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国是周朝姬姓鲁氏诸侯国,首任国君为周武王弟弟周公旦之子鲁公伯禽。封地为伙同武庚叛乱的奄国,名号沿用了周公初封地“鲁”的称号,定都曲阜。周成王赋予鲁国“郊祭文王”、“奏天子礼乐”的资格,丰厚的周文化基础,使鲁国成为后来“礼崩乐坏”的时代周礼的坚守者,人称“周礼尽在鲁矣”。
周武王灭殷之后,就把少昊之墟封给了周公,国号为鲁。武王发去世时,太子诵尚年幼,周公旦摄行君权,而武王弟弟们认为这对太子诵不利,于是立太子诵是为周成王,他辅佐成王,让嫡长子伯禽到鲁国担任国君,以为屏障防御戎蛮夷。武王弟弟管叔蔡叔疑心周公旦,就跟商纣王的后代武庚一起想除之,与此同时,东方淮夷徐戎叛乱,周公旦挟天子之师,平定了这些叛乱,并迁都雒邑是为成周。周公作为周王室的开国功臣,从辅佐周武王开始就尽心尽力为周王朝打点一切,后世也因此留下了“周公吐哺,天下归心”这样的成语。鲁国起初疆域“封土不过百里”,后来陆续吞并了周边小国,并夺占了曹、邾、莒、宋等国部分土地,成为“方百里者五”的大国,其统治核心区大多位于今济宁境内,为周王朝控制东方的一个重要邦国。鲁国先后传25世34位君主,历时年。鲁顷公于公元前年被楚考烈王所灭,迁顷公于下邑,封鲁君于莒,六年后鲁顷公死于柯今东阿,鲁国绝祀。
鲁国一直都是周室强藩,震慑并管理东方直到春秋。其礼乐传统对鲁国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鲁人都知道礼有“经国家,定社稷,利后嗣”的功能,认为“服于有礼,社稷之卫也”、“无礼必亡”。在东周以来“礼坏乐崩”的情况下,仍有不少如孔子等知礼之人。春秋时期,鲁国已是积弱之国,小国亲鲁,皆因鲁乃周礼所在。《左传》作者左丘明也以知礼明礼而闻名。《春秋左氏传》以史实为主,补充了《春秋》中没有记录的大事,普遍认为左传的史料价值大于公羊传和榖梁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