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点历史承接中国玉雕艺术之承

摘要:20世纪初,中国现代雕塑的概念自西方经由日本传入中国以后,玉工便逐渐与雕工、塑匠产生了距离,他们之间的地位和身份也由此拉开。中国现代雕塑承接的是以西方古典雕塑为主体的教学体系,雕塑工作者从民间到学院、从过去的匠人跃进了艺术家的行列。雕塑专业设立之初,没纳入玉雕,由此造成传统匠作与现代雕塑、工艺美术和纯美术的分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或许可以说还是有玉雕的——汉白玉雕塑,但其依照的是法式或苏式教学模式,与中国传统玉器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发挥材料特性,注重刀工刀法的造型法则迥然不同。久而久之,人们渐将雕塑和玉雕作为两个门类来分别看待,它们之间似乎存在着艺术与工艺、精英和大众、学院与民间等一系列人为的区分。关键词:雕塑玉雕工艺美术美术工艺一、玉器与雕塑之渊源梁思成早年于东北大学讲授“中国雕塑史”时,开篇说道:“艺术之始,雕塑为先。盖在先民穴居野处之时,必先凿石为器,以谋生存;其后既有居室,乃作绘事,故雕塑之术,实始于石器时代,艺术之最古者也。”梁思成将石器时代凿石后形成的器作为艺术开端和雕塑源起,从句中“凿石为器”的目的是“以谋生存”来看,所指“石器时代”应为旧石器时代。对原始社会的人类来说,石头无疑是取之最为便利、用之较为持久的材料。在旧石器时代,石制雕刻品、刮削器、投掷尖状器等,已具备一定的比例关系和对称形式。年,法国圣阿楚尔出土的旧石器时代工具燧石石斧,既具有用以谋生存的实用功能,还具备了原始的审美因素。被公认为人类最早的雕塑作品是欧洲旧石器时代晚期奥瑞纳文化中的《维林多夫的维纳斯》,距今已有3万至1万年的历史,其夸张的表现更是表达了早期人类对种族繁衍的渴望。“中国玉器起源的考察,很有必要从旧大陆北部的旧石器时代文化中去搜索。”[1]我国迄今出土的最早玉器,“是旧石器时代晚期的海城仙人洞出土的3件砍斫器,其次是敖汉兴隆洼、阜新查海出土的古玉器。”[2]古代玉器从作为“石打石”的劳动工具,继而发展为人类的装饰物、艺术品。当古代社会从氏族公社向奴隶社会转变的时候,出现了贫富分化的私有制,玉器成为身份和财富的象征,逐渐为少数人所占有,开始打上阶级的烙印,再后来融进了封建礼乐道德等内容……另外,从几本主要的雕塑史著作来看,如:王子云的《中国雕塑史》、陈少丰的《中国雕塑史》、孙振华的《中国古代雕塑史》等,也是将石器视为人类最早的雕刻。从发生学的角度来看,古代玉器与古代雕塑有着同时期同材料的特征倾向。从理论上来说,玉器包含在中国古代雕塑史的范畴中,古代玉器和古代雕塑更准确地说和“雕”是同源的,作为动词的“雕”,通“琱”,包含“治玉”之意。然,在中国古代,玉工、雕工和塑匠分属于不同的工种,其中,玉工和雕工同工不同种。那么,今俗称的“玉雕”一词是否就是玉石和雕塑的叠加?“玉雕”和“玉器”之间又有何异同?《周礼·天官·大宰》记载:“以九职任万民……五曰百工,饬化八材。”《考工记·总叙》载:“刮摩之工:玉、楖、雕、矢、磬。”郑玄注引郑司农云:“八材:珠曰切,象曰磋,玉曰琢,石曰磨,木曰刻,金曰镂,革曰剥,羽曰析。”《说文》言:“琢,治玉也。”古代“琢”字本身专指对玉的加工制作,如“玉不琢,不成器”,琢玉一词是琢的复词。雕与琢同义,《尔雅·释器》载“玉谓之雕”,又“雕谓之琢”。《孟子》云“必使玉人雕琢之”。由此出现一组关系:雕=琢=琢玉=治玉。可见,若称“玉雕”,便会出现“玉琢”“玉琢玉”等不合逻辑的名称。除此之外,古时琢玉不是用工具直接雕出来的,而是需搭配解玉砂、水等介质反复琢磨而成。由此揣测,在中国古代,“玉雕”同“雕塑”一样,“玉”和“雕”两个字是分开的,古不称“玉雕”,多谓之“琢玉”、“治玉”。研究某一概念时,既要分析传统的习惯,不脱离当时的历史语境和背景,也要与时俱进,看到概念的发展与演变。现代汉语中,“雕”的字义愈加宽泛——在玉石、象牙、竹木等材料上刻,上述“磋、磨、刻”等字眼似乎已习惯于用“雕”字来代替,如牙雕、石雕、木雕,当然,还有玉雕。从琢玉到玉雕,看似简单的词序颠倒,历经数千年,除为符合现代人的语言习惯外,更合乎“天人合一”的思想理念。单从字面上理解,不管是琢玉,还是治玉,人的行为都在材料前,彰显的是人的力量。所谓“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一个“攻”字,可见古代治玉之艰难,体现的是人与自然的斗争,以脚蹬手磨的方式使其成为人们想要的样式,是人对玉的征服。如今,电动工具的普及让对玉的加工制作已不再困难,所以,作为动词的玉雕,人的行为在材料后,制玉过程是在尊重、珍惜材料、认知理解玉文化的前提下,巧施技艺,与天地合作,达成融和。其次,作为名词的玉雕,包含制玉的结果——用玉石雕琢成的器物的概念。再次,是工具的变革。从低矮型砣机、坐凳式砣机到电动工具、数控技术,从夏商之际的石砣到铜砣、西周末春秋初的铜砣到铁砣,再到如今的金刚砂工具,“雕”相对于“琢”而言,似乎更贴合电动工具制玉的效率。当然,制玉者应保持平和的心态,雕玉琢心,追求少、慢、拙、难的工匠精神。玉雕的概念被世人广泛接受非无本之木,它包含了制玉的工艺过程、玉器的自然人工属性及玉文化的丰富思想。可见,玉器与雕塑不仅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它们之间的关联也是在不断变化发展的。二、中国现代玉雕未能进入美术范畴的雕塑教学(一)从“雕”与“塑”至“雕塑”在中国古代,“雕”“塑”工作是分开的,所以有“雕匠”和“塑匠”之说。日本著名美术史学家大村西崖“是东京美术学校‘彫刻科’(年成立)第一届毕业生(年7月毕业),在校期间就感觉‘彫刻’一词不准确,便创造了‘彫塑’一词。”[3]他认为:“立体造型艺术(plasticarts)”有“消灭性的彫刻(carving)”和“捏成性的塑造(modelling)”两种技法,所以应该用兼容“彫”和“塑”的“彫塑”。基于他的分析,年东京美术学校在保留原有彫刻系(教授日本传统木雕)的基础上,增设了塑造系(教授西方雕塑)。[4]无独有偶,年,上海美术专科学校设“雕塑科”;年,杭州国立艺术院成立,设国画、西画、雕塑、图案四系,李金发担任雕塑系主任,王静远担任雕塑教员,这些留洋归来的雕塑家们共同开启了中国现代雕塑教育的先河。年,刘开渠从法国学成归国,蔡元培让他在杭州国立艺专负责雕塑教学,说:“你能回来为中国雕塑工作,这是很好的。从发展上看,雕塑没有绘画艺术那样兴旺,希望今后你为中国雕塑开创一条新路子,担负起雕塑教育工作,造就众多的人才。”[5]年,教育部成立国立北平艺术专科学校筹备处时,设绘画、雕塑、图工和艺术师范四科,雕塑分雕刻组和塑造组。年,教育部派视察专员考察学校,认为学校的科组设置不合理,因雕塑科分雕刻组和塑造组,割裂了彼此间的联系,使“雕刻之主要课程,仅除雕凿竹木小品”,“实则同为工艺技巧之讲习,而非艺术设计之训练也”。随后,取消艺术师范科,合并雕刻组和塑造组为雕塑科,聘请王静远、王石之、王临乙为雕塑科教授。可见,此时“雕塑”的概念已由分至合,是雕、刻、塑三种成型方法的总称,由此折射出西方古典雕塑体系对中国现代雕塑的影响。20世纪上半叶,中国南北数地仿照欧洲美术学院范式,先后组建起“美专”或“艺专”,就雕塑学业来说,中国现代雕塑教育承继的并非是中国古代雕塑体系,它是以西方古典雕塑体系为参照的,更确切地说,前期主要借鉴的是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院的写实雕塑传统。遗憾的是,从传统向现代转型的过程中,雕塑科设立之初,虽也有区分,但似乎并没有像绘画科设国画和西画组那般泾渭分明,而是掺杂了重艺轻技的思想,所以没纳入属本土雕刻传统的玉雕。由此造成中国传统雕塑与现代雕塑、民间和学院的分野,有了作为美术范畴的雕塑和作为工艺美术范畴的雕塑区分,二者的社会影响和发展方向也渐行渐远。(二)玉雕为何没进学院雕塑教学?1.被遮蔽的“古今传承”“在中国,‘雕塑’地位的上升早于现代雕塑创作实践本身,是借助了‘雕塑’在西方艺术体系中的地位,这是中国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过程中,以西方为参照系的必然结果。”[6]如此一来,玉匠便逐渐与之前同属于“百工”之列的雕匠和塑匠看似拉开了距离,实则“经过20世纪上半叶的发展,‘雕’‘塑’工匠的地位并没有发生根本变化。”[7]因中国现代雕塑对接的是西方古典雕塑体系,从更宽泛的角度来看,不仅是玉雕没能进入学院,普遍的本土雕、塑传统多被中国现代雕塑的兴起给遮蔽了,看似顺接的时间——民国现代雕塑貌似与中国古代雕塑一脉相连,实则隐含着空间和系统的错位。那么,被现代雕塑系(科)“忽略”的玉雕,有没有被纳入工艺图案系(科)呢?“图案”一词是近代日本对西方“design”的对译。在今天的英汉字典中,它与设计一起同译为“design”,是20世纪初期对于设计的代称。年5月,蔡元培在《美术的起源》一文中首次提出了“工艺美术”的概念,自此,工艺美术教育的概念相继产生。年1至2月,刘海粟结合社会需求,在上海美专添办了工艺图案系(工艺图案科年开设)。南京艺术学院教授丁涛介绍说:“那个时候需要发展工商业,而我们的很多设计比较差,就没有什么进展。所以,刘海粟就提出了建立图案课,教授工商美术设计,当年在这任教的,有我们第一流的从日本留学回来的陈之佛先生”。彼时,工艺美术尚属美术范畴。随着西方古典雕塑体系的引入,除造成传统匠作与现代美术的分野外,亦迫使工艺美术和纯美术的分离。2.从业者社会地位低现代雕塑家出现之前,从事“雕”“塑”工作的皆为工匠,虽与作为艺术家的现代雕塑家身份有别,二者在创作方式上极为相似,如都是通过雕、刻、塑的方法,创制出占据一定空间的立体造型,并在名义上实现了尴尬转身。玉器从神玉、王玉到民玉,从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一步步走下神坛、走向民间。然,治玉者的社会地位并没有发生太大改变,身份低微,所谓“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古代或多或少参与过玉器设计的“文人阶层”,也因封建王朝的解体而消亡,但读书人这个群体还在,从晚清的名流到民国的学者,统称为“知识分子”。随着西方写实艺术传入中国,“知识分子”们本着科学民主的原则,引入如雕塑、油画、戏剧等的同时,也在本土寻找着与之相对应的专业类型,如:国画之于油画、戏曲对应戏剧等。这两项皆与“文人阶层”有关,在古代,琴棋书画乃文人“四友”。如此一来,既满足对应之需,又实现对接之要。而古代雕塑呢?皆匠人之所为。在“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历史阶段,“雕匠”“塑匠”也好,“玉匠”也罢,鲜有独立创作的自由空间,其主要职责是为寺庙建筑、王公贵族服务。匠人系统几乎没有话语权,加之中国古代“重道轻技”的传统观念,少有文人为其讲话代言。因此,在径渭分明的“新文化运动”时期,玉雕不太可能进入学院的大雅之堂。3.传统观念深固在中国古代文艺理论思想中,常表现出心系社会政治、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grrz/77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