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毕业季,是翻越高山峻岭后的兴奋,还是离别之后的伤感。
北正街号,这座在市中心静静伫立了年的学校,它就是周南中学。
回望一百多年前,朱元璋的后裔朱剑凡开创“湖湘女学先声”,在祖宅开办女子师范班,但当时清廷禁办女子学校,朱剑凡便以家塾为名。
周南旧照,摄于民国时期《诗经·国风》首篇里:“得圣人之化者,谓之周南”,年朱先生将私塾改为周南女子师范学堂,其后几经改名,始终保留周南二字。
在湖湘土地上,被誉为“中国女子第一校”的周南中学,是中国近代最早的女校之一,为中国女子的解放运动作出了重要贡献,同时培养出了杨开慧、向警予、蔡畅、丁玲、廖静文、钟期荣等一大批社会经营和教育家。
年,开始男女兼招,从此是一所综合性的学校。跨越两个世纪的沉淀,一代代的周南学子,孜孜求学,修德立身,成为一位位时代精英。
年新校门仿照周南中学前身周南女子中学校门建设,仿古式样的校门上书楹联“周礼尽在,南化流行”,重现了百年前的风貌。
窸窸窣窣的笔尖声催促着时光,夏日的蝉鸣是窗外倒数的钟声,考卷的分数是往上攀爬的树藤。
那时的青春正飞扬,任光阴奔跑,曾经的激昂追逐心中的梦想,即使阔别很多年后,依然还记得那些往日青春。
阔别了学校,难忘的不只是经历的那些学校时光,学校周围几家其貌不扬的店铺,是毕业数年后,还让人魂牵梦绕的地方。
放学过后最热闹的地方就属通往泰安里的那条路了,炒粉、寿司、手抓饼、羊肉串的路边摊都摆出来了,这些就是对学生们最有冲击力的诱惑了!
手里攥着零花钱,一边走路一边吃,享受极了,回到家里还要把嘴巴擦干净,怕吃不下饭而被骂。
上个世纪五十年代的国营老店青松包子铺,年私人承包给当时的双职工,后改名为工农兵粉店,老板13年搬到这条街上开的粉店,另一位老板17年开在了北正街。
即使几经变迁,老板说从小就呆在店里,传承着几十年的老手艺,滋养了北正街几代人的美食记忆,店里还挂着老顾客亲手写下的“湘粉圣手”字样。
“搞碗干拌面咯!”一位年轻满哥走进店里。
“又呷干拌面咯?”老板调侃着。
“咯不是几天冒呷了不。”满哥坐下心满意足地等待着干拌面~
辣妹点了一碗酱汁汤粉,是长沙米粉最原始的码子,里面的酱汁肉经过几个小时的慢火煨煮细熬,肥而不腻,口感醇香饱满,配着汤粉,最是提味。
他们家的粉是纯手工粉,切得极细,非常入味,口感细腻爽嫩~
就像长沙的老口子一样,老板时不时和过路的摊贩,进来的顾客,不管熟不熟都像认识了好久一样策上几句,也是有蛮“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