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眼中的礼与易,在论语八佾篇中寻

子曰:“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在《论语·八佾篇》中,孔子与学生一起论礼。开篇谈孔子认为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天子用八佾舞,臣子用天子规格的舞是失礼。八佾舞古人也称八羽舞。这个舞的规格是遵照《周易》确定的。孔子曰:“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陈,贵贱位矣。”易卦六爻,爻位代表地位的高低等级。孔子秘经《易纬》记载:初爻为元士,二爻为大夫,三爻为公卿,四爻为诸侯,五爻为天子,上爻为宗庙。《周易》由八经卦最多组合为六十四卦。天子用八佾舞的规格为八乘八的方阵,共六十四人;诸侯用六佾舞的规格为六乘六的方阵,共三十六人;公卿用四佾舞的规格为四乘四的方阵,共十六人。以此类推。词典曰:礼,履也,所以事神致福。天之经也,地之义也,人之行也。关于礼,我国世传古籍《周礼》和《礼记》有非常详细记载。读者可以去学习。今天我们另辟蹊径,从民间易学角度来说一说礼的法则。基本思路出自北宋五子。礼从祭祀的规矩,早已演化为制度,行为守则,甚至是法律。在民间,符合天理的为有道的礼制,不符合天理的为无道的礼制。易理就是天理。按易理,古人总结出一套礼制,概括为:礼乐污隆法则。礼有等级,乐有音阶。这里乐就是音乐。古人治理天下比喻成弹奏音乐。五音为宫商角徵羽是五声音阶,古人也用七声音阶,即增加两个半音。有不同的音阶的音,合奏才能唱出和谐美妙的音乐。如果都是高音,或者音阶混乱,就不能演奏出好听的音乐。古人把按易理制定等级礼制,比喻成合奏音乐。所以,古人非常重视音乐的礼节。作为三桓之一的季氏用八佾舞,超出了礼制的规格,这是无道的行为。古人认为:礼仪之邦则长治久安。我们如何坚守礼仪之邦,方法就是尚道。中国国学文化主张以道为本,以礼为行。我们把道放在第一位,把术或者技术放在第二位。古代论道,没有对错之分,而是用正邪来论。有道为正,无道为邪。孔子中庸之道,就是正道。古人认为四经即《易经》《书经》《诗经》《春秋》所讲皆正道。这样说比较笼统,我们用民间的说法更容易理解什么是有道,什么是无道?修一条路,人们走在路上,就是走在中庸之道上,这是正道;而人们没有走在路上,偏左偏右都是斜路,就是没有走在中庸之道上,这是邪道。具体来讲:君行君事,臣行臣事;父行父事,子行子事;夫行夫事,妻行妻事;君子行君子事,小人行小人事;中国行中国事,夷狄行夷狄事,这就是正道。而反之,君行臣事,臣行君事;父行子事,子行父事;夫行妻事,妻行夫事;君子行小人事,小人行君子事;中国行夷狄事,夷狄行中国事,则为邪道。古人认为:“有道和无道,两道对行,治乱相转。”就是说:正道行,君道父道君子之道大行于世,世道就会向治的一方发展,越来越好,愈来愈强大;反之,臣道妻道夷狄之道大行于世,世道就会向乱的一方发展,越来越糟,愈来愈衰落。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有道者长久,无道者短命。古人还有一种方法,就是观礼制贯彻情况。从世人言行,和对义利的作为来判断世事变化的方向。观“言行”:“夫天下将治,则人必尚行也;天下将乱,则人必尚言也。”观“义利”:“夫天下将治,则人必尚义也;天下将乱,则人必尚利也。”尚行,则笃实之风流行,大家埋头苦干,埋头学习,积少成多,集腋成裘;尚言,则诡谲之风流行,大家夸夸其谈,光说不干,天天搞竞选,吹牛做蛋糕,一事无成。尚义,则谦让之风流行;尚利,则抢夺之风流行。尚行,必入于义;尚言,则入于利。正道行,世道治,君子慕其隆;邪道行,世道乱,小人慕其污。易学家,观天道看阴阳升降,在乎易卦序之上篇以泰否;观人事看礼乐污隆,在乎易卦序之下篇以损益。泰而升,否而降;益而隆,损而污。古人认为礼与易的关系,以符合易理作为礼制的基本原则。礼出于易,易出于道,道出于自然。学习国学一定要与时俱进。上文我讲了古人的礼乐污隆,这里面是有瑕疵的。古人自我设限,认为圣人的经典都是对的,不能突破。举个例子:“书不尽言,言不尽意,圣人设象以尽意。”这是说关于读《周易》的。先看辞,辞不尽意,求之于象,圣人设象以尽意。古人说《易经》无所不包,是弥纶天地之大道。其小无内,其大无外。如果我们相信古人这种说法,就是故步自封。我们一定要突破《易经》的藩篱。象有所未尽者,当变通之以尽其利。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grrz/82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