三礼,郑玄作了注,于是地位上呢,就上升为经书典籍的经。
既然提到了作者啊,我们应该认认真真的介绍一下大大小戴,著《礼记》的这大小戴,刚才我们说了,大戴叫戴德,姓戴名德字延君,延长的延,君子的君,现在关于他的生卒年月日已经无从考证了,但大概知道他是西汉时梁人,就是现在安徽的砀山人。戴德是汉代的礼学大家,今文礼学大戴学的开创者。
他的侄子就是小戴,叫戴圣。戴圣是在西汉当官儿的啊,也是一个著名的学者,他是汉代今文经学的开创者。现在在历史考证上,也不知道小戴戴圣具体的生卒年月了。小戴姓戴名圣,字次君,世称小戴,他和他叔叔戴德共同学习礼,然后呢,在宣帝的时候给小戴还以博士,参与了石渠阁的论议。
这小戴以博士的身份,这个博士和现代的博士不是一回事儿啊。这博士在古代的时候是一个官儿名,秦汉的时候呢,这个博士这个官儿,专门儿是掌管书籍文典、通晓史事的这么一个官儿。
后来呢,就成为学术上专通,一经或者精通一艺,是教授生徒的这样一个官职的统称,叫博士说,我们都知道明代初期朱允炆,曾经就封过方孝孺被文学博士之,这和现在哪个大学这读完master,然后读doctor,那个博士不是一回事。
小戴呀,后来据说还担任过九江太守,那现在我们读到的《礼记》,都是《小戴礼记》。而我们今天要开始邀请大家共读经典,恭敬开启的是礼记当中的一个篇章,叫做《学记》。
《学记》是《礼记》当中一篇教育论文吧。在《礼记》当中呢,是世界上最早专门用来论述教育和教学问题的文献。
一般呢,大家都认为《学记》是中国战国晚期思孟学派的作品。后来郭沫若老先生考证啊,说这个《学记》的作者既不是大戴,也不是小戴,应该是乐正克。
乐正克号称活了多岁了,公元前年,大约到公元前年,他复姓乐正,乐就是音乐的乐,正,就是正邪的正,名克,克就是克敌制胜的克。
乐正克,他在战国的时候啊,出生在鲁国,是思孟学派的重要人物,应该说他是孟珂的学生,我们读《礼记》,读到《王制》篇的时候啊,有这个记载,叫乐正崇四术,立四教,意思是说呀,这乐正这哥们儿呢,是以职业作为自己的姓氏,他的祖先应该也是学官。
那这个乐正。是什么官儿啊?乐正是古代在宫廷中负责管理音乐的一种官儿,官名儿就叫乐正,后代呢,就都以这官名儿作为姓氏了,于是乐正就有了姓。
你说我们听说过复兴欧阳的,听说过复兴慕容的,还真没听说过复兴乐正的。据说乐正的复姓人口总数啊,在中国大陆和中国台湾省均未列入百家姓的前位。不过呢,在宋版百家姓当中排序为第位,在复姓当中呢,排序为41位。
战国时代啊,这儒教分为八个支派呢,其中呢,有一派就是乐正氏之儒,由此我们就明白了,这乐正克,在战国时代一定是一位很有影响力的学术人物,他主要的贡献呢,应该说就是撰写的教学理论的专著,叫《学记》。
我们和大家浅读《礼记》学复盘,读到《礼记》的《学记》这一篇呢,全文只有个字,篇幅短小精悍,可是内容却相当丰富,精辟深刻。应该说,《礼记》的《学记》篇是中国先秦时期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的概括合作。
《礼记》的《学记》这一篇呢,应该说是以我们曾经和大家共读过的《大学》为政治基础,以前不久我们刚刚和大家通过管理学视角共读过的《中庸》为哲学基础的,所以读《学记》之前要先读过《大学》,再读过《中庸》,再读《礼记》的《学记》篇,才能够融会贯通。
《礼记》的《学记》篇的内容呢?涉及了教育作用、教育目的、教育制度、教育内容、教育原则、教育方法以及师生关系、教师问题等等方面。所以,《礼记》的这一篇专门是对教育与政治的关系,学制、学校管理和教育教学原则方法进行了系统的论述,强调了教育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很多问题。
而且呢,读《学记》,你会感受到丰富的教育思想,感受到他精辟系统的理论概述。
好了,百闻不如一见啊,那接下来我们就恭恭敬敬用至诚心来起读礼记经典中的原文。
发虑宪,求善良,足以謏闻,不足以动众。发虑宪,发是这个出发的发;虑,思虑的虑;宪是宪法的宪,这虑宪其实是同义词,在这里面都当思臣讲。发虑宪,指的是执政者的思虑啊,要合于法度。你发布政令,发布政令干嘛呀?要求善良。善良,就是我们平时说善良邪恶的那俩字,求是,求贤若渴的求,说我发布政令,要选举贤能的人,征求品德善良的人士来辅佐自己。
会怎么样呢?足以謏闻,这謏字儿啊,通假字,这个字不太好写,左边呢,是一个言说的言,右边呢,是一个老叟的叟,这个字不常见,在这里呢,就读小啊,通大小的小,足以謏闻,就是说当我们发虑宪,求善良啊,这思虑合于法度,发布政令,选举贤能的人辅佐自己。这样会怎样呢?足以謏闻,这样可以得到小小的赞誉,得到小小的声誉,不足以动众。但是啊,却不可能感动老百姓,想都别想。
就贤体远,足以动众,未足以化民。后面紧跟着这句话的意思是,就贤体远啊,如果亲近礼贤下士,宽容异己,体恤老百姓,那这个呢,是足以动众的,就是可以感动民众了,未足以化民。但是啊,仍然不能改变民心。
你看啊,这礼记当中的文字一如既往,和各大经典中一样,优美极了。就贤体远,就是迁就、接近的意思,接近贤能的人叫就贤,亲近和自己疏远的人叫体远,就贤体远,说多好,足以动众,就是这是可以感动老百姓,但是未足以化民。起不到教化老百姓的作用,想改变民心不可能。
那我要想改变民心,我该怎么做呢?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如果你想感化老百姓的心,改变风俗,其必由学乎!没有别的好办法,那就一定得重视教育啊,要设学施教,没有更好的。
所以《礼记》《学记》篇开篇说的很明白呀,百年大计,教育为本。这一段话呀,无疑彰显的是儒家思想的本质,由表及里,让人忍不住要细细的去推敲。
你看这打天下,守江山啊,江山是什么呢?就是老百姓的心,守住了老百姓的心,就是守住了江山。化名也好,教育也罢,亘古至今,提了这么久,我们应该跳出画面看画,问个问题,什么是教育呢?我们不妨给咬文嚼字一回啊,我们去查查《说文解字》里的教是什么意思:上所施,下所效也。
这句话是《说文解字》里对教字的解释,我们能感受到教是本质,不是说教,不是我们在讲台上啊,站三尺讲台,抒满腔豪情,上满堂灌,然后学生就知道道理了,不仅仅是这样,除了课堂上的讲练结合,学以致用,还一定有生活中的言行一致以及言传身教。
所以《说文解字》里,教,上所施,下所效也。效,效仿的效。这就不难理解啊,社会对教师修为的要求为什么如此之高。
很多人说,以前啊,幼儿园教师没有小学教师赚的多,小学教师没有大学教师赚的多,这个其实从根儿上就不对了。我们怎么能让学习成绩不是很好的人去教我们孩子的第一棒呢?
比如说,现在很多人都说,哎呀,某某还是老师呢,不配当老师,没有为人师表啊。这其实说的都是什么,都是社会对教师修为的要求。
那教育的育是什么意思呢?育,养子使作善,为育。养子,不是说自己认养的儿子,养子是说家校共育的重要性,不能全扔给学校啊。
当然,一日为师,教师也就有了同等责任,而我们非常在意的是教师的使作善,也就是让这个人要学会回归本性,变得善良。
我们前一段时间在今今乐道读书会里,和大家前读《大学》学复盘,讲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后面有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再往后才是治国齐家修身等等。
也就是说呀,教育的内容其实是包罗万象,教育的对象自然也是千差万别,我们责任重之又重。引导我们的理念是什么呢?《礼记》中给出了全文的金句、书胆,叫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你说我背《三字经》的时候背的是人不学,不知义呀,没关系,这里的道和《黄帝阴符经》里讲的道和老子《道德经》里讲的道是一回事儿。
玉不琢很难成为一件很好的器物,那人要是不学习呢,也就不会明白天道宇宙自然法则运行的规律。
在年5月2号的时候,习近平总书记曾经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的讲话当中也引用过《礼记》中的这段话,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一个人的认知啊,是在不断的积累、实践、总结、改变的,认知是每个人成才的基石,在学习阶段一定得把这基石打深打牢,学习就必须求真、学问、求真理、悟道理、明事理。
不能满足于碎片化的信息,快餐化的知识,要通过学习知识,掌握事物发展的规律。慢慢的把知识变成认知,这才能通晓天下的道理,丰富学识,增长见识。人的潜力很显然是无限的,只有在不断学习、不断实践中才能充分发掘出来。
接着《礼记》中就说了,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是故是因此的意思啊;古之王者,古代的君主们;,建国居民,他们在治国理政,管理老百姓的时候,首先要舍学施教,叫教学为先。
接下来《礼记》说《兑命》曰,《兑命》是什么呀?《兑命》就是《尚书》当中的一个名篇叫《说命》,尚书《兑命》这个名片当中说什么呢?《兑命》曰:念终始典于学。典呢,是经典的典,说这念终始,始终要念着一个事儿啊,什么呢?典于学,就是设学施教要为主。其此之谓乎!说的正是这个道理啊。这个《尚书》的《兑命》篇里说的就是始终要以设学施教为主,这个道理。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这句话体现出先行儒家的教育思想。后来呢,被收入到了《三字经》当中啊,有的《三字经》版本里改了一个字,变成人不学,不知义。但不管怎么样吧,这句话就成为了脍炙人口的名言。
正所谓谦谦君子,温润如玉。你看这个古人啊,经常以玉来比喻人,用来形容人性内在的美好本质。我们读《论语》的时候,知道孔子与子贡之间曾经有一番颇具诗意的问答。
子贡曰,贫而无谄,谄媚的谄,富而无骄,骄傲的骄,何如啊?孔子就回答了说: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马上说,那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孔子回答说,赐也,恩赐的赐,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你要是喜欢。读十三经二十五史,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刚才子贡和孔老夫子这段话实在是可以反复玩味。子贡是孔子学生里边儿有钱的,那是富二代,富可敌国,贫穷和子贡有什么关系呀?所以他说的这个贫呢,是暗指颜回。
子贡的潜台词是说,我是能做到很有钱,富而无骄,我与颜回的那种贫而无谄啊,就是他很贫穷,但是呢,人不谄媚,这孰优孰劣呀?
可是在孔老夫子看来呀,无骄无谄,只是没有恶行,那什么才是孔老夫子提倡的呢?就是希望弟子们能更上层楼。然后呢,孔子就提出了贫而乐,富而好礼,其实这是用来勉励子贡的。高子贡说,你看这颜回,恰恰是符合贫而乐道的境界呀,所以你问我,你富而无骄他贫而无谄,你俩谁好?不对,他不是无谄,他是贫而乐道,所以这么比起来啊,子贡啊,你不如颜回。
子贡当然也深晓老师的期许啊,于是就引用《诗经》中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表示进步的决心。后来呢,有治骨曰切,象曰磋,玉曰琢,石曰磨。切磋琢磨呀,指的是对不同物件儿的打磨,打磨骨头叫切,打磨这象牙叫搓,打磨玉叫琢,打磨石头叫磨,针对不同的天然美质啊,用切磋琢磨,这绝非朽木不可雕矣的粪土之墙,所以子贡讲如切如磋,如琢如磨,那是个老师表忠心呐,以此自况,体现出修身不懈的决心。
这隐含着一种内在的自信呢,说我不是,烂泥扶不上墙,我也是有美玉之质的,我只是需要不断的打磨,所以这爷儿俩这对话呀,的确很有意思,值得玩味。子贡,不卑不亢,孔老夫子从容得体,难怪后来孔子要称赞子贡说,告诸往而知来者。
正所谓羽仪呈鸑鷟,藻思焕琼琚,我们这一轮呢,和大家浅读《礼记》学复盘,是希望能一如既往的站在复盘的视角上来重读《礼记》那书读到这儿呢,为了方便大家理解《礼记》《学记》篇讲的何为教育。我们今天呢,想跨时空对话一下古代重视设学施教的君王科举制。
科举考试啊,是中国古代封建统治者为选拔人才资源而设置的一种考试制度,这是让读书人参加人才选拔考试,实现学而优则仕,有这样一个上升通道。
科举制到底什么样儿,据说呀。科举制的殿试部分,真的是由皇帝亲自主持的,以分科考试的形式来录用人才。
科举制是谁创立的呢?历史记载,科举制度是由隋文帝首创,到唐朝的时候,这科举制度就开始盛行,取代了魏晋以来的官员选拔制度,九品中正制。
九品中正制什么意思啊?就是这以前啊,在隋朝之前啊,魏晋之后啊,这个官员大多呢,都从各地的高门权贵的子弟当中选拔,也就是说你普通老百姓,你学习再好也不能当官儿。
到了清朝末年,科举制算是正式废止了,所以好多人问我说,科举制度在中国有多少年,整整1多年吧,这也在中国封建历史上,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隋文帝时期啊,大约就是在公元年左右吧,公元年左右前后,那个时候呢,就开始用分科考试的方法来选拔官员。
后来又过了几年,到了隋炀帝时期,这就正式设置进士科,又过了十几年到了公元年,唐高祖武德五年的时候,这就诞生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科考状元。考第一名的谁呢?孙伏伽,伏啊,就是埋伏的伏,伽瑜伽的伽,这人叫孙伏伽,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状元,科考的状元。
唐太宗在位的时候呢,应该说是继承并发展了科举制度。到了贞观末年,唐太宗扩大进士科,提高了进士的进身之阶,对唐朝前中期科举制的兴盛无疑是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后来等女皇武则天在位的时候,应该说,啊,这武则天特别重视科举,开了后世的殿试和糊名的先河,这就一举促成了唐朝科举文章考试的进一步发展。而且武则天的时候还破例开了武科,就是还可以考武状元了。
到了唐玄宗时期呢,进士转为了兼考诗赋,而且诗词歌赋呢,成为了最主要的考试内容,进士科呢,也成为了唐朝最重要的考试科目。
你看,无论是唐太宗也好啊,还是女皇武则天,或者他的孙子唐玄宗也好,这几个皇上啊,都非常重视科举考试及其制度。但是呢,他们对科举制的重视痴迷程度,却远远比不过他们的后代,唐宣宗李晨,那关于李晨的故事呢?我们以后有机会啊,再和大家慢慢儿聊,正所谓心悬万里外,兴在一杯中。好了,。书读到这儿,我们问题也出来了,不妨合上《礼记》这本书之后,可以思考一下您所理解的何为教育吧。
相关阅读:
《知识不是力量》|什么是最适合孩子的教育方式?
《为什么学生不喜欢上学?》|为什么孩子们学游戏比学习知识快?
《特权:圣保罗中学的精英教育》|导致社会不公平加剧的原因是什么?
《夏山学校》
如何培养出健康、自由、富有创造力的孩子?
《即兴》
如何挖掘自己的创造力?
《效率专家爸爸》
父亲在家庭教育中扮演什么角色?
上次推送内容:
浅读《黄帝阴符经》学管理11知阴阳相胜之术,昭昭乎进乎象矣
《阴符经》的功用体现在哪里?
人们最喜欢的蔬菜——西红杮
如何让人们更重视你?第三招:肯定诱因。
《和谐养生大智慧》97瘦人多火,滋阴是关键
财商
本次推送:
浅读《礼记·学记》学复盘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家长和老师在教育中应充当什么角色?
最优秀的人就是你自己
让顾客对你的产品产生喜爱的锦囊之一:改变人们想法惯性
《和谐养生大智慧》98改善气虚体质你可以这样做
解封第三天
下次拟推送:
浅读《礼记·学记》学复盘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家长和教师,与孩子教学相长时,侧重点一样吗?
避开矛盾间接辩论
让顾客对你的产品产生喜爱的锦囊之二:打造自己的信誉
《和谐养生大智慧》99叹气的治疗法搓肋骨加食疗
解封第四天
(语音、文字、图片部分来自今今乐道APP和网络,农夫整理)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