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的位置: 周礼 >> 周礼名言 >> 周朝与春秋战国

周朝与春秋战国

郝万利 http://m.39.net/pf/a_4386566.html

夏商与西周,

东周分两半,

春秋与战国,

一统秦两汉,

三分魏蜀吴,

两晋前后延,

南北朝并立,

隋唐五代传,

宋元明清后,

皇朝至此完。

周朝分为西周+东周

所谓东、西周的划分是以地理为缘由,因为两者的京都位置(西周为镐京,东周为洛邑)相对一个在东一个在西,所以先有西周,后有东周。两周的历史一共年,这在中国有记录的历史上算是绝无仅有的长,按整数记都算八百年了。

西周(公元前—前),以周幽王被犬戎杀死为截止。周是关中一个古老的部族,始祖名弃,善种植,尧舜时被封为“后稷”,封于邰(今陕西省武功县及杨陵区一带),后迁到邠(今陕西省彬县、旬邑县之间),再迁到岐山之阳的“周原”(今陕西省扶风县与岐山县交界处)。周人在这里兴建城邑、疆理田地、设置官吏、建立军队,商代晚期已为渭水中游的强盛诸侯国。姬昌(周文王)迁都丰(今西安市长安区马王村一带),其子姬发(周武王)在沣河的东岸营建镐京(今西安市沣东新区斗门镇一带)。公元前年,经牧野之战,灭商建立周朝,史称西周,共传12王(周文王是追封所以不算在内,实际以周武王建国计算),历时年。

东周(公元前年—前年),起自周平王往东迁都洛邑,结束于周赧王五十九年,被秦所灭,共传25王,历时年。

春秋+战国又是怎么回事

东周是被我们人为划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阶段,划分的依据与周天子的共主地位的丧失、战争主题的改变、礼乐制度的崩溃相关,根本原因是周朝的分封制度造成的,因为周天子是名义上的最高统治者,而全国的土地却是大大小小被划分给了不同的种姓和王爵等,而这些封主才真正拥有综合实力,随着周天子的号召力越来越弱,他们的打来打去就构建了整个东周的历史。

春秋时代是以争霸战争为主题,任何战争或多或少要打着维护周天子、维护礼仪的旗号,鉴于周天子在民众心中的影响地位,任何势力都不敢冒着大不违的风险对周天子有明显敌对,就只敢封国与封国之间比拼实力,谁的实力大谁就敢在众多封国中发发脾气,成为事实中的老大批评批评老二、骂一骂老三等,对于“礼仪”虽不能遵而行之,至少也做到了言而顾之,不敢对周天子过于不敬,该请示的请示,该走过场的走过场。

到战国时代,周天子已经完全丧失了从制度到文化上的共主和名义地位,所谓“礼仪”,早已舍而弃之,诸侯以利为尊,这个时候各个封国诸侯的翅膀早已硬了,谁也不是省油的灯,这个时候的周天子已经基本没什么影响力了,大家虽然不倒他但也不理他,谁想干嘛就干嘛,拳头说了算,周天子这个时候成了真正的摆设,战争主题也变成了兼并战争,大鱼吃小鱼。

春秋、战国的起名

春秋和战国的命名,都是因书而得名。“春秋”原本是一部编年体史书,是鲁国史官们共同的心血,他们把当时各国报导的重大事件,按年、季、月、日记录下来,一年分春、夏、秋、冬四季记录,简括起来就把这部编年史命名为“春秋”。

孔子晚年时以私人身份将《春秋》加以整理修订,记载了从鲁隐公元年(公元前年)到鲁哀公十四年(公元前年)的历史,所以后世史学家便以书名作为这个历史时期的名称,称之为“春秋”。

而“战国”则因西汉刘向主编的《战国策》而得名。

年代的划分

因为春秋战国完全是人为划分,所以就产生了不同的划分之法:

1、主流学者认为春秋起于周平王元年(公元前年),终于周敬王四十四年(公元前年),战国从周元王元年(公元前年)到公元前年秦国统一六国为止。这是根据传统的以君主即位时间作为某个时代起止的划分之法,即春秋为公元前年(东周开始年)---公元前年,战国为公元前年---公元前年。

2、按照战国七雄实际形成时间为时间点进行划分。公元前年,周威烈王册命韩氏、赵氏、魏氏位列诸侯,三家分晋,战国起始,因为这一事件标志着周礼崩坏,群雄竞逐。当然也有学者认为早在公元前年,韩、赵、魏三家灭掉智氏,晋国三分已定,七雄并立局面已经形成,应该以此为战国的起始。

3、以孔子《春秋》绝笔时间公元前年或者《左传》记事终结的公元前年为分界。

通常我们都以第一种为通用划分标准。

35年的问题

各种划分之法都有其道理,可也都有其缺陷,没法把春秋、战国令人信服地分开。

但不管是哪一种,战国时代都是以公元前年秦国统一六国为结束年份的,从春秋伊始至战国结束历时年。

新的问题来了:东周的历史时段是公元前年—前年,以周赧王被秦所灭为标志。但按照秦统一六国为计算,则春秋战国的历史时期是公元前年---公元前年,而从秦灭周到秦统一六国用了35年,也就是说,“东周”的历史时间段比“春秋战国”这两个时间段总和少了35年。

这35年怎么办?算是历史的花絮和转场么?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grrz/7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