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视角重读中华史
解读地形气候对历史进程的影响
(尽量每周四更新)
老刘杂谈第32期
中华史11:西周礼乐与子嗣
1
直到上一节,我对夏、商、周都一直用夏族、商族、周族这样的称呼,而没有用夏朝、商朝、周朝这种大家耳熟能详的叫法。至于原因,我在前面的文章中已经交代过:
如果把夏、商、周看作是三个部落,那这三个部落是同时存在的,并没有教科书里时间上的先后与传承关系。之所以历史会讲夏、商、周的顺序,只不过是夏族先占领了中原,然后是商族占领了中原,之后是周族取代商族占领了中原。所以,并不能说夏比商早,商比周早,他们三个部落是同时存在于同一时空的。夏商周三朝的顺序,仅仅表明了谁占领中原,取得“天下共主”地位的时间先后,并不是存在的先后。但是从周族正式取得中原,成为天下共主开始,历史正式进入了真正的“姓氏王朝”时期。从本期开始,我们正式开启周朝的历史。
周朝对中国历史的贡献是非常大的,甚至可以说不亚于汉唐盛世,因为周朝确立了中国此后各朝代的“体制”框架和基本规则。打个不是很恰当的比方,周朝以前的王朝是就像是企业的乡镇野蛮发展阶段,从周朝开始则像是进入了现代企业的规范化管理时代。
西周对中国王朝产生重要奠基性作用的,个人觉得主要是三大件:一是西周礼乐制,二是皇室子嗣(宗法制),三是分封制。关于分封制是一个技术性话题,也是了解春秋战国形成的关键,我将在下一期再详细介绍。本期我们重点聊聊前面两个。
2
很多人把西周礼乐的意义看得过于轻,这是非常不对的。作为《三礼》之首,儒家的煌煌大典之一的《周礼》虽然成书于在两汉之间,但是其系统性的思想形成就在西周。
关于西周礼乐的具体内容,我们可以不用费力气了解得太详细。但是我们要清楚西周为何会产生礼乐制度?这需要我们理清一下西周建立时的“天下”形势。
西周之所以被叫西周,而不是东周,是因为它把京城设立在西边的镐京(西安),后来周平王东迁到东边的洛阳,东周开始。
两个红色圆圈的位置分别为西安和洛阳
很多人会有一个疑问,周武王在牧野之战取胜之后,为什么不直接在“中原”的河洛地区建立都城,而是要退回到西安呢?
我在上期讲过,武王伐纣最终取得胜利,并不是周族一个族群的成果,而是周族以西安为中心,联合各个部落的盟军取得的集体胜利。最后一战决战在牧野,更是事先有“八百诸侯会孟津”的大会师。
说到这里,我们就大致明白至少有两个原因会导致周族在西边的西安建立都城:一是在周武王尽管带领诸侯在东部取得了“天下”,但是这个天下严格来说并不是“姬”姓的,而是大家的,只是周武王做了带头大哥的角色。所以在中原地区建立都城根基不足,反而会受到敌视。二是在西安,周族已经经过长时间的耕耘,有非常好的执政基础,退回去管理天下既安全,又可以以退为进。
周族从西岐逐步移都到西安
经历很很长的原始资本积累时期
3
既然是带头大哥,西周在西安建都后,还是想真正意义上把天下变成“姬”姓的私产。但是我们看一下下面这张西安的位置图会发现,要在渭河平原去控制中原广大的平原,难度是非常大的。
西周在西安以东的管理辐射
那以什么样的方式去管理这松散的“天下”呢?西周的建立者们想到的办法,一是用在下一期要讲的分封制。二就是用“文化”,以文“化”人。建立统一的规则,让天下在潜移默化中归于一个中心,这就是西周礼乐产生的政治基础。中国历史也开始第一次从武治到文治的时代。
所以,西周礼乐制度本质上是一套政治工具。它以“礼”和“乐”为抓手,本质上是为了维护周朝的统治,达到真正把天下变成家族私产,完成“家天下”的大业。而在之前的夏商两代,均是相对比较松散的部落认可关系。
如果把整个从西周到清朝的全部王朝看做一个朝代的话,那么西周礼乐制度可以说制定了一个类似宪法的基本法,此后各代王朝均是在这个大的框架下实现统治大业的。从隋代开始实行的“三省六部制”,其“六部”就是仿照《周礼》“六官”而设置的;唐代将六部定名为吏、户、礼、兵、刑、工,作为中央官制的主体,为后世所遵循,一直沿用至清。历朝修订典制,如唐《开元六典》、宋《开宝通礼》、明《大明集礼》等,也都以《周礼》为蓝本,斟酌损益而成。
如果仔细看看西周礼乐制度的具体内容,不难明白这样说的含义。
4
我们都知道西周讲礼仪,是孔子非常喜欢的一个时代。问题是什么西周礼仪?为什么要尊崇礼仪?
如果我们自己回想一下礼仪的内容,本质上其实是一套上下、老幼、尊卑的制度,下要敬上,幼要尊老,卑要唯尊。西周礼制创立的初衷在于维护君权、族权、夫权、神权,以达到维护王室和贵族的世袭制和等级制。在各种礼的举行中,等级制度得以建立起来,王权得到确立和维护。
西周礼乐制度规定了一系列严格的君臣、父子、兄弟、亲疏、尊卑、贵贱的礼仪制度,以调整中央和地方、王侯与臣民的关系,加强中央政权的统治。孔子一生的追求,就是这种有秩序的社会。知道这一点,对我们理解儒家及诸子百家都很有帮助(讲春秋时期再专门聊诸子百家的思想渊源)。
到春秋后期,出现了“礼崩乐坏”的局面,并不是说这个社会风气不好,而是下面的人不听统治者的话了,诸侯纷纷开始想夺权,自立为王。孔子说:“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实际上是对不尊重周天子的诸侯的一种斥责,痛心他们不遵守“礼”。
儒家之所以受到统治者的推崇,某种程度上是他们的思想在维护王权或皇权统治上,是有很强的工具性作用的。
《周礼》的创立者周公旦是周文王姬昌第四子,周武王姬发的弟弟。周武王死后,周成王还年幼,周公旦作为摄政王开始思考如何加强姬姓家族的统治。
在写出《周礼》之前,周公旦主要做了两件大事:一是废黜了商朝的殷礼制度,二是带兵在东部平原,尤其是淮河流域走了一圈,平定了一些不服气的小部落。殷礼制度为什么要废黜,主要因为它是太过于强调“天”的意识,弱化了统治者的意识。换句话说,在殷礼制度中,干什么事都是上天的意思,统治者也没啥决定权,因此在殷商时代干什么事都是算卦。知道这点,我们就能明白河南安阳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为何基本上都是关于祭天算卦的了。可以说,夏商其实是宗教王朝,是巫师的天下。
周公旦废黜殷礼,建立《周礼》,是从以“天”为本发展为以“人”为本的关键所在。儒家之所以有“天人合一”的观念,源头就在这里(天人合一最早孔子提出,当然儒、释、道均有相关的阐述)。
《周礼》首当其冲要解决的问题,就是王权对官员的分配权和等级制度。所以,《周礼》还有另外一个名字,叫做《周官》,后世或又称其为《周官礼》,因此它实际上是一部记载周代职官制度的文献。
《周礼》是一部通过官制来表达治国方案的著作,内容极为丰富,涉及到社会生活的所有方面。所记载的礼体系既有祭祀、朝觐、封国、巡狩、丧葬等等的国家大典,也有如用鼎制度、乐悬制度、车骑制度、服饰制度、礼玉制度等等的具体规范,还有各种礼器的等级、组合、形制、度数的记载。
周礼对官员的分工大致有如下六种:
天官冢宰,大宰及以下共有63种职官,负责宫廷事务;
地官司徒,大司徒及以下共78种职官,负责民政事务;
春官宗伯,大宗伯及以下共70种职官,负责宗族事务;
夏官司马,大司马及以下共70种职官,负责军事事务;
秋官司寇,大司寇及以下共66种职官,负责刑罚事务;
冬官百工,涉及制作方面共30种职官,负责营造事务。
周礼
5
简单来说,《周礼》的核心就是把等级制度确定下来,严格区分和限定了社会中每一个个体所处的地位,从国家制度和宗法层面对国民予以强制性约束,建立了等级森严的差异化社会。
但是这样做的结果,一定会激发社会矛盾,那些没有进入“公务员体系”的民众难免会心生怨气,统治阶级的维稳压力很大。怎么办呢?
西周统治者想到的办法就是发展娱乐产业,开各种KTV和广场舞,唱红歌,用精神和文化的感召力来作为沟通情感的基本方式,化解因为礼的等级化、秩序化引起的种种对立和矛盾,保持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从史料看,西周是中国上古音乐的集大成时期,也是音乐的高度繁荣时期。
这一时期,西周以“六乐”为中心,建立起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完备的宗庙音乐体系。按《周礼·春官》载,六乐即:《云门》《大卷》《大咸》《大韶》《大夏》《大濩》《大武》。《诗经》中的颂诗,即《商颂》《周颂》和《鲁颂》也在范围之内。宗庙音乐、民间音乐、士人之乐、四夷之乐,构成了中国西周时期音乐体系的四种形态。其中,士人之乐主要见于《诗经》之《大雅》《小雅》,民乐可见于《国风》。四夷之乐无存,但仍在文献中有表现。
6
关于皇室的子嗣问题,几乎是每一部宫廷剧的核心要素。为什么王室要多子嗣,这个问题的源头就在西周。
西周礼乐制度还确定了一个重要的内容:王权的嫡长子继承制。在殷商时,君位的继承多半是兄终弟及,传位不定。周公旦确立的嫡长子继承制,即以血缘为纽带,规定周天子的王位由长子继承。同时把其他庶子分封为诸侯卿大夫。他们与天子的关系是地方与中央、小宗与大宗的关系。
这里我们顺带讨论另外一个问题:为什么历史上的皇帝几乎都是男的?我相信很多人的回答都会把男性在体力和思维上的种种优势摆出来,说明男人更适合做皇帝,妃子们更适合做宫斗。
其实原因没有那么复杂,它可能仅仅是一道有关传位的简单数学题。
我们不妨假设是一个女性做了皇帝,她也有三宫六院。我们再假定她有个“男妃”。那么我们可以算一算,如果她完全不理朝政,精力充沛拼命去生娃,从20岁生到60岁,两年生一个,撑死了顶多也就生20个皇嗣。如果她对朝政还很勤勉,要日理万机,生个三五个就不错了。这么少的皇嗣对于王位的家族传递是非常不利的,如果遇到女皇帝生育有问题,皇位可能就是一代就结束了。
但是如果男性做皇帝,情况则大不一样。假设他也有个妃子,每个妃子也像前面那个女皇帝那么努力生娃的话,理论上他在精力充沛的情况下可以得到20*=2万个子嗣。
对比之下就容易明白,男性做皇帝相比女性做皇帝,在子嗣的多寡上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所以从皇位更替的角度而言,就天然选择了男性做皇帝,以保证子嗣绵延,江山在同姓家族内得以万世传递。而女性做皇帝,执政能力越强,反而越有可能早早改朝换姓。
7
为了加强王权的姬姓传递,西周的统治者非常重视生育。据说,周文王生有一百个儿子,《封神榜》里言之凿凿的说他的第一百个儿子叫雷震子。
从历史的背景看来,《封神榜》的故事就是周文王带领儿子们一起创业干事业,然后最后每个儿子和高管各自封了一块地作为奖励的故事。只是在神话中,这些儿子和高管们各个身怀绝技,最终也不是封地,而是封神。
雷震子
所有的图都不精确,但有很助于理解
下期预告:西周分封的技术活
老刘立体中华史
历史不是平面,而是立体
地理视角重新解读中华史
告诉你历史为什么会发生
而不仅是历史发生了什么
相关阅读链接
中华史01:华夏文明的起点中华史02:上古的黄河水患
中华史03:黄河的部落冲突中华史04:炎黄之争与迁移
中华史05:炎黄与蚩尤之战中华史06:黄河水治与夏朝
中华史07:夏朝边缘控制力中华史08:商族起兵过黄河
中华史09:商族迁移和没落中华史10:西周东进与朝鲜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