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志是通过什么方式,去表现地理博物

中科爱心救助 https://weifang.dzwww.com/cj/201711/t20171127_16268082.htm

《博物志》是地理博物志怪小说成熟之作,这集中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博物志》有了明确的作者,尽管创作方式仍然是采录,但是已经有了明确的标准和一定的加工润色。

同时,《博物志》的采录已经带有一定的主旨,不同于以前的地理博物志怪小说作品的单纯记录;第二,《博物志》具备不同的体制结构,同时在此基础上更有了明确的分类;

第三,《博物志》的内容更加庞杂,包括了前此诸书的所有类别,篇幅虽然比不上《山海经》,但是却超过了唐前其他地理博物志怪小说作品,所收录的内容也都具备了‘博’、‘奇’的特征,有些故事已经稍有曲折,因而最能反映地理博物志怪小说的总体面貌和水平。”

作为成熟的地理博物志怪小说,与地理文献及地理博物志怪小说作品相比,《博物志》中关于域外书写的地理叙述在结构和内容上都有了较大进步,但也不可避免地受思想和观念上的掣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域外地理叙述的内容

一、地理描述的多样化

《博物志》中域外地理叙述的内容集中分布在卷一、卷二和卷三,卷一中有“地理略”、“地”、“山”、“水”“山水总论”和“五方人民”、“物产”六节,卷二中有“外国”、“异人”和“异俗”、“异产”四节,卷三中“异兽”、“异鸟”两节,也有部分有关域外地理的条目散落在其余各卷中,此处不多赘述。相比于前代地理博物体志怪小说。

《博物志》域外地理叙述内容上的进步主要体现在以下三点:首先是地理描述的具体化,主要是在前代地理博物志怪小说的基础上对前代地理描述的查漏补缺。

其次是地理视野上的开拓,地理叙述虚幻色彩减弱,叙事角度逐渐从巫本位、神本位,过渡到了人本位,逐渐贴近现实社会。

《博物志》域外地理叙述内容上的多样性首先体现在域外地理叙述内容上的增多、题材的扩大上。与前代作品对山脉、河流、植被等地理情况的纯粹记录不同,《博物志》单列卷六,对以往地理、人名、物名等加以考证。

其次,《博物志》域外地理叙述内容上的多样性还体现在对具体内容的叙述有了深层次的挖掘。对于山川、河流、植被的描绘不再局限于表面性的名称、位置的介绍,对域外物产也不是简单罗列,而是对地势、地貌、地理变迁等有了广泛性描述和深层次分析,并将自然环境如山石之性,水之性、地性等和奇珍异草的生长、人类生产生活加以结合,并进行科学性的分析和总结。

第三,《博物志》域外地理叙述内容上的多样性也体现在地理描述的具体性、确切性上。最为典型的表现便是张华对地理行政区域的划分更为细致和准确,不再像前代地理文献那样笼统模糊。

二、地理视野的拓展化

张华《博物志》在地理描述的视野上也有所拓展。一方面,张华的地理视野不再局限于一隅之地,开始将中国放置于世界范围内加以描述,具有了朦胧的整体性的世界观;

另一方面,地理视野的拓展也表现在更为具体的区域描述、更加精细的行政区域划分上,这是区域地理这种科学地理观念确立的真实体现。

整体世界地理观萌芽的发展体现在对世界中心的认识上。自《周礼·职方氏》和《尚书·禹贡》将天下划分为九州与四海始,便将四海固化为夷狄所居住的领域。

其次是《博物志》对区域地理这种科学地理观念的继承、发展乃至于完善,这在其精细的行政区域划分上可见一斑。《博物志》在行政区域的划分上具有超越以往地理文献的进步之处。

通过《博物志》对异域他国地理位置的确切描述,对于后世文学的考证、文学地理学的发展等都具有切实意义。

三、虚幻色彩的削弱化

虽然《博物志》在本质上仍是志怪小说,行文创作时不免带有志怪小说的固有特征,在描绘异域题材时充满了丰富的想象因素和浓厚的虚幻化色彩。但作为地理博物志怪体小说,从地理叙述的角度来看,《博物志》的虚幻色彩已经大大削弱,叙述角度及内容逐渐向“人本位”偏移。

对诸侯十二国行政区域的具体划分等,这也使得人们的地理观念逐渐从理想和虚幻转变到现实当中,使得从前代地理叙述中沿袭而来的虚幻色彩有所减弱。

此外,《博物志》中也不乏刺取自前代地理博物志怪小说的内容,以及在创作时对前代地理博物小说的刻意模仿,但除此外值得注意的是《博物志》已经逐步摆脱了仙道故事的窠臼,和《神异经》、《十洲记》不同。

《博物志》不再用大段大段的篇幅塑造和描绘完整的神仙世界,虽然也存在一些仙道世界中的山水、人物,但本质上是为了解释现实问题服务的,对于域外地理环境、奇异物产、珍禽异兽的描绘都更加真实具体,为其作为现实的“博物”内容存在而服务。

域外地理叙述的结构

在地理叙述结构上,《博物志》在前代地理文献的基础上进行了继承和发展。一方面《博物志》继承了前代地理文献广为使用的分类分层叙述结构,并有了更为细致的阐述;另一方面,《博物志》对比前代地理文献也有所进步。

在《博物志》中,已经初步体现了对人文地理和自然地理加以分辨的意识,并在文本中加以分类叙述以作区别,逐步脱离前代人文地理与自然地理混杂交融的窠臼,有了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相剥离的趋势。

一、分类分层的叙述结构

就地理叙述来说,所谓分类分层的叙述结构,就是先对地理要素按照类别加以区分,然后再在各类别下按照某种顺序对各要素进行阐述。

按照性质,可以将地理要素分为自然地理要素和社会经济要素两大类,自然地理要素主要包括山脉、河流、植被、动物、海洋、气候等,社会经济要素主要包括人口、国家、疆域、历史、文化、风俗等。

这种分类分层的地理叙述结构在古代各类文献中都被广泛使用,地理文献中的应用更为普遍,《尚书禹贡》、《山海经》、《尔雅释地(丘、山、水)》皆是如此。

《博物志》作为后继者因袭了分类分层的叙述结构,并在前代基础上有了更为细致的阐述。

《博物志》的地理叙述结构大概可以分为三层,第一层级以卷数命名,共十卷;在各卷下是第二层级的分类,如山、水、人民、物产等;第三层级则是对各个类别的分述。

如“五方人民”对东西南北中四个方位地域的地形气候以及人的相貌特征和生活习性加以介绍;“外国”的类别下,叙述了各异域国家的地理位置、风土人情以及国名来源等。

二、细致科学的分类方式

与前代地理文献相比,《博物志》在地理叙述结构的分类分层上更为细致和科学。首先是对地理要素分类的细致和具体,几乎包含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除和前代大致相同的山、水、疆域、动植物、人口、风俗外,《博物志》还有对以往历史人名、地理、音乐的考证。在各个分类下,对各要素的分层叙述也更为具体和细致。

《博物志》域外书写的地理叙述在其内容和结构上与前代相比都表现出了极大的进步性,一方面,在域外地理的叙述内容上,《博物志》的地理叙述内容更为丰富,其中有关域外叙述的内容在数量和题材上都有所扩大,对于具体内容的挖掘也更加深入。

同时《博物志》的地理视野更为宏大,不仅表现在其对整体世界观的承认上,也对具体的行政区域加以划分,表现出初步的区域地理观念。再次,《博物志》域外地理的叙述内容虚幻化色彩相比于前代已经有所削弱,叙述角度逐渐以人为中心。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grrz/7800.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