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项目:广州市青年人才科研项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高职院校的应用创新研究”(编号:)。
作者简介:谭习龙,男,广州城市职业学院国学院讲师,博士。
儒家的人伦教化思想及其现代转化
谭习龙1,黄冠文2
(1.广州城市职业学院国学院,广东广州;2.广州城市职业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广东广州)
摘要
儒家十分注重人伦关系的安顿问题,其人伦教化思想集中体现为孟子的五伦之教,即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这五种人伦教化从人的内在情感出发去寻找安顿人伦关系的基石,体现为由家内到家外的推广次第,具有伦理义务相互性,可落实于日常礼仪之中。准确理解儒家的人伦教化思想,对其进行创造性转化,可以为当代社会的人伦安顿与伦理道德教育提供思想源泉和有益启发。
关
键
词
儒家;孟子;五伦之教;现代转化
随着时代的变迁,人们对待人伦关系的态度在不断变化,但人伦关系并没有消失,人与人之间的相与对待关系依然存在。儒家十分注重人伦关系的安顿问题,在《论语》中可以看到孔子主张要确立君臣、父子等人伦秩序,到了孟子则是明确提出了五伦之教,试图通过人伦教化来安顿人类社会的人伦关系。
一、儒家人伦教化的提出
关于人伦关系的形成,《周易·序卦传》有一段话描述了人类社会的生成图景:“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妇,有夫妇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有君臣然后有上下,有上下然后礼义有所错。”[1]在《周易》义理系统当中,天地万物的衍化首先是要有天地,然后万物在天地之间衍生;万物按阴阳两种性质区分,故有男女两性的差异与结合;男女结合之后有生育和繁衍,所以有父子关系的出现;有了父子关系,人类繁衍增多形成群体,这个群体需要凝聚,所以有君臣上下关系的出现。这一重一重的关系构成了人类社会的基本人伦关系,这些人伦关系不是制造出来的,而是天地之道在人类社会的体现,它们是自身存在的“自然之势”。
当然,人伦关系的存在并不意味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必定是和睦的。《尚书·尧典》中就有关于上古时代社会上存在着百姓不亲、需要由专门人员进行理论教化的记载:“帝曰:‘契,百姓不亲,五品不逊,汝作司徒,敬敷五教,在宽’。”[2]《尚书正义》说“品”指一家之内的尊卑之差,即父、母、兄、弟、子,又据《左传》“布五教于四方,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解释“五教”[2]。据此,“敬敷五教”的着眼点是处理家内的人伦关系。
而《孟子》传述命契担任司徒之事时,对“五教”则有另一种说法:“人之有道也,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圣人有忧之,使契为司徒,教以人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3]孟子认为圣人命契担任司徒教以人伦的教化之道即是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换言之,除了家内的关系,孟子对人伦的关系的